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系统都是由无数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构成的。语文也不例外。与其它学科相比较,语文教学的知识性往往不很明显。突出语文教学“知识点”就显得十分必要。突出语文教学的“知识点”,要在备课备“点”,课堂授“点”,作业练“点”检查考“点”,自学寻“点”几个主要教学环节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精神。有了学科精神,教学就有了共同追寻的目标,有利于形成学科的“风骨”与特质。语文教学的学科精神应该是人文精神、审美精神与研究精神的综合。  相似文献   

3.
谢锦花 《中学文科》2007,(12):79-80
多年的教改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语文课堂要突出语文的“学科特色”、“文体特色”和“活动特色”。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和戏剧教学设计时把握好这些特色,那么语文课堂自然就会很精彩。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的理科化倾向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像讲解数理化题一样讲解文本,像数理化一样,大频次的训练,高强度地做题;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越来越少,这就带来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而数理化有着和语文根本不同的学科特点,它们的知识是共性的,是全世界都一样的,而语文可以说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魏书生老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一个学科,两条原则和三大部分”的语文“学法指导”理论,不仅为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创出了一条新路,也为美术等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下面,就根据本人的学习与理解,谈谈魏书生老师的语文“学法指导”理论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学习阶段重要的一门学科。但它,又何止是一门学科呢?笔者崇尚“大语文”的教学思想。“大”者,数量大,范围大,密度大。把语文教学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思想,即大语文。有个比方打得好:语文是空气。作为空气的语文充满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每个角落,永远而又执着。因此,我想说:生活处处皆语文。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配合”“让语文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语文课程要突出综合性,就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和其他学科整合。  相似文献   

8.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问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崔峦先生曾指出:“目前的阅读教学,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比较严重。”笔者以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片面理解“大语文教学观”和“软化学科界限”等新的课程理念,课改后的语文课堂出现了大量的目标不明、学科界限不清的扩展和延伸。为了还语文教学以本来的面目,我们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标”,把握扩展延伸的“度”。当然,这里所说的目标,既指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也指一篇课文教学的具体目标,还指一节课中各个教学步骤的层次性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中专教学中,语文教师感到最困难的就是应用文教学,难就难在语文教师缺少与应用文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让我们这些学中文的语文教师讲“市场预测”、“商业合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精神。有了学科精神,教学就有了共同追寻的目标,有利于形成学科的“风骨”与特质。语文教学的学科精神应该是人文精神、审美精神与研究精神的综合。  相似文献   

12.
宋道晔 《山东教育》2008,(10):20-21
学科间融合就是挣脱传统教学中学科教材限定的框架,教学中注意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变原来封闭的“单学科教学”为“多学科合作教学”。实现学科间融合,密切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构建开放的语文救学体系,是优化语文教学资源配置、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种应用兼思维型学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应试升学指导的弊端,不强调学生对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应用,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语文习题的操练与语法知识的掌握。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不断创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在创新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语文教学应试指导的“强”与“弱”,只有在认识应试指导的“强”与“弱”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创新教学。  相似文献   

14.
路弘 《小学生》2011,(3):25-25
有了学科精神,教学就有了共同追寻的目标。有利于形成学科的“风骨”与特质。语文教学的学科精神应该是人文精神、审美精神与研究精神的综合。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经常会遇到学生向老师请教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师往往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重在积累。的确,“积累”不失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可是,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不可能像有些学科那样立竿见影,这就决定了“积累”必须有一个过程,甚至周期很长。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逐渐远离社会生活,孤立于其它学科之外,形成一种封闭、狭隘、僵化的教学模式,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只有树立大语文现,使语文教学向社会、孩子们的生活和其它学科开放,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多年来一直陷入“少慢差费”的怪圈中而不能自拔。本文试图找出语文教学陷入误区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认清学科特殊性”的教改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学科精神是教学方法、教学品质、教学研究的精神升华。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体现学科魅力,更应体现学科精神。有了学科精神,教学就有了共同追寻的目标,有利于形成学科的“风骨”与特质。  相似文献   

19.
语文既是一门学科课程,又同时具有活动课程的性质。作为学科课程,语文教学自然要传授和学习语文知识;作为活动课程,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这样,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课程因素。围绕这两个课程因素的认识,语文教学界曾有过一些探讨和争论,如近年来对以往语文教学过分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的所谓“知识中心论”的批判;如以“新课标”为导向的有意无意淡化语文知识、强化语文活动的倾向。对于这些批判和倾向,我们要认真分析、理性对待。根据以上语文课程的特性,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显然构成了一对矛盾,既然是矛盾,就不能将二者分割开来孤立地认识,不能简单化地厚此薄彼,必须考察它们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是构成事物的动力因素,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定型。也许,语文教学的规律就包含在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这一对最基本课程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找到了它们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刘俊艳 《双语学习》2007,(12M):145-145
语文是母语教育教学。一直以来被放在重要学科的位置上,倍受关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语文创新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呢?我想,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讲台上的磨砺和新课程理念的洗礼,促使我把语文教学的追求索定在这八个字上“着眼目标,求真务实”。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