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式”与中国古代的宇宙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天文历算派生的各种占术和相术中,式占居第一位,重要性超过龟卜筮占。所用工具“式”,本身就是模仿古代的宇宙模式。本文以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8件古式这依据,结合传世文献,并参考中外学者的有关研究,着重讨论式的图式构成(文中简称“式图”)和它所代表的原始思维。作者认为,上述古式虽为与天文有关的考古实物,但其重要性郤并不在于天文或考古方面(它既不是真正的天文仪器,也不是典型的考古器物),而是在思想史方面。因为这种器物的图式同时还是一种相当抽象的思维模式,可从任何一点做无穷推衍,对古人说来,是一种万能工具(可以推验古今未来,还可以配合禁忌,模擬机遇,沟通天人,指导人们的一举一动)。这对理解数术之学和阴阳五行理论,以及古代的实用知识体系,乃至探求中国文化之内心理解,不啻是一把宝贵的钥匙。在文章中,作者提出了许多新颖见解,如:(1)式的起源,不但可由汉代溯至战国,还可推到商周以前;(2)式的种类并不限于太乙、遁甲、六壬三式,宋以前还有其他种类(如雷公式);(3)式的图式可区别为四分—八分—十二分和五分—九分两大系统;(4)古代的方向是上北下南与上南下北并存;(5)古代的年、月、日均有大、小时,大时四分,小时十二分;(6)秦汉时期的十二、十六、十八时制可能与式的配神有关;(7)河图、洛书和先天图、后天图之谜,可藉“式图配数”加以解释;(8)十二属(生肖)的“辰位”与其“生月”有“对冲关系”,可帮助理解秦简《日书》十二属与后世十二属的异同;(9)古代时令分“四时时令”与“五行时令”,前者配二十四节气,后者配三十节气;(10)古代的六博棋具和游戏方法是模仿式和式法等等。文章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天文观测仪器可分三类:一为测日月用的圭,测星(特别是北斗星、北极星)用的璇玑;二为规天用的钺仪,作半圆仪,或与圭尺分用,或与量天尺(圭尺)捆在一起合用;矩地用的勾股,即量天尺;三为推步日、月、星辰历度用的挺木牙交(即璋牙,后名牙璋)。挺木牙交为尺...  相似文献   

3.
古蜀文明与中华牙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蜀文明与中华牙璋林向玉石牙璋是我国先秦时期特有的文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大陆及沿海岛屿,对研究中华古代文明的区域划分与流变甚有种益。笔者曾撰《中国牙璋与研究》讨论它的命名、类型与年代、渊源与功能等问题。①这里着重讨论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中所发现...  相似文献   

4.
汪荣祖 《中国文化》2004,(21):104-121
导论:“现代性”(modernity)一词与“现代”(modern)、“现代化”(modernization)、“现代主义”(modernism)在各学科用之甚广,下易界定。西方中古时代约六世纪时,始出现“现代”(modemus)这一名词,产生“现在的时间感”(modernitas),以及“现代人”(moderni)的意识。现代意识必然与“古代”(antiquus)对称而意义相反,与中国的今古观,心同理同,  相似文献   

5.
儒家孝道政治的最高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在中国古代“孝治”施政实践中,作为社会施政群体的朝廷官员及地方各级政府官吏,其自身的臣孝素养及行孝方式,对朝廷孝治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人臣之孝既包括一般孝道伦理所共性的“事亲”道德内容,同时也包括一系列“事君”的仕宦政治行为。在古代官场政治生活中,每当“事亲”的人伦道德与“事君”的政治行为发生抵牾冲突之时,封建国家孝道政治的原则,总是以牺牲“事亲”的个体道德完善,去满足“事君”的国家政治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6.
笏板源流考     
张帅峰 《寻根》2012,(2):73-75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朝板或朝笏,指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的板子。《史记·夏本纪》注引郑康成曰:“笏者,臣见君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其笏板的具体尺寸见于《礼记)),其中记载:“笏长两尺六寸,中宽三寸。”古代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一周尺相当于现在19.7厘米,两尺六寸相当于现今的51.22厘米左右,三寸为5.0厘米。  相似文献   

7.
獾狗篇     
“獾”,或写作“獾”,似狗而矮,有利齿锐爪,穴居,昼伏夜出,食农作物,是一种害兽。獾油可治汤伤,皮可作褥子,肉古代认为是美味(《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灸”)。不过我曾尝过,并不好吃。(图一)  相似文献   

8.
张秉伦 《寻根》2003,(6):86-90
秦永艳先生在《寻根》2003年第2期上发表的《浅谈商代的刑罚》一文,读之受益匪浅。秦先生将商代刑罚分为徒刑、肉刑和死刑三类。其中徒刑包括“骨靡”(相当于战国时的“城旦”,即服劳役)和囚刑;肉刑只有墨刑和刖刑,而无劓刑和宫刑;死刑包括辟刑、剖刑和族诛。本文仅就商代的劓刑、宫刑与“劓殄”进行讨论。一、商代应有劓刑据《甲骨文合集》载,至少有四片甲骨上的文字与劓刑有关(附图1—4):1.贞 《甲骨文合集》5996片2.于 《甲骨文合集》5997片3. 《甲骨文合集》5998片4. 《甲骨文合集》5999片图1图2图3以上四片甲骨中的“”系鼻梁…  相似文献   

9.
巴蜀文化的演进与其它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本文从巴蜀古代神话传说为代表的口头(语言)传播和以"巴蜀图(腾)语"为代表的符号(文字)传播,试图追溯古代巴蜀文化传播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位于四川成都市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个奇观。它造福川西人民已经20O0多年,至今仍然保证灌溉,避免水患,泽被天府。那天,我们来到山环水拥,依山而筑的二王庙。登上前殿,正中是彩塑李冰坐像,他右手持绢图,凝神沉思,似在思考治水工程的设计稿。身后是他的儿子李二郎的彩塑画像,右手执铲,左手提衣,英气勃勃。何谓“二王庙”?导游解释,因李冰父子治水有功,被历代统治者封官晋爵,及至宋代,被朝廷封王,所以称为“二王庙”。从那里居高临下,但见奔腾咆哮的纸江水,挤挤撞撞而来,及至鱼嘴分水堤,倾刻成为…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以天文观测者所在的树表地为观测中心,称天齐,即天的肚脐,又称“天主”。天齐在天地之中,在一个氏族、一个部族、一个国家、一个居邑的中心。起初是在高山顶上选一个平地,扫地而祭天、观测日月星的运行。图1是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前)的双凤载日运行图,太阳的  相似文献   

12.
编者 《世界文化》2002,(3):46-46
李红松同学:你好对于来信所提本刊2001年第1期《耶路撤冷的“哭墙”与“苦路”》一文中的“犹大王国”,是否是(犹太的)误写,希望给以说明。现结合有关史料简要回复如下,供参考。一、关于“犹大”犹大是古代巴勒斯坦地区的国名:公元前13世纪(约前1250年),希伯来人(古以色列人)进入了巴勒斯  相似文献   

13.
从获得荐举资格、入京考试,再到中式或落选,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科的征士们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蕴含着这些亲历者对该科的理解。从征士角度分析,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科正处在制度史、学术史、政治史三个脉络的交叉点上,研究者借此可以窥见乾隆初期历史的诸多面相。选士与考试过程展示了地方与朝廷的互动,朝廷可以驱使地方,地方也反过来影响朝廷。考试经史的新变化引发了征士与朝廷之间有关“博学鸿词”的异议,反证了词章之学在乾隆初年的强势地位。试后舆论出现的“抑张扬鄂”趋势,又使博学鸿词科成为乾隆初年朝廷党争的战场之一。  相似文献   

14.
古代的“贺年片”□刘桂秋古代的“名片”,西汉时叫“谒”,东汉时叫“刺”,后来又称“名纸”、“名帖”等。早在秦汉之际,人们在拜谒结交时,就开始用它来通报姓名了。至迟到了宋代以后,由一般的名帖又分化出了一个新的品种,即在一年的几个重大节日中专用以拜年贺节...  相似文献   

15.
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大理早在古代就享有“文献名邦”的美誉。文者典籍也,献者人才也!作为偏居祖国西南边陲的弹丸之地,不仅在改土归流后的明、清两代就曾产生过三千举人进士,白族先民自古以来就人才辈出代不乏人,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创作和留下了一批《南诏图传》(唐)、《大理国张胜温画卷》(宋)那样的鸿篇巨制,崇圣寺三塔(唐)、剑川石窟(唐)、南诏德化碑(唐)、南诏铁柱(唐)、金翅大鹏、阿嵯耶观音等众多的艺术瑰宝和传世经典。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界保留了古代的象征,以表示受教于古代贤人。例如:一般医务用车辆上附有的两条蛇交错地盘绕在一根杖上以及带有双冀的帽子的标志图,称为赫耳墨斯之杖。七十年代初期,考古学家在埃及的“王陵谷”进行考察,发掘出大量的木乃伊。许多木乃伊的颚骨上镶有极其近似现代齿科医生制作的义齿架及义齿。他们  相似文献   

17.
方川 《寻根》2003,(2):90-93
荡秋千是中华大地上很多民族共有的游艺竞技项目。据现有文献记载,它源自先秦。《古今艺术图》上说:“此(荡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敏捷)者。”(见清翟灏《通俗编》卷三一)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属地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围地区,秋千原是其进行军事训练的工具。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后,将其国土划归燕国,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后来逐渐演变成游戏的用具。荡秋千日后主要为宫中、闺中女子的游戏或传统节日广场狂欢内容。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  相似文献   

18.
以司空图《诗品》为中心,本文对梁朝刘勰《文心雕龙》到晚唐五代诗论著作中的“风格论”进行了连贯性阐释。从这些前后数百年诗论中标志“风格”的各种象征性术语内涵的异同比较中,作者指出了以司空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歌风格理论的特色:它与西方现代文学理论中的“风格”论一样,既包含了诗人个性气质、生活态度、情感特征等内在因素,也兼及作品表现的技巧,不过,司空图为代表的中国诗歌风格论更偏重前者,而且更着意把诗歌风格视为个人气质甚至文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济渎庙访古     
李玲玲 《寻根》2007,(4):74-81
江、河、淮、济四水,古称四渎。位于河南济源的济渎庙,是古代朝廷为祭祀济水而建立的,是我国现存水神庙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保存  相似文献   

20.
石小生 《寻根》2013,(1):36-41
“花朝”,即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纪念百花生日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花神节”。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花朝”又寓意“开枝散叶”、祈求人丁兴旺的意思。“花朝”起源于古代的中原地区,后随中原移民的不断外迁逐渐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以及台湾地区。据史料记载:“二月十五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