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鸿章与中法战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参与了中法战争一些重大活动,对战争进程有相当的影响。李鸿章并不是一意主和,而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而且他的思想与清政府的态度也有复杂的关系。应该给予具体的、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对外交涉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威 《历史教学》2002,(6):14-21
中法战争时期的对外交涉中,李鸿章先后主持了李宝谈判、李脱谈判、李福谈判、李伊谈判、李巴谈判,对战争的进程有重要影响.李鸿章在谈判中有过妥协,更有过抗争;其妥协多是在清政府授意下做出的.探讨李鸿章的对外交涉活动,以及李鸿章思想变化与朝廷态度变化的关系,对中法战争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法战争前,中法两国的外交交涉曾在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以及与法国驻日公使脱利古之间进行.李宝谈判中,李鸿章妥协求和;李脱谈判中,李鸿章据理力争.李鸿章态度的变化,虽然有其自身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清政府的决策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法战争爆发前,李鸿章参与了对法交涉,包括李宝谈判、李脱谈判,李鸿章与脱利古的谈判是在紧张对峙的气氛中进行的,因为清政府也希望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李鸿章在多次的谈判中坚持定见,驳斥了脱利古的无耻要挟,遏制了法国的侵略野心。  相似文献   

5.
中法战争时期的对外交涉中,李鸿章先后主持了李宝谈判、李脱谈判、李福谈判、李伊谈判、李巴谈判,对战争的进程有重要影响。李鸿章在谈判中有过妥协,更有过抗争;其妥协多是在清政府授意下做出的。探讨李鸿章的对外交涉活动,以及李鸿章思想变化与朝廷态度变化的关系,对中法战争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参与了中法战争期间的朝廷决策和一些对外交涉,其思想和行为与这场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关系十分密切。过去人们一般认为李鸿章是主和的,对其表现基本是否定的。其实,李鸿章的思想及活动是复杂的,在不同时间阶段有不同的态度和表现。这种复杂性首先与他个人的因素有关,同时也与清政府的态度及变化有密切关系。我们应该结合史实,对李鸿章的表现给予具体分析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7.
中法战争是法国入侵越南,并企图染指中国西南边疆而引起的一场战争。李鸿章在奉命处理越南这个中国传统的朝贡国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他的藩属思想。这种藩属思想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法战争前台湾寓闽的行政建置逐渐显出弊端,不利于开发台湾本岛的资源,进行独立防务的建设和闽台防务体系的构建.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闽台战场的惨败,闽台防务体系所暴露出来三个缺陷,成为清朝统治者思考台湾行政制度变革的出发点.建省之后,省一级的行政建置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了这些缺陷,总体上加强台湾的独立防御力量,抵御外侮,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在创办洋务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洋务思想:首先他对时局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认为中国处于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阶段,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强敌,我们只有忍辱负重,对外保持“和局”,对内加紧变法,大力倡办洋务事业.其主要手段就是“师其所能,夺其所持”,学习西方之“长技”,为我所用.随着李鸿章对西方认识的逐渐深入,进而又提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观点,注重人才培养.李鸿章的这些思想虽有直接服务于他自己的洋务事业,有其为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局限性,不能与后来的维新思想相比.但在当时那个时代,在当时的中国,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仍有其积极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10.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以后,“海防”P1题目益为清廷所重视,并作为一个重要话题一直延续到清末。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其海防思想形成于1874年以后的第一次“海防议”。随后.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自身在海防实践中的经验,其对海防的认识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形成了“建威销萌”海防思想体系,并建立起了北洋舰队。李鸿章在中国海军近代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国海防近代化的先驱。  相似文献   

11.
佛朗哥当政时期的西班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唯一未正式参战的法西斯国家。佛朗哥法西斯政权在二战中保持中立的原因主要是:一、从历史上看,西班牙法西斯政权缺乏深厚的法西斯主义基础;从现实看,西班牙缺乏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物质基础;二战爆发后,扑朔迷离的国际形势制约着佛朗哥政权的对外政策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是两次发生在东亚地域以朝鲜为圆心的战争。中国两次都是以援助朝鲜的战略方式卷入战争,并成为战争中一方的主力,其对手主要是以日本为基地的日军或美军。甲午战争,中国以强敌弱而惨败沉沦;抗美援朝,中国以至弱对至强而能克敌复兴。强败弱胜的不同结局,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对朝鲜、日本、俄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及其相互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被迫将西北作为持久抗战之基地,并对即将破产的西北农业经济进行了以粮棉为主的规模开发,甘肃农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此次开发在促进甘肃粮棉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1884年12月,日本侵略分子和朝鲜开化党人借中法战争之机在汉城发动了甲申事变,随即被驻朝清军平息。此事引起中日两国关于朝鲜问题的交涉。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经过外交谈判,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解决了两国争端。  相似文献   

15.
光绪十四年李鸿章修建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在淮军于各地修建的七处昭忠祠中,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最具代表性:从建筑艺术来讲,它堪称北方地区近代徽派艺术之精品;从建筑规制和占地面积来看,它是首屈一指的;其管理制度就当时来说可谓相当完备;此处的入祀人员也多于其他淮军昭忠祠.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是研究李鸿章与淮军历史、晚清典祀制度及会馆制度的极好的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16.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前夕外交政策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缺乏对中日两国国力的清醒判断,过于拘泥“以和为贵”的成见而缺乏敌变我变的积极应对之策,对国际调停、国际规则过于迷信,以及缺乏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抵御外侮的气量和智慧.其教训,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7.
撒路斯提乌斯是古罗马的政治家、史学家。他的作品《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和《历史》是我们了解罗马共和时期政治、社会发展状况的较好的史料来源之一。撒路斯提乌斯作为罗马的元老,对罗马的政治、战争有着比一般人更敏锐的观察、分析视角。在他的第一部作品《喀提林阴谋》巾,撒路斯提乌斯描绘的喀提林阴谋是否客观,在史学界历来是订争议的。  相似文献   

18.
抗战爆发前,毛泽东的对美政策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较为明显地经历了激烈对抗,不断调整,初步成熟并在“民间外交”上取得很大突破三个阶段。这一演变对中国共产党在尔后最终确立以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核心的对美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浅析朝鲜战争的起因与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历来存有争议。冷战时期 ,交战双方所持看法截然对立。冷战结束后 ,有关当事国的解密材料似乎证实了西方国家所持的“北朝鲜首先挑起了战争”的观点。然而 ,朝鲜战争的起因十分复杂 ,它主要是由二战后期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和战后东西方冷战格局所导致 ,同时也是朝鲜南北双方矛盾积累并不断激化的必然结果 ,故不能将挑起战争的责任简单地归之于某一方。朝鲜战争从本质上讲是一场典型的“两制之战”。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大量的沦陷区人员西迁,形成了巨大的移民潮.当时大后方之一的西北地区,移民数量也很庞大.总体来看,这些移民的素质和层次相对较高,知识阶层和各类技术人员众多,工商人士聚集,为抗战大后方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对当时西北社会影响巨大,在教育、科技、工农业生产和商贸等方面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西北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