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传统的小说创作大都是处于一种封闭的系统之中。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所谓叙事的六种基本元素纵横交织,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封闭系统。任何小说的创作都不能脱离这个系统,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小说。经过这个系统规范出来的小说,大都中规中矩、主题鲜明、叙事清楚,通俗易懂,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小说已经很难  相似文献   

2.
本按照王安忆的创作心态,以1984年为界,把她的创作分成两个阶段:即1984年以前为第一阶段,1984年以后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王安忆的作品对美的发掘占主导地位,在创作道路上不断地超越自己。第二阶段王安忆的作品转向对非美、对丑的揭示,在“性”的学创作上脱离生活,这个阶段王安忆的创作是迷失了自己。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小说之所以出现评价上的分歧,最重要的原因是赵的创作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其一是创作方法和创作目的的冲突,其二是化立场和化人格的不相谐调,其三是审美趣味的自我束缚。  相似文献   

4.
许地山的小说创作,景是异域的,情却是东方的,他一直致力于文学的民族化,民间化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5.
萧红的小说从自身的审美需求出发寻找到女性艺术掌握世界和表达世界的独特方式,她以诗的别才和散文的风韵,展示了不拘格套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民族化的,他的小说创作在题材的选择、艺术形象的塑造、风俗文化的再现和叙述模式的运用等四个方面,均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凄冷与新鲜--刘忠诚的小说创作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诚的小说突出的印象是凄冷与新鲜。他在创作中着力关注的是人性的弱点与负极所造成的种种人生苦难。这种人性的负极是由权力的追逐者、金钱的狂逐者、自我的迷恋者和灰色的无持者表现出来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性对人性的善恶与优劣的支配和主导作用以及人性与苦难的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在他的创作中,情绪感觉成为小说的中心,讲究叙事的密度与活性,叙事者与人物往往是交织重合的。  相似文献   

8.
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领域里,马金莲无疑是一位正在蓬勃向上的小说创作者,她的小说常常以一个回族女性的审美眼光审视着自己熟悉的土地,以朴实的文字讲述着乡土的故事,在个体经验的表达与乡土叙事中传递出一缕缕温情。本文以她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着力探究其对于当下中国乡土的叙述,以及在这种叙述中所传递出的乡土社会的现代嬗变和作家本人创作所处于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9.
魏娜 《快乐阅读》2011,(5):8-11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市民阶层逐渐成长起来,市民文化也开始崛起。面对这场深刻的变革,许多作家都显示出为市民阶层代言的立场,他们以平民叙事的策略描摹普通市民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  相似文献   

10.
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 ,“苍凉”的意蕴表现在人的生存境况的尴尬 ,人在命运前的无奈以及人性的虚伪丑恶 ,集中体现在爱情与亲情的消解。面对人生的缺失 ,作家笔下常见的不是惨淡的决裂而是审美的、诗意的哀感和牵念 ,苍凉之中蕴含无限的眷恋 ,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1.
研究新时期女性小说中的性爱内容,从叙事话语、角色转换、性爱观念三个方面剖析、归纳女性小说性爱内容的演变过程,解读各个阶段女性小说诠释女性世界的不同角度与方式,全面、系统地对女性小说中的性爱内容在女性世界里的价值建构过程及作用进行化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世俗化小说、反腐败小说、新历史小说和女性个人化叙事小说创作中存在的同质平面现象,进行了深入、准确的理性分析,指出了平面的审美活动,对文学创作与接受产生的巨大危害性。  相似文献   

13.
沙汀在长期的小说创伤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定势,热衷于营造开放性的故事结局便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定势的形成,有地域文化(龙门阵文化)的影响;有大师(鲁迅、茅盾)的批评与指导;也有作家对名家(契珂夫)的学习与借鉴,这一定势的形成,使他的小说超越了它所描写的“范围的狭小”而具有广阔的意义空间,使他的小说的发展频频突转,因其结局而给阅读者一种“惊奇”之感。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地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莫言的小说以其独特的乡土区域魅力引发了读者的兴趣,本文从创作素材、人物品格和文学形式三个方面探讨地域文化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丁玲从前期的内聚焦叙事到后期零聚焦叙事,从聚焦对象的确定化到不定化,从主客体关系之间的个人化到社会化的叙事转变既体现出时代洪流对一个作家的影响,也表现出作家不甘落后的努力;既表明了作家逐流而进的热忱,也留下了些许惋惜与遗憾。  相似文献   

16.
漂泊流浪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化现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五四时期,时代的剧变带来了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和隔膜感,漂泊流浪遂成为令人瞩目的学主题。时代氛围的濡染和个体的漂泊经历造就了郭沫若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漂泊审美特质。物质困窘、耿介率真、愤世嫉俗、毅然奋行是其小说中飘泊的共同特征,离去一归来—再离去是他们共有着的一种行为模式。这些在苦闷中徘徊却依然顽强寻路的漂泊形象既凸现了郭沫若鲜明的创作个性,又表现出其坚韧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西方不仅在文化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在叙事手法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两个方面:原文的叙事形式和目的语形式类似而不等同;原文的叙事形式在目的语叙事形式尚不存在,形成空白.这些均直接影响到翻译中译者的选择,对小说的翻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往往造成原文的扭曲,等等.这些都是近代中西方小说叙事差异过大的现象在小说中译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章着眼于新写实小说的流派特征,从其代表作家池莉的创作入手,展示了她作品中人物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方式并剖析了新写实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特色,从而探讨了90年代以来“新写实小说”创作的审美变化。  相似文献   

19.
卫慧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作家代表,她的文学创作态度、道路与中国传统文人作家截然不同。卫慧的文学创作特色与她所处时代的社会转型密不可分。她的文学创作带有明显的自传性,并与上海这座城市密切相关。卫慧的文学作品中人物个性张扬、时尚前卫、离经叛道,对情欲的追求毫不掩饰,带有明显的西化色彩。近年来,卫慧的创作出现所谓转型之说,但深究下来,鲜有新意。  相似文献   

20.
应该结束繁荣的新时期小说,来开创崭新的“新世纪小说”。这就需要回归,向传统学习;同时还要超越,把传统与现代结构起来,“批判-沟通-重建”,创立新小说体系。而要做到这些还要注意:(1)化的深入;(2)哲理的表达;(3)做学型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