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甘肃自行车队参加6、7、8、9四届全运会的总结,认为赛前高原训练能有效提高运动成绩.高原训练的关键是掌握好海拔高度,训练时间、强度、营养补充、下山至参赛时间.高原训练的运动量和强度应接近或略低于平原,随着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训练量强度和密度应逐步上升.  相似文献   

2.
甘肃武威地区体校少年中长跑、长年生活、训练在海拔1800m半高原环境之中,如何应用高原训练,近几年我们在高原、半高原交叉训练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以高原练发展有氧耐力,以降低海拔高度提高训练强度、进行循环、促进提高。具体安排如下。  相似文献   

3.
付善民 《体育世界》2013,(12):80-81,77
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对高原适应的生理机制进行了阐述,对高原训练法的三种主要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影响高原训练效果的三个主要因素:海拔高度、高原训练的周期和每天的高原暴露时间,提出了进行高原训练应注意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析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关系,为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类比法等。主要结果和结论:(1)高原地理环境可以促使人体多项生理指标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世居高原人比平原人具有更好的耐力素质及可以适应更高的海拔高度;(2)目前国内外大约90个高原训练基地分布在四大洲的27个国家或地区,平均纬度为33.78°±11.4°,平均海拔高度为2125.38m±535.23m。在高原训练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低纬度高海拔地域;(3)在选择和进行高原训练时,应充分考虑运动专项、个体差异和训练目的,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的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0 d低氧预适应训练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为新的训练方法在赛艇项目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16名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低氧模拟海拔高度为1 200~1 500 m,采用HiLo训练。高原训练高度为1 500 m。分别于低氧训练前、亚高原训练中、下高原后进行测功仪6 km和6级递增负荷测试,记录测试中的总成绩、血乳酸、心率等指标。训练全程每周进行Hb、RBC等指标测试。结果 (1)红细胞系指标变化:与传统高原训练模式不同,和低氧训练前相比,低氧训练3 d,Hb下降(P<0.05),RBC和Hct保持稳定(P<0.05),三者在高原训练3 d即升高,并保持到高原训练3周(P<0.01),提示,10 d模拟低氧训练加快了运动员对高原阶段训练的适应。之后Hb在高原训练6周和下高原后2、3周出现两次峰值(P<0.01),RBC、Hct一直保持较高状态到下高原后3周(P<0.01),提示机体氧运输能力得到提高。(2)专项运动能力变化:与低氧训练前相比,下高原后测功仪6 km成绩提高2.34%(P<0.01),即刻心率下降2.66%(P<0.05)。6级测试后发现,与低氧训练前相比,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无氧阈水平下的运动强度增大,乳酸-运动强度曲线发生明显右移。结论(1)10 d低氧预适应干预加快了运动员高原适应;(2)10 d低氧预适应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这一训练模式提高了男子赛艇运动员机体氧运输能力和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运动实践证明,高原训练能增强人体糖酵解酶的活性,增加肌红蛋白数量,提高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的工作能力,改善、增强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提高运动成绩.笔者曾任甘肃省自行车队主教练,依据多年实践经验,对高原自行车训练的时间、次数、海拔高度及训练内容等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G808.1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training on plateau[刊,中,A]/张薇(西北师范大学),张鸽(甘肃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88-91图1参10(SJ)地理//环境//高原训练 目的:探析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关系,为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类比法等。主要结果和结论:(1)高原地理环境可以促使人体多项生理指标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世居高原人比平原人具有更好的耐力素质及可以适应更高的海拔高度;(2)目前国内外大约90个高原训练基地分布在四大洲的27个国家或地区,平均纬度为33.78°±11.4°,平均海拔高度为2125.38m±535.23m。在高原训练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低纬度高海拔地域;(3)在选择和进行高原训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实践出发,论述了自行车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经验.总结出高原长途拉练是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的重要手段,采用高原与平原交叉练习模式,有助于充分动员、利用、挖掘运动员的潜能,提高机体耐乳酸能力;高原训练时间一般在18天以上,2-3周出现训练高峰,23-25天左右是提高运动员吸氧量的最佳时段,高原训练后23天参加比赛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高原训练是以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和身体机能为目的,在高原上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自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之后,高原训练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虽然对以无氧代谢为主的速度性项目来说,高原训练的作用并不大,但对于耐力性运动项目,包括运动持续时间在1-2分钟左右的速度耐力项目,如中长跑、马拉松、竞走和游泳等,高原训练都大有裨益.以下是涉及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的几个重要问题.一、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以湖北省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16名男子青年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近2年本地平原训练和海埂(1888m)、多巴(2366m)2次赛前为期4周的高原训练过程中血红蛋白(Hb)、肌酸激酶(CK)、血尿素、身体成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了解湖北省男子青年篮球运动员本地平原和高原训练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研究方法:2年间均每周一清晨测定Hb、CK、血尿素、身体成分等指标,评定运动员训练身体状态。结果与结论:2次高原训练虽海拔高度不同但结论基本一致。(1)高原训练时期,Hb明显升高;训练中,当训练负荷加大时Hb下降;Hb浓度下高原后与上高原前对比显著升高。(2)运动员高原训练强度不及平原,CK值对比平原有所下降。(3)整体晨起平均血尿素在刚上高原时维持在较高水平,浓度与负荷量变化一致,适应高原后血尿素变化保持平稳,可以反映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情况。(4)运动员的体重在高原有下降趋势,但去脂体重和体脂百分比在高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高原训练是指利用自然环境中空气内氧含量较少的高原地带进行系统训练的过程。其方法原来是长跑教练员根据赛事安排地点位于高原地带的情况而提出来的一段时期的高原训练。根据海拔高度相对分为三种类型的高原训练法,分别为亚高原训练:海拔在1600~2000m之间。  相似文献   

12.
男子皮划艇运动员赛前高原训练部分生化指标监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男子皮划艇队进行高原训练期间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监控研究。研究表明:与平原相比,队员血红蛋白值高原训练期间显著增加(P&lt;0.05),个人血红蛋白平均增加1.1g/dl,增加幅度为0.6~1.9g/dl;血尿素值平原与高原没有差异,血红蛋白、血尿素变化与训练负荷安排有关。建议上高原前,在训练负荷安排上要为高原训练做好准备,以缩短在高原上的适应时间,同时高原训练也要重视力量素质训练。  相似文献   

13.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高原  相似文献   

14.
雪上运动     
G863.12 20013644优秀全能滑雪选手低温、低压模拟装置下的高原训练[刊,中,I]/竹田,正树,张鸽∥甘肃体育科研.-2000(4).-39-41,38(XH)滑雪∥优秀运动员∥高原训练∥训练∥方法∥低温∥低压  相似文献   

15.
前苏联功勋教练员伊万钦科和俄罗斯功勋教练员克拉西科夫总结了国际级水平的游泳运动员在亚美尼亚的查赫卡卓尔基地、保加利亚的别利梅肯基地和法国的冯-列莫基地(这些基地的海拔高度为2000-2200米)所进行的18次高原训练的经验,撰写了以下这篇论文。  相似文献   

16.
在上高原前,首先要打好专项训练基础,要安排2~4周的训练量较大、强度中等的训练,强化力量训练,打好有氧、力量和专项训练的基础;高原训练的第一阶段(第1周)为适应期,训练量比较小,让运动员尽快适应高原的环境、气候,避免运动性伤病和传染疾病,第3周的训练将是整个高原训练的重中之重,在这一周的训练里要完成2~3次高质量的强度训练,力量训练在整个高原训练期间也要占据很大的比重,同时特别注意训练后的身体恢复。提出高原训练期间应注意女性的生理特点,尤其要注意经期对女运动员的影响和高原特殊环境对女运动员体脂变化的影响;高原训练中营养的补充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高原训练的负面效应,应注重运动员的营养补充,提供合理均匀的营养;把握好高原训练结束后参赛的时间,距比赛时间3~12天下高原为宜,使运动员在高原训练的高原机能未消失前参加比赛。  相似文献   

17.
李寒停 《钓鱼》2006,(13):6-7
西宁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约26公里处、海拔高度为2366米,是我国海拔最高最适合耐力性项目训练的高原训练基地。在这里,著名教练员王魁、马俊仁、毛德镇等带领陈跃玲、王军霞、孙英杰等一批优秀运动员经高原训练后.荣获“奥运”、“世锦赛”等多项冠军。国内外舆论界称赞基地为高原训练的风水宝地.世界屋脊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8.
游泳高原训练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中兴 《游泳》2003,(6):10-11
游泳高原训练是以提高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水平为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运动员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缺氧地区,进行定期专项训练的方法。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本身是一种刺激源,其气压低,含氧量少等一系列外环境对人体各器官系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在此环境中对机  相似文献   

19.
一、高原训练原则 1.在耐力项目中,通过较高的高原与较低的高原训练所提高的运动成绩,有明显的界限。 2.在高原训练和居住的运动员,未必比在平原训练,然后完全适应高原训练的那些运动员成绩更好。 3.高原训练时必须考虑每个运动员对高原训练的适应程度和速率特点。某些运动员需要更长的调整时间。  相似文献   

20.
一、高原训练的适宜海拔高度‘:以2000米左右至2500米高度为好,最高不宜超出2700米。二、什么样的运动员从事高原训练效果较好:身体健康和成绩处于提高中的耐力性项目运动员。三、从平原到高原训练的效果如何:只要运动员身体健康,训练计划安排合理,火多数运动员是_】‘以从中受益的。相反,如桑训练计划安排不合理,则运动员在比赛中成绩会不理想。但仍会有个别运动员,尽管身体健康,计划合理,但运动成绩也下降。这是由于他对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