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玉春 《考试周刊》2012,(60):38-38
“读”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色。《大纲》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首先要读,从读人手去认识文章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文章中所叙述的事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但是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往往对朗读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是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讲解提问上.一堂课下来很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有的课堂上,虽然学生读的次数和读的形式不少,但是这些读不是作为能力训练而是当做教学环节来安排的。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应当重视朗读训练。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朗读训练要占用较多的时间,朗读训练要有层次。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教材思维的境界,使教与学双边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广阔天地,营造氛围读好书,引发联想议重点,丰富想象激思维,评价激励促能力。  相似文献   

2.
郁虹 《小学语文》2011,(4):36-37
一、以读为主,读须有层次 片段教学设计一:1.借助课件,配乐朗读。2.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3.读准词语“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4.分析字形,理解字义;齐读词语。5.读《渔歌子》全词。(1)师:你发现古诗和词有什么不同点吗?(2)师:诗有诗的韵味,词有词的意境。我们可以浅唱低吟,也可以放声朗诵,让自己走进词的世界中去。  相似文献   

3.
本单元由五首古诗组成,属于阅读性课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赏析,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操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最后达到熟能成诵的目的。古诗五首一、悯农教学建议:1.这首诗浅显易解。教师可布置学生预习,鼓励学生自学。2.课堂上教师讲解要抓重点词句,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讨论:为什么“农夫犹饿死”?3.在讲读前教师可简介时代背景,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4.课后作业第二、三题可在预习中解决。第四题可在学完第一课后填写。二、蚕妇教学建议:1.这一首诗,语句浅显,学生不…  相似文献   

4.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读音准确、富于感情、流利地朗读两首诗,读出诗句的情味和涵蕴之意来。2.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整首诗表达的意象。3.初步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把握两首诗蕴涵的哲理。4.背诵这两首短诗。学习重点1.准确、有感情、流利地朗读两首诗。2.理解其表达的哲理和意象。自读程序1.要求学生阅读“自读提示”,对诗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将“自读要求”交待给学生,让学生明确目标。(亦可组织学生讨论自定目标,教者适当点拨,更能形成学生自读能力。)3.指导学生自读两首诗,达到相应目标。①感受性阅读全文,初步把握两首诗的…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13个生字,并能理解“花苞、汲取、柔软、篷帐”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使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总评:1.读中感悟,读出情趣。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俞老师根据本篇课文文字优美、没有特别难理解的地方的特点,.始终以读为载体,引导学生自读体会,齐读感悟,诵读积累,从感知到理解到内化,指导学生由读懂到读出感情。俞老师还注意抓一些典型词句,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想:运用情境创设、朗读指导、语言品析等方法,指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领会诗人所抒发的强烈感情,认识诗人巧妙构思的特点,理解反复、拟人手法在诗中的表达作用,激发学生缅怀周总理丰功伟绩、深切怀念周总理的感情。教学步骤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教师...  相似文献   

8.
毛咏梅《石壕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把解读权交给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可分为学生自学解读、合作探究共同解读、教师启发学生解读三种情况。其目的就在于扎实地提高学生自读文言诗文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从内容上划分,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读通读懂文句, 理解本诗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其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想象、体会诗人孤独、思念家乡的心情,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古诗文的魅力。3.写话、改诗,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重点难点教学目标2、3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读题目定基调一起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把思念的感情读出来,把更加思念的感情读出来。  相似文献   

10.
师:请找出文章中体现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之间感情的词句。.…. 生:我找到一个词:抚摸。 师:把那句话读一下。(生读) 师:说说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杨敏 《云南教育》2008,(4):36-37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扫清阅读障碍,不理解的词语可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体味课文优美的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相似文献   

12.
《致大海》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投影仪。   …  相似文献   

13.
教例教学目标:1.学会生率新词,理解词句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码头上、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变化;理解课文中讲到的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自学生字及同语,质疑问难。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理解课文基本内容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什么?(作者乘船出海的所见…  相似文献   

14.
张丽君 《成才之路》2012,(10):31-31
正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朗读教学占有极其重要位置,它是情感教学、语音教学、读文教学等方面的集中体现。因此,朗读训练必须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理解过程来指导。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  相似文献   

15.
用“读”来教学诗歌,是诗歌的本身特点决定的。古人写诗叫“吟”诗,说明诗歌是“吟唱”出来的,别人也必须以“吟唱”的方式去领会诗中的韵味。诗歌本身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特定的节奏和旋律。因而,诗歌教学如果只囿于讲解分析,不调动学生的心眼口耳去吟诵朗读,就浪费了诗歌的价值,把一束玫瑰当成了一把萝卜白菜。而“三味书屋”式的动口不动心的浪漫读法,也只能读出词句声音,体会不出诗的感情内蕴。怎样让学生动心、动口、动容去读,读出感情、节奏、起伏,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堆积了些肤浅的尝试。特别是当学生对诗的思想内容有了初步理解以后,自己通过精心设计,尽量给学生  相似文献   

16.
我听了孙晋诺老师的这节课,颇有一些感受. 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突出特点是饱含丰富的感情.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同样需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学生只有融入诗境,才能真正懂得诗.在这节课上,孙老师以指导朗读,把学生带入诗中;以对朗读的表达恰当与否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以写、读"答诗",让学生人情入境地体会苏菲的感情.这就使学生完全融入在诗歌里.  相似文献   

17.
教学要求:1.让学生感受革命烈士在生死关头的革命气节和坚定的意志,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本课词语,体会诗的思想感情。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教学准备:1.录像一段。2.补充材料《在刑讯室里》的配乐朗读录音。第...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诺贝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课第8至10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相似文献   

19.
1.理解诗歌内容,丰富词:飘落、融化。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学习仿编诗歌。 3.激发对雪花的喜爱之情,感受诗中所蕴涵的亲情。  相似文献   

20.
教学要求 :1.学习三首诗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中的感情。2 .能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3.能根据对诗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也可作画 ,或命题作文与自命题作文。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一、学习《暮江吟》,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二、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 )三、能够背诵、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 )四、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进行再创作 ,也可以根据诗意作画。(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1.板书 :“莫”。师 :你知道这个字有几种解释吗 ?小结学生发言 ,投影“莫”的意思 :  A.姓 :莫文蔚 ;B.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