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自珍与八股文程翔章关键词近代文学;八股文;龚自珍本文拟从龚自珍对八股文由肯定而否定的过程入手,着眼其对八股文的批判精神,着重探讨其抨击科举、痛诋八股的思想成因及其在清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影响和价值。1龚自珍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父辈即以功名、举业之事...  相似文献   

2.
《小学教学参考》2005,(7):49-49
今年是中国废科举一百年。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很多重新检讨。正面的评价逐渐趋多。科举可能有很多缺点,但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创造。科举制度选拔的多数还是有才能的人。比如,在中国完成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那些人,如蔡元培、严修、蒋梦麟、张寿镛等,都是有功名的人。  相似文献   

3.
题目《父辈》看似是指令性很强的命题作,实际上是道比较开放的命意作。从人题角度上看,可写父亲、伯父、叔父、舅父等家庭或亲戚中的长辈,也可写一个或几个像父辈一样关心自己的人;从写作内容上看,可写父辈的生活、工作,可写父辈的理想和精神,也可以写父辈对自己的关爱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宋以来,由于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士族势力的彻底衰落,社会呈现出日渐平民化的趋势,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要通过读书,在科举考试中获取一定的功名,就可以厕身官僚阶层,成为统治阶级中一员。不过,随着科举考试的进一步扩展和制度化,通过科举考试拥有一定功名的人(即为绅士)越来越多,但官员的数量却基本没有怎么增加,这就必然产生一个日益庞大的获有功名,却没有担任官职的人组成的社会集团。这些具有一定功名,尚未能做官或曾经为官后因各种原因离职并在乡里居住的人,就是我们所谓的乡绅。  相似文献   

5.
刘禹锡(772年——842年)写的脍炙人口的《陋室铭》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句。“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庶人”。“功名”,封建社会指科举及第,官职名位。为什么没有功名的人叫“白丁”呢?这是因为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不同社会地位的人,连  相似文献   

6.
茶是“国饮”,博大精深,包含着一种文化一种哲学。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我读张炜这篇《父辈的视角》,便如独品一杯酽茶,一杯关于父辈的酽茶,得到的不只是一种对于“父辈视角”的理解,更是对于一段基于父辈视角之后的沉甸甸的民族文化以及在这种民族文化冲击下如何更好生活的沉思。作家张炜的笔触是雄浑而稳健的,这篇散文也不例外。文一落笔,便奠定了它深厚而值得咀嚼的基调。“在记忆中,我们对老一代的见解很多地方是排斥的。这种排斥不仅是源于情绪,而且还来自理性。”理性的东西是耐人寻味的,这便如茶,只能在慢慢品味中才…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作为弱世英豪,填词大家,千余年来一直没有远离人们的历史视野,后代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注重功名的豪侠。但是如果我们细想其人、细品其词就会发现辛弃疾归根结底还是一位儒士,只是他不同于那些充满犬儒主义思想的儒生,也不同于特别急功近利的儒生。在他的思想中实际是将事功伦理和动机伦理有机结合,既崇尚修养内在道德义理,又主张权宜行事。他是为实现自身功利性目标而不断进取的真英雄。  相似文献   

8.
荷尔蒙飞奔     
马德 《八小时以外》2011,(8):105-105
唐代有一个叫公乘亿的人,外出求功名十多年,没有回过家。  相似文献   

9.
王质籍贯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质籍贯考辨张东继我国历史上,名叫王质而同姓名的人很多,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和编,上海书店1980年版)载,从晋朝到清朝的一千来年中,则有十个之多(均在政治、文学、科技方面有一定成就或有过功名的)。而收入《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彭作帧辑著,上海书...  相似文献   

10.
回望徐渭     
回头望去,明朝后期的天空下,浙江绍兴一带活动着这样一个人:生父早逝,嫡母养大,20岁考取秀才后,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在功名上前进一步,满腹才学得不到施展。他认为世上的人没有一件事能做好.可别人又不给他做事的舞台.郁闷!  相似文献   

11.
杨春霞 《学子》2013,(5):159-160
侗族大歌被世界知名人士称为不仅是侗族音乐的瑰宝,还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据调查侗族大歌的种类很多,分别有鼓楼大歌、声音大歌、戏曲大歌、叙事歌谣、礼俗大歌、儿童大歌等类型。侗族大歌是多声部音乐、不需要人指挥,也不需要伴奏的一种民间音乐。同样侗族大歌也是一种无文字传承歌声,都是通过祖辈们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给父辈、父辈在传唱到下一辈人。这足以说明侗族歌谣一直都是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给下一代。本论文试图对侗族大歌进行分类,进而探讨侗族大歌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  相似文献   

13.
在科举时代,功名与身份、利禄、仕途攸关,因此,循科举求功名,就成了千百年来士人齐集、梦寐以求的“正途”。士人汲汲于功名,由此形成的功名意识不仅主宰士人命运的悲欢,而且渗透、弥散到整个社会,积久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由科举衍生而来的功名意识,甚至到了1905年科举废除之后,在士人与社会中依然广有市场,并没有因科举的废除而发生根本性的动摇,科举、功名在士人的心目中仍居于无可替代的中心位置,具有别样的魔力。以致于1905年清政府在宣布废除科举的同时又推出一系列学堂奖励政策。即使到了民国时代,这种意识也并没有完全褪尽。本文即以科举废除前后功名意识的流变为中心,一方面着力还原由废科事件引发的清末民初知识人社会的多重面相,以及功名意识在士人与社会中的长久影响;另一方面透过功名意识的流转呈现近代中国制度变革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难局和困境。  相似文献   

14.
先师冯沅君先生少年时,伯父云异公为她取名恭兰,成年时她自改名淑兰,字沅君,后以字行。曾用过淦女士、易安、漱峦、大琦、吴仪等笔名.祖籍山西高平县。康熙五十五年,六世祖冯泰公经商来今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遂定居焉。先生前四代贸易致富,颇置田产。后以有财无势则易受人欺,自先生祖父冯玉文公起始立志读书,以期改换门庭。玉文公虽未取得功名,但诗文甚工,著有《梅村诗稿》。先生父辈昆仲三人和姑母在  相似文献   

15.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绅士即是其中一个特定的等级阶层的称谓。   “绅”,本是表示等级身份的一种服饰,指的是古代士大夫束在外衣上的大带,“古之仕者,重绅插笏 (音互)。”由绅的含义引申为“束绅之士”,简称为“绅士”。并进而特指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士大夫阶层。但古代士大夫仅指当官的读书人。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到了明清之际,谋取功名的读书人不断增多,很多人虽然取得功名身份,却不能为官。所以,人们就把那些不曾为官的科举士子统称为“士”。当时,绅与士有着本质的区别。到了近代,这种区别逐渐消除,无论当官…  相似文献   

16.
从柳词中可以看出,柳永人格结构的独特性集中表现为对世俗享乐的向往和热衷及对功名某种程度的漠视和厌倦。但自从科举制度产生后,便与士林阶层结下不解之缘,柳永也不能走出科举的怪圈,追求功名仍是他人格结构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俞敏洪 《高中生》2010,(3):52-52
我发现成功的人生都有一个特质,就是不安分。我们的父辈中很多成功者,都是放弃了原来的铁饭碗。他们之中也有牺牲者,但他们的生命都在拼搏,都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数遭贬谪,其思想亦随宦海沉浮而变化,并在其词作中流露出来。从他写于不同时期的两首中秋词中可以窥见其心理发展的轨迹:由对功名的向往到视功名如身外之物,由对外在的追求转向加强自身内在的修养,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情”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这里很多人的父辈都来自其他国家。加拿大人应当指所有加入加拿大国籍的人。不过我这篇文章中的加拿大人主要是指能够代表主流文化的那部分人。 我曾经从美国海关入境加拿大,发现两国海关工作人员的说话风格截然不同。这边的加拿大人开口谢  相似文献   

20.
李白是我国盛唐时代最具仙道浪漫色彩,同时也是仕途价值取向最鲜明和功名情结最为凸显的伟大诗人.他一生都在不懈地践行"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仕途价值取向,因此李白相当数量的诗歌中都表现了他"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功名情结.他的仕途价值取向和功名情结永远缠绕着他的诗魂,构成了他传奇般的伟岸和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