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教学课时为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字、预习题目,组织学生分别通过网络、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等查找有关"三峡"等资料,教师再把所获得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相似文献   

3.
4.
5.
6.
一、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有以历代描写、称颂三峡的诗文为内容的学生硬笔书法作品,还张贴学生收集来的有关三峡的风景图片、三峡工程的文字资料。  相似文献   

7.
8.
9.
《过万重山漫想》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的艺术特色之一是构思新奇,文章的思路安排得自然巧妙。赏析文章的思路特色,可视为赏析这篇散文的最佳切入点。笔者想就此文的思路特色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当代作家刘征的散文力作《过万重山漫想》是1998年6月第3版高二册语文教材中新增的一篇讲读课文。新版教参中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指导比较简单。在教学中,许多学生对这篇文章开始学习都比较粗心,只是感叹“想象丰富、奇特”,并未真正悟到其中的精妙,而老师们则大都深感所掌握的资料太少,又很难找到有价值的资料,难以有效地具体指导。我在教研教改示范课上选讲了这篇课文。今特以我对本文的理解求教于同仁,恳请指导。  相似文献   

11.
李聿 《现代语文》2002,(2):49-50
刘征是一位语教育家和研究艺理论的学,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其散《过万重山漫想》(试验本高语一册)便是一篇充满豪迈诗情的佳作。纵观全,思路宽广、思想深邃、气势如洪,令人击节称叹。仔细品赏,便会发觉,善用问句是本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窃以为,《过万重山漫想》一妙就妙在:既善于借“问”拓思,又善于因“问”造势。  相似文献   

12.
13.
《过万重山漫想》(以下简称《过》)是一篇游记类散文。该文以船过三峡为背景,以“漫想”的形式追古抚今,展望未来,歌颂了知难而进的开拓者以及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首创精神,并号召今天的人们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过》文篇幅短小,但容量却非常之大。而且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一、说教材(略)二、说教法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 ,诱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启迪学生的思维 ,挖掘学生口语交际的潜能。教师是学生口语交际过程的引导者、点拨者、鼓励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想一想”中 ,学会善于思考问题 ;在“学一学”中 ,学习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巧 ;在“比一比”中 ,学会运用方法进行口语交际 ;在“演一演”中 ,创造性进行口语交际。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了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 ,注…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两大部分,阅读部分共六个单元,现代文与古代散文各占三个单元,编排不分文体,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文选自第二单元,是一篇现代散文,属自读课文。学习本文,要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相似文献   

16.
17.
18.
朱春林 《学语文》2002,(1):21-21
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曾经入选199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编入200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时删去了三段文字(删文从略)。我认为删节是不当的: 一、模糊了主题的时代性。语文不是政治,但语文课不能不讲思想性,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上对语文教材过多的抨击,就“削足适履”“量衣裁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文”只要不是政治公文、帮闲文字,  相似文献   

19.
郑婷  施茂枝 《云南教育》2002,(31):34-34
小学语文第三册复习七的口语交际训练是《我说你猜》,要求学生先说一位老师或同学的样子、特点、爱好,再让大家猜一猜他(她)是谁。教学时,必须把握三点:一是根据要求,使学生明白只有说出这个人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及特长,才能让别人猜出来。二是根据学生实际,因势利异,引导学生说规范的话,说得大致有条理。三是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口语交际,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一、对比启迪,掌握说法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老师先说说你们熟悉的某个人的情况,但是不说…  相似文献   

20.
《机械制图》是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本文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及学法分析、教学资源、教学效果、课程特色、课改思路八方面来进行说课分析,供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