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燕 《文教资料》2014,(35):53-54
目前,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无疑成为国人学习的热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就是丰富和发展传统的历史。所以,学习传统文化,从传统中汲取前进的动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误区。只有认真审视这些问题,才能让学习持续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2.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到《西厢记》,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历时数百年方始诞生。这一现象昭示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作家,任何一部(或一首)有成就的文学作品,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哺育。古代作家借鉴学习前人繁荣了我国古代文化,也为我们今天如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试论《呐喊》、《彷徨》的文化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绝大多数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见微知著,使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知识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此,本文基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略谈《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散发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绝大多数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见微知著,使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知识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此,本文基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略谈《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散发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确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时,必须打破僵化的学科框架,转化学科体系,让学生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经典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培养、教育、塑造学生的权威的课本和教材,靠一代代人的传承、诵读、解释,并在传承、解释中发展、创新。 所谓“经典”,最主要的义项就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所谓“文化经典”,则是对于某个文化传统而言的最具权威性的著作,这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就是指儒家的四书五经(或《十三经》),道家的《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孙子》,法家的《韩非子》,  相似文献   

8.
论老舍早期三部小说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早期在英伦创作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劣根性一面进行了揭露、批判,并在小说中构建着他的理想人格。虽然其对传统文化有着过于直观的否定,在思想、艺术上也略显稚嫩、粗疏,但却初步显示了老舍创作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重诗教的传统,从《三字经》、《龙文鞭影》等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到传统文化在启蒙文学读本中的渗透。20世纪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也是从童诗开始的,如叶圣陶的童诗创作接受五四文化潮流影响,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因素进行了有力的揭示与否定。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童诗的创作相对于其他体裁来说要薄弱一些,但仍涌现出以金波、雪兵、王宜振、邱易东、谭旭东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的佳作。  相似文献   

10.
读完许奇峰老师《在文学经典阅读中积淀祖国传统文化——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有感》一文(见本刊2007年第7期),很佩服许老师有如此深的祖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许老师对教材的深度拓展和挖掘,使得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对“‘三’字文化”的渗透,对“名著内涵”的体会,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名著《西游记》,对其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意义深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分析《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形象化地展示了他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但是展示的毕竟是儒家文化的过去,至于如何由过去走向未来,《白鹿原》没有明确的回答,它只是一面镜子,引起我们对现实的深深思考,如果勉强说它给我们重建文化指出一条道路的话,那就是我们只能从传统文化中走来,但我们又必须从传统文化中走出。  相似文献   

12.
周昂 《学语文》2014,(1):28-29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材有一大胆突破:在古代文学所选篇目上新增了一些名篇,如《逍遥游》、《兰亭集序》等。这些文章,其思想情调往往与传统的儒家积极人世、乐观进取的态度相左,常不被重视。但逍遥、隐逸与生死这些重要的文化母题,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层面,如果对此轻视。那么,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审美将是片面的,甚至是残缺不全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行程,总是行色匆匆。紧跟“读读背背、了解人意”考试要求,我们渐渐习惯了在忙忙碌碌的语文学习生活中,功利性地让学生读读背背,了解人意即放之一过。仔细思索,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和孩子们一起慢慢走,欣赏其美妙的意境。  相似文献   

14.
人性的坦露     
《收获》杂志2007年第2期刊载的晓苏小说《我们应该感谢谁》,是一篇不可多得反映当前中国社会底层有关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社会风尚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中原文化,戏大于天”,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名言,让人感受到戏剧在中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豫剧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其中传统剧目近千出,历史上曾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之说,《斩子》《牧羊卷》《刘全进瓜》《抱琵琶》《铡郭槐》《红下山》《大祭桩》《借妻》《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对花枪》《唐知县审诰命》等众多传统剧目长期以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也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名著导读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无疑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典范之作。这四部小说在中国民间社会影响极大,且都拍成电视剧,还有各种各样的改编的文艺作品,因此即使学生不读原著,对其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以什么立场来引导阅读,就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琥珀包昆虫千年难遇”“、龙骨变化石凤毛麟角”“,军需处长化丰碑浩气长存”“、炸药之父设奖项万古长青”,这是山东省临沭一小课堂上师生在学习完课文《黄河象》《、丰碑》后,用对联的形式总结课文的一个缩影。近来,该县中小学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充分了解对  相似文献   

18.
乾隆撰写的《文津阁记》,简明地介绍了《四库全书》分类印刷和分别馆藏的情况。指出了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目的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别人对该文的注释,有几处不妥之处,一一指出。  相似文献   

19.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地方民歌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根源文化,是中国民族音乐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源泉,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去继承,并且进一步使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漫游语文世界》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也是进入课程改革后的第二次综合性学习课。从教材的编写意图看.是要让学生通过这次学习活动,认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明确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本节课拟通过学生从探究自己名字的来历、寓意等入手。延伸至探究名人的名字的寓意。让学生清楚地明确语文知识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感受人名的艺术魅力,受到一次人名美学的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