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大文豪苏轼主张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这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不难发现这种现象 :有的学生提笔作文 ,左右逢源 ,信手拈来 ,一气呵成 ,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 ,究其原因 ,正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 ,材料储备丰富。与之相反 ,有些学生提笔在手 ,无话可写 ,搜肠刮肚半晌 ,仍滴墨不染。其原因也很明显 :积累颇微 ,材料匮乏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对于作文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要想写出成功的作文 ,除了需要文思敏捷外 ,材料的积累更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要治愈作文内容陈旧、单薄…  相似文献   

2.
“作文不具体”是小学生作文中常见的毛病。这是为什么呢?宋朝大诗人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你真的想学诗,必须在诗外下功夫。作文要具体,首先也要在“文外”下功夫。有的小朋友平时不留心周围的人和事,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抓不住事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深圳竹林中学邹文剑、山东临淄八中朱雅琼等同学来信说,自己非常想写好作文,但拿起笔,脑子里就空白,有时只好把以前写过的作文重写一遍;如果写人,干巴巴的,不像人,怎么办呢?这几位同学想写好作文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有良好的愿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能找到入门的途径,写出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切不可因一时写不好而丧失信心。为什么提起笔脑子里就“空白”呢?看来平时积累的功夫下得不够。古人说:“厚积而薄发”,平时注意积累,积累得丰厚,下笔时人、事、景、物就会在笔端滚滚流淌出来。积累的方面很多,如阅读积累、生…  相似文献   

4.
高艳芳 《新疆教育》2012,(23):120-120
有的人作文,提起笔,便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就是材料储备十分充足,曾在积累上下过一番工夫。与此相反,有的人作文,提起笔来,便无话可说,即便搜肠刮肚仍无济于事,原因很简单,就是缺乏材料储备。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在作文中就是材料,没有材料就作不成文,而材料的获得就要靠积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谈的就是积累。蚕吐丝要吃大量的桑叶,学生要写好文章必须积累丰富的材料。《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是丰富的材料”。由此可见,积累丰富的材料是写出上乘佳作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一堂三年级的作文课上,我正就一篇刚刚做过的作文《鹅》进行讲评。这篇作文,很多同学都描写了鹅的叫声,有的说大公鹅的叫声是“嘎嘎嘎”,有的  相似文献   

6.
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表述道:“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其中“发展思维”、“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指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经过对学生作文的分析,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稚气十足;有的同学依然亲切地喊着“太阳公公”、“月亮姐姐”;有的同学流露出对住校生活的莫名恐惧;有的同学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顺我者好,逆我者坏;有的同学不能公正地…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作文往往写不生动,写不复杂,围绕中心问题写不丰富.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积累生活素材外,在写作方法上可以教学生在“铺垫蓄势”上下功夫就可以解决。这种方法课本上很有些典型例子,我  相似文献   

8.
张老师: 您好! 在考试作文中或由于紧张,或由于平时积累不够,有的同学会“咬断笔杆不放松”而发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这时,我们能否在“山重水复”之际,重现“柳暗花明”呢?  相似文献   

9.
学生不大爱写作文,常常把写作文看成是“苦差事”。因此,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爱写作文,这就成了语文教师认真加以探索的一个课题。学生不大爱写作文,把写作文看成是“苦差事”,原因甚多,其主要原因,一般地说来,有的是不知道怎样写,总感到写作文很神秘;有的是“无米下锅”,没有写的,等等。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爱写作文,这就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爱写作文,就要在“爱写”二字上很下功夫。然而,怎样在“爱写”二字上下功夫呢?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带规律性的知  相似文献   

10.
<正>作文作为中考英语的最后一环,分量不轻。但许多同学在这一板块拿分少、提分难,作文俨然成为一个瓶颈。有的同学看到提示却无从下笔,有的同学一挥而就却得不了高分,原因在于写作技巧掌握不足、英语表达不够流畅。英语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日常的积累非常重要。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和策略,会帮助我们更轻松地完成作文。  相似文献   

11.
[引导文]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你感觉那个方面最困难?有的同学感觉是没有内容可写;有的同学不知怎样把内容写具体,有的同学则是找不准文章要表达的主题……要写好一篇作文,除了通顺、具体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先要把作文的中心主题确定好,这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们要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思想等等。中心主题都没有把握好,你写得再具体,再生动,也是白费力气。正所谓离题万里,南辕北辙!可能有些同学就曾经吃过作文“跑题”的亏!  相似文献   

12.
在平时作文时,常见有的同学坐在那儿眉头紧蹙,苦思冥想,找不到可写的材料。究其原因,是平时不懂得搜集积累材料。那么,如何从生活中搜集积累材料呢?1.养成观察的习惯茅盾说过:“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鲁迅先生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因此,应当学会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对周围一切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就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可写的材料很多,它们常散布于很分散的时间内,很不起眼的琐碎小事中,偶尔显…  相似文献   

13.
有的同学写作文就像上刑场,痛苦不堪,但作为学生又毫无办法,必须面对。很多同学从没想过,自己痛苦写出的作文也让老师深受其害,使批阅过程十分艰难。当作文的痛苦在师生之间传染的时候,这种无力与绝望是相当典型而普遍的。而救赎之道,恰恰正如纪老师所说的“作史批改是自己的事情”,让自己成为作文的主人。 “唉,明天又是周四了!”同事刘,同样教语文的老兄,抚着办公桌上像小山一样高的作文本,呻吟着。  相似文献   

14.
教学生“找米下锅”中宁新堡中学刘永胜有充足的素材积累,才可能写好文章,此文在教学生积累材料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农村学生听得少,见得少,碰上作文常感到“无米下锅”,笔者为解决这个问题下了一番功夫。一、教给方法、培养习惯社会生活是广阔的天地,大凡优秀的作家...  相似文献   

15.
我们初学写作文的时候,可以模仿已经读过的文章或课文的句子或文章片段。随着我们写作能力的不断加强,我们就要学着用自己的话来写作文,尽量避免像背书那样。这就需要我们在读课文,读那些好文章的时候,要把读过的东西好好消化一番,积累起来,记在心中,就像骆驼将它身体的养料积累在驼峰里一样,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使用。经过阅读的消化和积累,我们再使用的时候,作文就会写得活泼生动,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了。有的时候,我们在读某个同学的作文时,感觉到这篇作文似曾相识,好像在某某作文杂志或作文书上读到过的,是不是这篇作文…  相似文献   

16.
积累与作文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对于中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但在日常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师生是否都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呢?作文对于大部分师生来说都是一个头痛的问题,普遍感到难教、难写,对于老师来说,没有系统性的教学材料,即使有一些,也大多注重的是作文技法的总结。有些老师上作文课有时就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布置一个作文题目了事。“积累”得不到重视,学生更是没有这种积累意识。可能有的师生意识到了积累的重要性,或不懂得如何着手运作,具体指导学生去积累;或怯于下艰苦的功夫,未能培养良好的…  相似文献   

17.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文开头更是如此。有些同学对作文的开头发憷,不知如何下手,有的同学随意性很强,想起什么写什么。其实作文的开头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有办法训练的。一般说来对文章的开头有三条要求: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农大附小六年级的苏颖同学写信给我说,他很喜欢看课外书,因为可以学到不少的“好词好句”,但在作文中总是用不上,老师、家长都说他缺乏词汇量。他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想让我帮他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在我近几年的作文辅导教学中,“词汇量”这个问题是同学们提得最多的问题了。有不少语文教师和家长常会批评孩子的作文词汇贫乏;有的家长告诉孩子,要在每个名词前都加上一个形容词,有的教育部门还规定学生在作文中如果能用上一个本学期学过的词语就奖励1分。但是否掌握的词汇量大,作文就一定写得好呢?我在20…  相似文献   

19.
有的同学说:“每逢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有的老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我本身是个中学生,对这样的情况习见习闻,而且有一些体会。我总结一下自己的情况。认为:内容来源于积累,水平取决于聆教。  相似文献   

20.
写不出作文的尴尬,我们或许都曾经历过。寻找原因总是说“平时没有积累”。我认为“非也”,就算我们对生活中的现象熟视无睹,但我们从小学读到中学,上了七八年学,学了十几门课,读了几十本书,这么丰富的学习经历,难道不是我们的积累吗?可是我们写作文时,又有几位同学想到了如此丰厚的积累并加以利用呢?多么遗憾,这么丰富的矿藏被我们忽略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怎么来开掘这座富矿呢?聪明的同学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一、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形成作文的新材料去年中考,我们州的作文题目是围绕“交往”二字写一篇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