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是一种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错误宽容对待.并且引导学生主动研究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让错误为成功铺路,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让错误“美丽”起来,让课堂演绎精彩。  相似文献   

2.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数学教学应该以发展为核心,学生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3.
粱洁 《考试周刊》2013,(86):57-57
一、引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越来越感受到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4.
探究性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对小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新课标的教育教学任务目标角度上来讲,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步培养和激发,而基于具体的数学课程内容、通过自主探索完成教学任务既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体现学生在整体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教师应通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选择科学的数学课程内容达到激发学生探索学习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闫杰 《考试》2009,(1):56-5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数学观和价值观。为实现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实施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知识文学化;2.教学文学化;3.评价文学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对于数学这门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课程应该具备一定的特征,包括现实性和挑战性等。学习错误存在于学习活动之中,直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当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处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发现错误存在的价值,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学生犯错这一行为和其中的深意,并且将其看作是学生进行创新的一个过程,让学生通过犯错来发散思维、领悟方法、学习创新,实现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吉鹏 《甘肃教育》2011,(18):36-3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数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忽视了学生的错误,就是错过了最佳的教学契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最精彩的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8.
学习是学生满足自身内在认识需求的一种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存在着认知过程,而且还交织着情感、意志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过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相似文献   

9.
"学习错误"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是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思维的真实再现,是一种宝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对于这些学习错误,有些是教师能预见的,有些是动态生成、突发性的;还有些甚至是教师特意制造的"陷阱"。如果我们能巧用"错误",让学生从错误中比较、分析、争辩、反思,然后教师点拨,归纳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莉 《陕西教育》2004,(9):42-42
在数学课程中,如何认识并处理好数学学习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愈来愈成为构建21世纪数学新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数学课程改革中,除了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外,相应地数学课程目标内容、数学学习评价目标等等,都相应地做了改革。首先在数学课程目标中强调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即数学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和富于想象的过程,教学中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数学的过程再不是令学生生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深化与发展.它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宗旨的一类新课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认为,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过程、课堂的“动态生成”以及稚的延伸,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培养的一种认知过程.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给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基于这些新理念,我们在平时数学教学实践中,该如何去实践,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明确指出,此次课改是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事实上,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使学生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和创造力以及学习心智等素质与能力得以改变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是一种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错误宽容对待,并且引导学生主动研究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让错误为成功铺路,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让错误"美丽"起来,让课堂演绎精彩。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可见学生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现代教育学认为,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人.其主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堂按着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出任何状况、任何错误的课就是完美的课堂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出现的错误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一种尝试,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进步。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制止或忽略错误的产生.要善于收集和利用课堂中的错例资源。如何在课堂中收集利用学生出现的错例资源呢?一、新授课时留心倾听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及时捕捉错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