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个鸡蛋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得不那么清楚,总想找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相似文献   

2.
开封这座文化古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城开封的历史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城市的历史。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为了便于搜刮民财,地方行政长官调动频繁。二千多年来,到底有多少人在开封当过行政长官?没有精确的统计。据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记载,在北宋一百多年中,开封府尹和知府更换了二百三十一人次(见《如梦录》)。若按这个数字推算,先后在开封担任过行政长官的人数,少说也在千人以上。但是,这些来去匆匆、走马灯式的过客,早已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得一干二净。惟独有北宋仁宗时代的一位行政长官,人们尊称他为包公,却长期留在开封人民的记忆中。包公,本名包拯,字希仁,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九九九年)生于安徽合肥,宋仁宗嘉祐七年(公元一○六二年)病故于开封。他一生中做过县、州、府各级地方官吏;出任过京东、陕西、河北等地方转运使;担任过中央的御使、户部、谏院等部门的工  相似文献   

3.
二月初八,夜。   “血刀”魏刑瑟缩在寒风中的长街一角,火盆中的木炭正发出噼噼啪啪的燃烧声,糖炒栗子的清香弥漫在空旷冷寂的长街上。   “梆、梆,咣、咣、咣。”二更三刻的金鼓之声远远传来。   “该来了。”魏刑根本不用眼睛也知道他等的人现在已到街口。   果然,长街一头,两盏轿灯隐隐闪现。   从街口到栗子摊,共一百三十七丈四尺,轿夫要走三百零一步,一步也不会错——龙图阁学士、开封府尹包拯那刻板得近乎苦行僧式的生活规律,使他 ?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轿夫都养成了一尘不染的习惯,这是魏刑在长街摆了四个月栗子…  相似文献   

4.
千年包公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节目,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其“标牌标志”,有戏曲舞台上的包公脸谱与凤冠霞帔的“公主”形象组合画面,大概是寓意“权与法”的较量吧。我是经常看这个节目的,因而就经常和“包公”晤面了。有时感到滑稽:都什么年代了,还要把大宋朝龙图阁直学士包老相爷,请上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现代荧屏,对据说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亿万观众进行“普法教育”。咱们传媒的思维方式也未免太过于步履蹒跚了。一时兴之所至,查检资料,意外地发现艺术形象“包公”的原型包拯,生于公元999年,今年是整整一千岁。“世纪末”本已够热闹的了,各种纪念活动纷至沓来。“千年虫”弄得人头昏脑胀,不料又添了个千年包公的话题,有关方面(比如包公故里合肥)大概也会热闹一番吧。学术之中,不敢撰一词,我这里想说的,仅限于戏里的那位黑脸包公。当时包拯任开封府尹,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吧。天子脚下的皇亲国戚,当朝权贵,衙内太岁,走狗爪牙,几乎个  相似文献   

5.
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包拯被调往京城开封任殿中臣。临行那天,端州百姓得知,四方来送别的人群蜂拥而至,挤得江边码头水泄不通。此时,忽见众人闪开一道,只见一耄耋老者,健步来到江边径直步入包拯租的船上。包拯定睛一看,原来是三年前在水岩村自己微服访过的老砚工,忙令随侍搀扶老人家入座。  相似文献   

6.
包拯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而且随着文艺作品流传世界,他在国际上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一生为政清廉、执法如山,敢于同官场里的腐败现象作斗争,包拯的廉政是从具体事情做起的。每任一职,都尽力兴利除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任监察御使、开封知府、三司使、代理御使中丞、主持谏院  相似文献   

7.
潜邸旧臣是宋真宗朝的重要政治力量,它由真宗任开封府尹、亲王、太子时的官员随从组成.这些人文化素质较高,文官数量较多.但武将官大而无功,文臣无为而因循,没有趁和平的有利形势,改革政治,发展生产;而是和真宗一起延续、因循太宗后期的保守政治,给之后的宋朝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包拯是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王尧臣榜进士。这一榜科举考试,与包拯同年登第者(即"同年")共1418人,其中成名成功者较多,文彦博、韩琦2人官至宰相,包拯、吴奎等7人为执政,在北宋历史上较为罕见。年长仕晚的包拯与其同年关系融洽,尤与其同年中高官者交往甚密、联姻结党。在朝中同年的支持、帮助下,包拯为官26年升迁27次,在斗争激烈的北宋官场中屹立不倒。包拯配合宰相文彦博、韩琦等排除异己,掌控朝政,以至于出现了天圣五年(1027年)榜同年长期执政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欢乐谷     
正答题卡在中国"肆虐"着一种卡,它既不能用来坐公交,也不能用来打电话,更不能用来购物,但却广泛存在于千万青少年的生活里,它就是……答题卡!包邮包拯要给女儿起名,求助公孙策:"当初我娘给我起名包拯,是希望我拯救天下苍生。后来世人叫我包青天,同样蕴含了光明美好的祝愿。希望我孩子的名字也能体现出类似的造福社会的决心,你说叫什么好呢?"公孙策略一沉思,道:"包邮。"  相似文献   

10.
在戏剧舞台上,包拯是以脸黑出名的。为了表明他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戏剧家们给了他一副黑脸。所以他亦被称为“包黑子”、“黑老包”。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无可厚非,但也确实造成了一些对包拯其人的错觉。本文在这里不是辨误,而是欲澄清事实,使人们更准确地了解包拯的法制思想,并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戏剧舞台上的包公。  相似文献   

11.
包拯崇拜是中国古代出现的一种具有广泛社会群众基础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中华民族重道贵德、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是包拯崇拜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包拯在政治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发展,使包拯崇拜在社会各阶层具有广泛性;以包拯为本事的文学作品所贯穿的除暴安良、善恶有报的精神,符合了人们对清平世界的心理需求,使包拯崇拜具有了深远性。  相似文献   

12.
在北宋繁荣的商品经济基础上,包拯深受重商思潮和民本思想的影响,他坚决反对禁榷、回易等官营商业、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在对榷盐、榷茶、榷铁和回易等官营商业的论述中,包拯指出了官营商业的危害性,说明了只有实行自由贸易才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包拯商业思想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有着积极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举进士,官拜大理评事.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出任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县)知县,后调任端州(今广东高要县)知府.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调京城开封任监察御史里行,后改为监察御史.景祐五年到皇(?)五年(公元1038—1053年),出使契丹,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和龙图阁大学士等职.在此期间,正是范仲淹提出和推行他的十项改革方案即“庆历新政”的时候,包拯也曾比较集中地提出他的政治主张.皇祐五年到嘉祐二年(公元1053—1057年),包拯又任瀛州(今河北河间县)、扬州、池州(今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人才观、重礼治、仁“爱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等思想深深影响了包拯的法律思想,并被付诸他的法治实践。惟透视他的吏治实践和法律思想所表露出的博厚而又富于时代特色的懦学内蕴,我们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评价包拯其人。笔曾就“中正慎罚”是包拯法律思想的重要特征作了初步探讨,本则进一步从包拯法律思想与懦家学说的渊源和关连融合的层次上,对其深厚的思想内涵试作挖掘。  相似文献   

15.
包拯非其长嫂养大“长嫂比母”之典已流传900余年,致使世人皆知包拯是其长嫂养大的。其实,这是一种误传,因为包拯并非其长嫂养大,而包拯次子包绶才是其长嫂崔氏抚养,近年出土的包绶和崔氏墓志铭证明这一点。在包拯孝肃墓的附葬区内,有包拯夫人董氏墓,长子包、长...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人们熟知他的千古名文《岳阳楼记》,同时也知晓他的“庆历新政”,和他的抵御西夏进犯的功绩,然而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一段与大臣吕夷简“将相和”的美谈吧。景佑三年,范任职开封府尹,目睹掌朝政大权的吕夷简任人不分愚贤,有误国政,遂上《百官图》以斥,並建议仁宗“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结果触怒了吕夷简。吕出身名门,伯父吕蒙正为太宗、真宗三朝宰相,本人历任地方官亦有政绩。刘太  相似文献   

17.
颍州人王向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女婿,因其英年早逝,事迹罕有所闻。1973年出土的《包拯墓志铭》揭示了包拯与王向间关系的历史线索。王向之父王平,其兄王回,其弟王囧先后进士及第,在《宋史》有传,父子四人都擅长文学,与曾巩、王安石等人交游密切。特别是王向王回兄弟与苏轼苏辙和曾巩曾布在嘉祐二年同榜及第,形成了可媲美“三苏”的“一门四进士”“兄弟同登科”的儒林佳话。王平与包拯同在御史台为官,因其刚直家风与包氏家风同声相应,进而结为姻亲,王向作为包拯长婿,是包拯家族的重要成员。对王向父子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和细化包拯研究,补充和拓展阜阳历史人物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司法官员之一,包拯曾经树立了一个伟大的司法形象,对包拯的司法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司法道德建设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包拯吃鱼     
包拯(zhěng)早年丧母,是嫂嫂将他养大的,包拯称她为嫂娘。包拯考中进士到外地做知县。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为他做了条红烧鲤鱼。包拯要嫂嫂和侄儿包勉(miǎn)同吃,嫂嫂没答应。他只好吃掉一面鱼肉,剩下的留给包勉吃。吃晚饭时,嫂嫂又将剩下的鱼给包拯吃,他就将  相似文献   

20.
包大人很忙     
宋之 《中学生百科》2012,(28):58-59
继"杜甫很忙"后,江湖人称"包黑炭"的包拯包大人躺着也中枪了。很早以前,网上有个段子:"包大人,为什么你额头上有个月亮啊?因为白天不懂爷的黑……"后来,关于包大人的恶搞版本像雨后春笋一样暴增,让人哭笑不得。而几乎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包拯的黑上。包大人,您是青天大老爷,肚子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