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华 《课外阅读》2011,(3):198-198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课下注释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标注某字“通”某字,有的标注某字“同”某字,如同是《论语十则》一课,注释就有三种说法:①[说(yue)】:“悦”的古字,愉快。②【女】:同“汝”,人称代词,你。③[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相似文献   

2.
“玩笑”引出官司□刘臻荣案情:秦某好友史某对秦某刚从国外带回的袖珍收录机爱不释手,遂对秦某提出:“这小收录机真不错,给我吧!”秦某回答:“可以。”史某携收录机告辞。一个月后,秦某见到史某后问:“那收录机好用吗?”史某答:“效果很好!”秦某接着问:“那...  相似文献   

3.
一、使用相同性质的公式计算提出问题:当您想在某行或某列上连续使用相同性质的公式计算、而又不想重复输入这些公式时,您只需在某行或某列计算范围内的第一个单元格中输入公式或用“工具栏”中“求和”按组得到公式后,就可使用该技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工资”报表的列求和:“应发数”、“扣款合计”、“实发合计”等。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步骤:第一步:在某行或某列计算范围内的第一个单元格中输入公式,或用其它方法得到公式;第二步:单击该单元格,使它被选中;第三步:将鼠标指向该单元格右下角,当鼠标变为“+”时、按…  相似文献   

4.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教学情景:某英语教师教完pencil这个单词后,开展了操练活动,举起一支铅笔,问:“What’s this?”全班学生整齐地喊道:“It’s a pencil.”又如,在教学新授内容之前,教师问某学生:“What’s your name?”学生答:“My name is XXX.”教师问全班学生:“Is XXX a boy or a girl?”。  相似文献   

5.
某电视台在为即将播出的某大片造势时,打出如下字幕:“某某电视台为你倾情呈现。”此处“呈现”使用不妥,应使用“呈献”。《现代汉语词典》对两词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6.
“一整个X住”由常项“一整个”“住”和变项“X”两部分构成,受“一整个”的加持,能够表达比“X”程度更高的“X”,其构式意义可概括为:对某人、某事件或某结果表达“叹为观止”的极性评价。在语用上伴随着夸张化的表达,具有篇章功能、人际功能及主观评价功能。“一整个X住”在发展过程中泛化出了两种变体形式:“一整个X”“一整个+被+A+X住”,这两种形式目前仍在使用,其生命力和活力亟待观察。  相似文献   

7.
几天前接到某报社一个电话.问:“揭秘”还是“揭密”?我回答是“揭秘”:又问:“泄密”还是“泄秘”?我回答是“泄密”:再问:两词结构相同,为何一个用“秘”、一个用“密”呢?这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秘、密同源,音同义近,混为一谈是常有的事。这里,试作一点辨析。  相似文献   

8.
一、对“并同串反”规律的解释1.“并同串反”规律的含义“并同”:某一电阻增大时,与它并联或间接并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电功率都增大;某一电阻减小时,与它并联或间接并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电功率都减小.“串反”:某一电阻增大时,与它串联或间接串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电功率都减小;某一电阻减小时,与它串联...  相似文献   

9.
胡明 《宁夏教育》2005,(7):103-104
情境描述课堂上,某教师提问,一个学生回答错了,某教师说:“你错了!”紧接着又去喊另外的学生,其中有一位学生回答对了,某教师说:“你真聪明!大家一起表扬他!”然后就“鼓动”全班学生(包括刚刚回答错了的几位学生)对着那位回答对了的学生,边拍掌边竖起大拇指喊:“棒、棒、你真捧……”这样的表扬一节课出现了十几次。  相似文献   

10.
一般情形下,言称“学生”是谦逊的表现,但有些却未必。有的人与某名家偶尔见过一次面,便大言不惭:我是某某名家的“学生”;有的人通过别人引见登门拜访了某大师,于是拿着合影到处自我兜售或印刷在自费出版的文集前:我是某大师的“得意门生”;更有甚者,与某名家一面之受都无缘,只是读了名家的某本书,便妄称自己是某名家的“弟子”。不是说“名师出高徒”吗,只有“认”大师、名家为“师”,方能显示自己的水平和才能,亦才能因此而抬高自己的地位。其实,  相似文献   

11.
定冠词“the”的基本用法:特指某(些)人或某(些)物。初中学生不能够准确运用“the”,现将“the”的用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2.
称呼漫谈     
汉语从古至今一直很讲究称呼,根据对象、场合的不同,称呼可以分为以下12种。 敬称适用于称长辈、领导和自己所尊敬的人。“您、阁下、先生、女士”等是敬称;对人称字是敬称,如鲁肃对诸葛亮说:“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子瑜是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的字):对人称职位、职称是敬称,如“李市长、张教授”等:“某老”“某公”也是敬称.如“老罗”是一般性称呼.“罗老”则是敬称。  相似文献   

13.
吴文元 《学习之友》2010,(12):43-43
张震将军1997年5月视察某部队时,在一个连队里问司务长:“一个鸡蛋有多重?”司务长回答:“一两左右。”又问:“一两多少克?”答:“一两五十克。”又问:“最大的鸡蛋多少克?”答:“70克。”再问:“最小的多少克?”答:“50克。”张震笑着说:“这个司务长行,他上街买过菜。”  相似文献   

14.
朱小闯 《教育文汇》2013,(11):40-40
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直抵心灵的教育——某中学道德教育纪实》。文中介绍某中学建设“最中国的学校”,倡导“诗性教育”,追寻教育的灵魂——如何让教育直抵学生心灵。校长说:“真正的办学境界应体现在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在不经意中,在一草一木、一言一行中,在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呈现的本真状态中。”此文列举了很多实例来证明某中学道德教育的成果,但遗憾的是,其中插图和一些细节不经意间透露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失真”。  相似文献   

15.
《中文自修》2010,(4):47-47
要求:①横线上填入在班级、学校、社会中所担任的职务。②用详实生动的记叙、描写写出真情实感。③600字以上。[审题]“我当____”应在横线上填入自己的职务,应强调自己在一段时期中,承担了某种职务后,贵无旁贷,自觉把份内的事做好的过程。误区:不能写成仅仅参与某一次活动,成为某一次活动的成员。如:“我当报幕员”、“我当义卖员”。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面: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日:“生无所息。”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康德:“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在辛苦地工作。”《吕氏春秋》:“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某一旅游学专家:“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方式。”某一医学专家:“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疲劳到来之前适当休息效果会更佳。”要求以“生有所息或生无所息”为话题写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多了一项与以往不同的要求:不必面面俱到。这就是要求作文写作应“小切口,深分析”。即在立意、构思、选材阶段,可以把内容集中在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点”、或某一个方面的“点”上。这样,作文自然就笔墨集中而专注了。  相似文献   

18.
立青 《广西教育》2011,(35):1-1
近日,媒体报道某些学校采用了一些怪异的“新型管理手段”:陕西西安市某小学让成绩和纪律不好的学生佩戴“绿领巾”;内蒙古包头市某中学实行差异化校服,只有优秀生才有资格穿上“红校服”;山东枣庄某中学根据成绩为学生分别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先生看了一位学生的作文后说:“好,有进步,这才像作文。”过了些时候,看到另一位学生的作文,某先生又说:“太棒了,已经不像是在写作文了。”有学生就问:“老师,‘像作文’好,还是‘不像作文’好?”  相似文献   

20.
朱玉翠 《教师》2013,(36):33-33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先生看了一位学生的作文后说:“好,有进步,这才像作文。”过了些时候,看到另一位学生的作文.某先生又说:“太棒了,已经不像是在写作文了。”有学生就问:“老师,‘像作文’好,还是‘不像作文’好?”这样的评价搞得学生一头雾水,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作文,在教学实践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引导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