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杨 《新闻传播》2007,(10):26-27
百度贴吧是中国目前最大并且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的搜索引擎,全球第一大中文社区。媒介功能的组合,使贴吧的信息聚集能力,尤其是在速度上,已经体现出相当的优势。贴吧能够迅速发展,得到网民的拥护,关键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新的网络使用方式,来满足网民这一特殊受众群体的需求。它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让传播的平等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粉丝,英文单词FANS的音译,是“迷、狂热者“的意思,这个词语在2005年“超级女声“之后开始流行起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粉丝的追星行为由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延伸到了网络。在一项关于“玉米“粉丝支持明星偶像的各种行为的问卷调查中,选择在网络论坛、QQ群上发言和访问网络博客的人数比例分别达到了51.4%和51.9%。可见,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网络社区、论  相似文献   

3.
高校百度贴吧舆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指网民基于网络主题的情绪、意见、态度等的集体反映.  相似文献   

4.
百度贴吧的传播模式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立 《新闻界》2007,(5):62-63
本文通过对百度贴吧的传播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分析与归纳,阐释了贴吧传播模式的传播学意义,并通过具体新闻案例阐明贴吧传播模式对传统媒介传播实践的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百度贴吧中的群体冲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进步,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及网络虚拟社区的繁荣使得群体传播在现代科技社会达到了一定规模。而在众多网络群体中,百度贴吧以其特有的组织结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群体传播丈化。本文分析了百度贴吧中群体的存在状态,以及它们内部的组织形式与它们之间的互动和摩擦。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各种问题和灾难出现的时候,总会听到网民们发出的声音。这股力量从最初的懵懂甚至暴力已经蜕变为今日的敢于针砭时弊、理性议政,这股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而百度贴吧实质上是对论  相似文献   

7.
百度贴吧是以兴趣为主题聚合受众的互动平台,用户是其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用户的使用需求得到了满足。本文通过分析百度贴吧的运行特征及用户传播动机,进一步探究百度贴吧用户的传播机制,并针对其传播过程中的缺点进行反思,以期能够对用户科学合理使用百度贴吧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百度贴吧是目前国内非常受欢迎的网络媒体社区,它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文化基础。本文将其自2003年创建以来的文化演进归纳为参与式文化、粉丝文化、屌丝文化三个阶段,并对这三个阶段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标志性事件进行介绍,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9.
百度贴吧:大学图书馆帖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度贴吧创建于2003年12月,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文交流社区.百度贴吧这种全新的搜索加论坛式的互动空间,五年来在"百度贴吧"上有关大学"图书馆"的帖子数量非常庞大.本文结合河南大学贴吧,对大学图书馆的帖子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和研究,对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和资源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粉丝文化"与"贴吧粉丝文化" 百度贴吧成立于2003年,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用户只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立即建立一个贴吧讨论区或在相应的吧里找到自己的盟友,简洁快捷,交流方便.贴吧完全以用户为主导,强调用户自主管理、自主参与.每个吧都有自身的模式风格,具有传统论坛不可比拟的优势,开放性强--无需注册便可浏览发言;技术性强--以百度强大的搜索引擎技术为基础;互动反馈性强--流量大有利于用户即时平等交流互动容易形成话题,成为网络上粉丝的集聚地.  相似文献   

11.
百度贴吧,作为一种新型的"搜索 论坛"式的互动空间,自2003年12月1日诞生以来,即以其"即时性和开放性"受到众多网民的欢迎.而在众多贴吧中,人气最旺的是以娱乐关键词为主题的贴吧.偶像的崇拜者通过百度贴吧的集结形成一个团体,同时,也相对应地形成了以贴吧主题为核心的一个相对固定的组织,这一组织已经成为众多网民心中的另一个"家".  相似文献   

12.
沉默的螺旋     
梁锋  江妮 《新闻前哨》2013,(8):90-90
"沉默的螺旋"最早见于诺埃勒·诺依曼(Noelle-Neumann)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它描述了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使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沉默螺旋"理论假说由3个命题构成:(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  相似文献   

13.
王童 《新闻传播》2014,(3):282-283
百度贴吧作为全球最大的主题中文社区,不仅是海量信息的存储地,而且是一个更适合草根大众畅所欲言的交流场所,少了微博上意见领袖时时处处的"指手画脚",贴吧更像一个网络时代下田野调查的"田野",吧友的一举一动都反映着与现实生活相同或迥异的信息传播动态,通过观察这些普通人的信息浏览、参与习惯,可以挖掘出信息沉淀后的传播规律。基于此,选取贴吧上的"热门社会新闻",通过对这部分信息的观察,初步发现了一些传播特点,并加以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4.
沉默的螺旋理论简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默的螺旋理论(thespiralofsilence)是由德国女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一诺依曼(NoelleNeumann,E)于1974年提出的。当时她发表了一篇论文《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1980年她完成德文版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该书1984年用英文出版后,在传播学界影响很大,从这个角度研究媒介对舆论影响的论著骤然增多,亦算是一门显学了。诺依曼强调人的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人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这样,就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可能是一种新的意见,或者是一种业…  相似文献   

15.
传统媒体的发展已经进入到转型跨越的重要时期,如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与机遇是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媒体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以百度贴吧为例,媒体官方贴吧在这一虚拟空间中的入驻不仅引发了空间生产样态的一系列变革,更带来了一种媒体发展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16.
李珊珊 《新闻世界》2014,(10):202-204
近年来,"粉丝"作为一个群体,在众多娱乐事件中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而百度贴吧作为国内最大的粉丝交流平台,将其作为粉丝文化研究的文本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本文通过使用文化变迁和迷群理论,结合贴吧十年间的粉丝大事件,来阐释贴吧粉丝文化的形成和变迁,分析其变化的深刻的内外部原因。并对如何引导健康的网络粉丝文化传播给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多学科视角阐释个体意见表达的社会心理过程,其落脚点在于揭示舆论的一致性趋势不可避免。互联网的发展使该理论的前提假设面临挑战,多种变体模型和概念相继被提出,在我国互联网语境下,学界的探讨诞生了"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两个概念。"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虽基于共同的逻辑起点却各有侧重,前者重在驳斥舆论一致性不可避免的铁律,后者旨在揭示劣势意见逆转为优势意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现在,我们关注时事热点的方式从报纸走向了电视,又由电视走向了网络,我们的消化方式也由笔记本走向了网络,有了诸多的平台进行观点分享和讨论,而最迅速、最便捷的方式便是网络论坛了。WEB2.0的时代,论坛发展百花齐放,然而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和异同点,笔者将从百度高校贴吧的发展与衰弱为出发点,剖析现今活跃的论坛模式,以求探讨互联网时代下论坛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最终形态。  相似文献   

19.
翁杨 《当代传播》2003,(2):66-68
沉默的螺旋模式由努尔-纽曼提出后,受到了中外传播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之投以极大热情,有的甚至将之视为圭臬,奉为媒介意见改变大众意见的一个无可怀疑的铁律.笔者认为,该理论和心理学上的从众心理论、趋同理论并无本质不同,只是从媒介和大众传播的角度来考察受众态度改变的一种社会心理机制而已.同时该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沉默螺旋的出现是失衡的传播生态造成的,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否则会导致迷信媒介的强力作用,造成传播生态的失衡,甚至加剧传播生态的失衡.  相似文献   

20.
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刘建明 《现代传播》2002,5(2):39-41
沉默的螺旋作为受众对媒介议程的反应模式 ,被中外绝大多数传播学者奉为无可怀疑的定律。反对沉默螺旋模式的学术观点虽然陆续发表出来 ,但许多学者不屑一顾 ,传播学引进中颇有鱼目混珠的倾向。面对媒介意见的倾泻 ,受众并非毫无主见。受众一旦形成广泛的社会主体 ,对利益认定非常执著 ,媒介特有的议程很难对其产生感化作用。中外媒介传播的大量经验表明 ,沉默螺旋不仅不是普遍规律 ,而且在意识形态冲突的社会完全失效 ,代替沉默螺旋的则是舆论背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