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的语文教学并没有按照语文学科本身内在的教学规律来进行,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其结果,是很多人母语不能过关,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悲哀。究其原因,不重视读书当为首要。我听过不少老师的语文课,课堂上的书声实在少得可怜。比如,一位老师教古代诗歌,一上课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之后就是进行分析讲解。再比如,  相似文献   

2.
邱彩英 《中学文科》2006,(12):56-56
每次听课回来,我总觉得缺点什么。仔细回味,才发现有部分教师在上课时都犯了一个通病:读得太少,讲得太多,以讲代读的现象十分严重。没有个性化的朗读,学生就无法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理解脱离了文本,就无法“浸润”到文中,达到与文中人、文中情交流的效果。如何进行朗读训练?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3.
当下,新课改犹如一阵春风吹拂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处理却出现了偏差。1.忽视母语教学。许多教师讲课只顾课文的分析、讲解,而忽视了字、词的教学。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连字都不认识、词义都弄不  相似文献   

4.
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朗读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但那也可能仅限于低年级。在“应试教育”怪圈的支配下,许多语文教师在初三语文复习课上,注重讲解分析,轻视朗读,把朗读视作可有可无的东西,将时间挤压再挤压,只为做题再做题。殊不知,朗读对于初三复习,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以其无可阻挡的强劲势头,为当今的校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尤其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技能的创新,开拓了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读、说、听、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不二法宝。古人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教改的大潮中,语文教改如火如荼,各式各样的教改思想层出不穷。尽管我们已经从“满堂闹”中走了出来,可课堂上的读书声似乎还是太少了,就连让学生读书也被冠以“整体感知课文”的美名,而“整体感知”的目的却是为“讲”服务的,这就使学生感到语文课的难度一下子增加了许多,甚至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  相似文献   

8.
作家郑义在《回忆我们的语文课》中说道:“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阅读和写作,并非解词、分析段落大意。最好是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这里的“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实际上就是指不要刻意追求教学方法。因为,语文教师一旦将教学的注意力聚集在这“法”那“法”上,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学。这种忽视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只能是将学生往教师的教学“套路”里生拉硬拽。实际上这种做法正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固然是教学的对象,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孟庆菊 《辽宁教育》2009,(12):37-37
在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过程中,“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有着重要作用。正像语文课的多重功能一样,“抄”,在语文教学中也具有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而这种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才能实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验品味。可见,朗读作为语言实践的重要方面,应当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黄静臆 《广东教育》2006,(12):36-36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改像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打开了语文教学的美丽天地:教材内容变了,文本与师生的距离近了;教学方法变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学习方式变了,孩子们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然而,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一些问题也如“美丽的泡沫”暴露在我们的面前:有些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课常上教师连珠炮式地发问,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如此。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相似文献   

12.
说起中小学语文教育,我就想起我的语文学习。我想我的这种学习,得益于课外的胜于课内的。记得还在初中学习阶段,我就曾与学友一起痛骂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字、词、句、段,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  相似文献   

13.
语文究竟要讲什么,当然这里的讲不是单纯意义的讲,也包括教、学、习。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一直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语文人。我在此讲这个问题,并不代表我已经搞清楚了这个问题,也只是根据教育前辈和专家学者的观点,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来谈谈自己的认识,以求我们的老师能够深入地思考——语文究竟要教什么?因为,我们只有搞清了这个问题,语文教学才会变得有意义,语文教学才会越来越简单,语文学习才会越来越明白,师生才会因有语文而感到海阔天空。  相似文献   

14.
15.
有位老师讲到一件事:前不久他们学校的局域网因技术故障瘫痪了几天,学校网络管理员就受到了老师们的同声讨伐,原因是网络不通,老师们就无法正常备课。(《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29日)。这种备课靠"百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其次,现在的语文课似乎也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老师上课时鼠标一点,大屏幕一  相似文献   

16.
从事语教学十数年,参加校内校外、本地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也不在少数。有一个感觉十分深刻,这就是,眼下的中学语课。语味——特别是学生所感受到的语味——似乎有越来越淡之势。何谓“语味”?拙见以为,语味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不脱离字、学、化、采;舍此而旁鹜,则必然会没有语味或其味寡淡。魂兮归来,语的魂是语言和言语;血肉兮归来,语的血肉是真情诚意。回来吧,语味!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交融形式就是审美。审美不仅可以使人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还可以使人的感情得以升华,情操得以陶冶,身心结构更趋向完美和谐。  相似文献   

18.
张昕颖 《考试周刊》2011,(90):57-57
母语是可感的,感受母语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快乐地诵读意蕴灵秀的句子,何其舒畅。只有通过朗读这样一条诗意的途径才能把学生带到母语温暖的怀抱中。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读、说、听、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不二法宝。古人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独具慧眼地发现文本的内在价值。可见“朗读”对语文学习来说有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20.
王蓓  王成高 《湖北教育》2003,(19):34-34
今天下午并没有语文课,只有一节普通的班会。主题是讨论后天春游的有关事项。孩子们并不知道班会的内容。 伴随着铃声,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满面春风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后天,我们学校要到植物园去春游……” 话音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