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席勒的美育思想,既是对"艺术创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深刻理解,也是从政治和哲学上对传统与现代社会进行的一番重新认知。他有意从人类历史的广博资源中寻找艺术再加工的素材,挖掘可能激活今人改造社会之热情的人类普遍天性。席勒的一系列杰出历史剧有意在"古希腊人"的典范指引下塑造人性自然完整的"常人",而且在不同的"失败英雄"之悲剧中深描社会力量的常态分布和政治势力的日常运作。当他用激情引发的智慧之光照进挤满观众的剧院时,他也通过剧院这个"公共渠道",让"美育"高尚人格的柔和光线照彻了整个国家。从经历时间之严苛考验的角度看,席勒"古为今用"的众多戏剧如同莎士比亚的诸多杰作,实现了通古博今、跨越时空的艺术理想之境。  相似文献   

2.
郭志明 《阅读》2014,(47):1-1
<正>读书有很多方法。抓住"触点"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时时与读书为伴。冬天到了,诗人的笔下景如何?这是个"触点"。唐代诗人孟郊《苦寒吟》云:"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充分写出了冬天的特点。清代戏剧家洪升《雪望》诗云:"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这是一幅典型的冬景图。明宣宗朱瞻基《冬景》:"池头六出花飞遍,池水无波冻欲平。一望玻璃三百顷,好山西北玉为屏。"冬  相似文献   

3.
一、毛泽东重回人间的震撼耶稣的复活只是《圣经》中的一个故事,而“毛泽东”的重新复活却成了当代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1990年夏,一个美国人操着不大流利的中国话问:什么是“毛泽东热”?它是不是去年夏季以来中国最大的社会思潮?让人感到注目的不仅仅是这个,请看近几年国内的“毛泽东热”现象掠影。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史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晚清五四以来以近代西方理论为参照逐步建构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古代文学逐渐失去了自主性,沦为近代西方思想的附庸。我们过去一直强调"古为今用",即古代社会的一切思想资源都必须为当今社会服务,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在当前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我们需要转变思路,由"古为今用"转向"古今对话",激活传统,构建古代文学研究的新局面,为民族复兴提供本土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杨海波 《阅读》2023,(39):46-48
<正>什么是“未知的自己”?在我的理解中,意即远方那个完满的自我。我们与理想中的自己其实是有距离的。我们不知道自己能成为什么样子,因此,才要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希望找到真正的自我,成为理想的自己。可怎样才能与那个“未知的自己”相遇?这是一个问题。我想,读书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朱国来 《阅读》2013,(12):20-21
丁丁最近发现,自从同桌文文加入学校的“阅读魔法营”后,总爱玩失踪。这天,刚学完《春联》一课,丁丁就悄悄地跟着文文,想探个究竟。只见文文钻进了学校图书室,不一会儿,就借了一大摞书出来,边走嘴里还边念叨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丁丁看到,那些书很有趣,有《楹联的由来》《桃符的故事》等等。  相似文献   

7.
写作能力大体上可以分解为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必须以认识能力为前提条件.人们对社会生活、客观事物有了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正确地用语言文字去表达.人的认识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核心是概括能力.魏书生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积极思维,魏老师总结出了“四遍八步”读书法:一遍跳读(记梗概,记主要人物);二遍速读(复述内容,划分层次);  相似文献   

8.
成人阅读是一种生活阅读.它不同语文阅读和专业学习,更偏重于理解和体会.要具有领悟、感悟、觉悟三种品质,阅读才能有领会、有体验、有升华,从而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9.
"大跃进"运动是建国以来经济领域的一次大规模、急于求成、狂热冒进的运动,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大失误。发动大跃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毛泽东的赶超思想、心理与现实的反差、自力更生的信心与不平衡的认识论对大跃进运动的发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沈红霞 《阅读》2007,(1):20-21
现在,爱看书的同学越来越多,同学们读的书也越来越多。可能很多时候家长、老师会告诉你们:一般的书只要大致浏览就可以了,遇到好的书,才要认真地读。那么,什么是认真地读呢?当然,一字一句细细地读是“认真”地读,遇到好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结合”是一个过程,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层次性。“结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结合”,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国国情,并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其中人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它不是一种机械运动,不可能有一种统一的操作方法,因此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可以有各种派系、各种模式,势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共同探索”。同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当中,立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读书、联想”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自能读书"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种教学模式。要加强这种教学模式的训练,就要给学生较为充足的读书时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加强读书指导等四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4.
《读书杂志》“意疑”析《史记》卷75《孟尝君列传》:“居数年,人或毁孟尝君于齐王曰:‘孟尝君将为乱。’及田甲劫王,王·意·疑孟尝君,孟尝君乃奔。”(中华书局标点本,第七册,页2357)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第二》“意疑”条说:“‘意’下本无‘疑’字,...  相似文献   

15.
由于历史原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实践非常短暂,但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通过对这一理论的历史反思,为从根本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无论革命与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及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两重作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也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了青春与活力,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其"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中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在任何时候,中国共产党都要牢记这一思想,才能使中国人民过上富强、民主、自由、平等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并没有把“一分为二”绝对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的是“一分为二”,但他并没有把“一分为二”绝对化。对于毛泽东的论述,必须准确地完整地理解:他在这个地方讲了正面与反而、进攻与防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那个地方又讲了侧面、撤退、小资产阶级、……综合起来看,不就是“一分为三”了嘛!把矛盾划分为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运用的是“两分法”,但他又划分为起主要作用的矛盾、起次要作用的矛盾、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那就运用了“三分法”。他关于敌、友、我的划分,体现的是“三分”而不是“两分”。同样,国家、集体、个人的划分也是如此。“一分为三”、“三分法”、“立体思维”是毛泽东思想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赶超"思想,是在建国初特殊的历史时期、历史阶段而形成的一种思想。加强对其深入研究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制定符合中国国情与实际的发展方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回想中学时代学习文言文,老师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学生瞪起眼睛,竖起耳朵,奋笔疾书,生怕漏掉一字一句。一节课下来,觉得又苦又累,枯燥无味。一到要学文言文了,就觉得脑袋"嗡"的一下,心里一直痛骂古人,为何把话说得如此难懂!而今,我也教文言文,仍觉出学生的排斥与反感,课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玉圆珠润的语言却味同嚼蜡。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文言文的海洋中,我们教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学生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延伸远未达到理想的高度.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应充分认识沟通课内外阅读的重要性,应在沟通课内外阅读上多下功夫,应开设阅读课,让"课外阅读"成为"显性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