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孩子最怕什么?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生活条件差,而是怕丢面子、失面子。德国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使他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  相似文献   

2.
听课杂感     
李霞  徐吉志 《师道》2005,(1):36-37
一次,笔者在一堂数学观摩课上遇到了这样一处情景:老师让学生做练习,这时坐在后面的一个孩子怎么也不会做,老师显然没注意到他。旁边一位听课的老师俯下身子轻声教他。他的同桌马上说:“老师,不用教他,他是弱智!”“你教他他也不会,他数学只能考10分!”再看这孩子,竟是一脸的漠然。  相似文献   

3.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4.
沙沙 《早期教育》2005,(1):37-37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勒把“人际关系”的技能列为孩子基本智能之一。他说,智能低的孩子,往往是缺乏人类社会“动物触须”的孩子,他们就像是被踢到学校墙边的一块小石子。菲律宾大学临床儿童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兰丹也指出:“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热门话题。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传授和学生的模仿记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思维及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既不是先天的成熟,也不是后天的经验,而是来源于儿童的动作。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学习数学与操作活动是分不开的,动手操作完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对提高其数学学习的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让学生动手  相似文献   

6.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对双胞胎成长到6个月时,他让其中的一个在大人的帮助下学习爬楼梯,每天8次。双胞胎中的另一个安排在第10个月时开始学习爬楼梯,每天也是8次。两个孩子都在1岁时学会了独立爬楼梯。之后,这位心理学家又对其他双胞胎做了多次跟踪实验,结果几乎相同。这就是名的“双生子实验”。  相似文献   

7.
论数学能力是理财的必备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多心理学家相信,数学能力是文化存续的重要因素。一个学经济的学生毕业后要成为理财师,则必须具有雄厚的数学积蓄。个人和他的家庭在做个人理财规划,求取生活安定时也很需要一定的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8.
儿童心理学家哈塔布曾说:"预测一个孩子成年后的生存能力,不是看他现在的学习成绩,也不是看他乖不乖,能不能遵守课堂纪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孩子能不能跟其他孩子合得来。"一个孩子童年的交往能力的形成对其成年后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甚至可以说决定性的影响。但在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家长切忌以下错误做法。  相似文献   

9.
听一年级的数学课。做练习时,我旁边的一个孩子怎么也不会做,老师显然没注意到他。我俯下身子轻声教他。旁边的孩子马上对我说:“老师,不用教他,他是弱智!”“老师,你教他他也不会,他数学只能考10分!”再看这孩子,竟是一脸的漠然。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每个孩子,都是怀着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进入学校的。可是,为什么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之后,学习,就成为某些孩子的苦恼?就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分数当作惩罚的武器来对待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30分”、“10分”,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就等于宣判了他在班级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听一位老师在描述他的学生如何愚笨时说:“七只小蝌蚪,游走了三只,还剩几只?他竟然不知道。唉,你们说这孩子笨到什么程度?”真是孩子笨吗?不是的,只是因为这个数学问题远离孩子的生活,甚至有些孩子连蝌蚪的样子都没有见过,他又如何能在头脑中形成鲜活的表象呢?类似这样的现象作为一年级教师恐怕不少见,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  相似文献   

11.
一、延迟满足的含义 延迟满足是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米歇尔(Waher Mischel)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是指一种个体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他所做的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达210分。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如果有人对您说他能“想啥来啥”,您一定觉得他是个“半仙”,但是在孩子的发展问题上,很多父母都或多或少地“仙化”着自己的期望:别人家孩子琴弹得好,咱们也不能差;别人家的孩子数学学得好,咱们也不能落后;等等。如果仅是想一想也就好了,为此做一些努力也无可厚非,可怕的是,如果孩子努力了却还没有达到父母的目标,父母会责备孩子,认为是孩子主观上不作为,而不是反省自己的目标是不是有问题。这样的父母需要给自己泼一点冷水。  相似文献   

13.
黄荣 《甘肃教育》2003,(6):35-35
小学阶段的数学,特别是有些概念,是以结果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生缺乏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有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4.
草地上,孩子摔倒了,母亲教孩子骂“草地坏坏”;吃饭时,孩子把桌上的碗碰翻了,妈妈忙怪自己没放好;孩子漏做了数学题,让老师批评了,妈妈怨爸爸光顾了看报纸,没检查孩子功课;孩子学校春,妈妈一个晚上醒三次,怕误了唤孩子早起。西方一位儿童心理学家针对中国存在的这些现象曾说:我不能理解父母们为什么要教育他们的孩子推卸责任。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是不会有任何出息的 !  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懂得,从孩子呱呱坠地那天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的成长不仅是身体和智力方面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格和人…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南京读者许建华先生给我们编辑部来信说:我在培养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虽然也懂得要讲究方式方法,但自己对于究竟如何培养教育好孩子也是一知半解的,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做而已,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效果不是那么明显,有时还会造成与孩子的一些冲突,使孩子一见到作为父亲的我,心里就疙疙瘩瘩的,于是我就将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他的妈妈。后来发现这也不是办法,毕竟父母要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责任。后来,有在市家长学校任教的朋友向我推荐了贵社编辑出版的《家庭教育》这本杂志,说他在家长学校教课时,就是从这本杂志中…  相似文献   

16.
刘萍 《宁夏教育》2006,(1):69-69
1、使孩子软弱无能。父母溺爱孩子,任何事情都帮孩子去做的话,就会使孩子软弱无能。同时,通过帮孩子做事情,父母也向孩子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做是为你好,因为我对你不放心。如果孩子一直接受这样的生活观念,对他的心灵成长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的,反而会使孩子的自我价值观越来越弱.他也不可能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坚强。而且,这些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非常弱,因为父母为他解决了一切阻碍他成功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山东教育》2005,(14):61-62
根据心理学家对20多个国家的十万名8至14岁孩子的调查和教子有方家庭的经验,在孩子教育方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不要总以为孩子小,太多事情做不好,当遇到困难时,可以提示孩子动动脑筋想一想,也可鼓励他们实践,通过锻炼使孩子获得自信,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2.设置一些小小障碍,放手让孩子去解决,培养孩子独立做事、  相似文献   

18.
自圆心理又叫“紫格尼克效应”,最初由一位叫紫格尼克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他做了一个实验:给138个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让他们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令其中途停顿。一小时后对这些孩子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多数孩子对中途停顿的作业记忆犹新。紫格尼克得出结论:人们对业已完成的工作较为健忘,因为“完成欲”已经得到满足,而未完成的工作则在脑海里萦绕不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没有一个孩子没说过谎,就是我们做孩子的时候,也一样。有个西方心理学家说:每人每天平均说谎25次。这有点夸张,但孩子说谎确有其事。问题是我们如何去面对,如何去引导。  相似文献   

20.
俞丽娟 《云南教育》2005,(34):42-43
学习是人的本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成功学习者。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展孩子的潜能?为什么我们教给了学生数学知识,他们却不能估计一只鸡蛋有多重?为什么学生会解数学教材中的应用题,而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却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