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归潜志》中关于女真完颜氏文人的记述尤为详实全面。以《归潜志》为主,兼以《金史》作参考,梳理金代完颜氏女真文人,勾勒其生平经历,描述其文学、文化活动的基本过程,探讨其个人活动与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对金代文学、文化总体面貌的还原和构建有所补充和助益。  相似文献   

2.
《归潜志》是金末元初著名学者刘祁的一部笔记体史料性地方志。该书以其内容丰富、真实可靠的"魅力"一向受到金史研究者的青睐,但很少有人从成书缘由的角度去探析《归潜志》的价值。本文对《归潜志》的成书背景、目的、内容、动力和保障进行了逐一分析,并指出该书的问世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时代的趋势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情感诗学视野中的"兴观群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诗》论中的“兴观群怨”本为学《诗》用《诗》之法。但在有《诗》风气渐衰、通经致用的文化背景逐渐淡去之后 ,“兴”在某些情况下流转成为作诗之法。到王夫之以“兴观群怨”提举其诗学理论时 ,他改而同时从作诗和用诗两个方面扩展了“兴观群怨”的意涵。从情感诗学的角度分析 ,王夫之的开拓性在于 :以“情”为核心理念 ,牵动“兴观群怨” ,藉以贯释古代诗歌和诗论 ,贯通诗歌阅读和诗歌创作。这种彰显和开掘 ,从根本上复现了孔子《诗》学情感的超越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金代女真语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代女真语在阿尔泰语系满洲、通古斯语族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金史》等史籍中的女真语词汇进行语文学研究,是加深对女真语言认识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札记形式,对《金史》中的近20个女真语词作了语文学注释,描述了这些金代女真语词的语音特点、词汇意义以及在明代女真语、清代满语中的体现及变化.  相似文献   

5.
《金史·选举志》云:“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其及第、出身视前代特重而法亦密焉。”此话不假。金代自始至终科举不断,制度逐步完善,每科取士常至数百人,最多的一科竟达925人,可见,金人对科举并不马虎。然而,对于蔚为大观的金代科举,历代的学者重视不够,研究不多。《金史》、《续文献通考》(以下简称《续通考》)、《续资治通鉴》(以下简称《续通鉴》)、《金史纪事本末》(简称《金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简称《会编》)等较早有专门章节论及金代科举的史籍,都只有或同或异的零星记载。1994年版张博泉先生的《金史简编》,对金代科举亦涉及甚少。  相似文献   

6.
《归潜志》是金末著名学者刘祁所著的一部有名的笔记体史料书籍,曾对元修《金史》产生过很大影响,对后人研究金元易代之际的历史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三个方面,简介作者撰述经过,概述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其真实性与可靠性,并着重分析了此书对于研究金末社会历史所具有的重要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归潜志》14卷,金刘祁,书成于蒙古时代。“归潜”是刘祁居室之名,“因名其书,以志岁月”。是书内容驳杂,其中多有珍贵资料。笔记卷一至卷六主要记述金末士大夫言行及诗,可看出金代士风风师法于唐,诗歌亦有相当的成就,并非全守宗江西诗派。笔记记载了金末政教风俗的种种弊端,也具有一定的史料和思想认识价值。刘祁壮年后饱经忧患,他的思想中有不少进步合理的见解。至于他金亡后出仕蒙古政权,也是和他的“泽吾民”“顺乎天”的思想观念有关的,并非如后人责难的所谓“晚节不终”。  相似文献   

8.
《唐人万首绝句选》是清康熙年间“诗坛圭臬”王士祺(号王渔洋)编纂的最后一部唐诗选本(以下简称为“渔洋选本”)。该选本是对赵宦光、黄习远本《万首唐人绝句》(以下简称为“赵黄选本”)进行的删纂,对于清代诗学尤其是绝句领域的研究极有价值,故有必要通过对《唐人万首绝句选》的研读,弄清该选本的选诗特征与诗学思想。渔洋选本基本符合唐诗当时发展实情、以诗人诗作本身的造诣选诗。该选本虽选“四唐”之诗,以选录中晚唐诗人诗作偏多,但通过该选本对赵黄选本的删纂仍可窥见该选“略重盛唐”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诗论确定了以诗为史、以诗为教、以诗言志(情)三重功能指向,汉代偏重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强调诗歌的政教功能和知识性价值,忽略个体情感价值和主体精神;魏晋诗歌继承了先秦两汉儒家诗学观,又多有变创发展,以诗为教的诗学功能得以弱化,代之以诗言志(情)的提升,并促进诗歌知识性价值与抒情性价值的融合。在创作领域也将《诗经》由政教经典作为文学范本加以借鉴吸收,使《诗经》比兴手法得到丰富和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诗礼相成”,作为历史的话语,最早见于《孔子家语》;作为历史事实,可从《诗经》的郊庙乐歌,燕赏乐歌和变风变雅诗中找到根据。其诗学意义之深刻,一是揭示了诗歌创作的本质特征,二是揭示了“诗可以群”的合聚力量,三是揭示了诗歌创作的生命在于新变。  相似文献   

11.
“诗道崩坏”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诗学命题。在易所谓“诗道崩坏”即儒家“六义”诗学传统的崩坏,特别是“风(讽)的骨坏,其突出表现是采诗罐的废弃不用。白居易试图对业已“崩坏”的儒家诗道进行救扶,但最终救扶不起。  相似文献   

12.
有人研究《陌上桑》,说罗敷夸奖的“夫婿”是一种“金头蚕”。有人研究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说它的意蕴在于暗示人们在社会的风雨中青春容易消逝。对《最后一课》,有人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审读它;对《蚊子和狮子》,有人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它;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有人从法学的角度来理解它;对《捕蛇者说》,有人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阅读它;对《死海不死》,有人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析它;有人读《孔乙己》,欣赏它的“蒙太奇”手法;有人读《醉翁亭记》,品味它的“镜头”之美……这就是用视点变换、角度变化的手法来研究事物。  相似文献   

13.
公元十二世纪初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金源王国,在以武立国的同时,又特重文化,其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刘祁《归潜志》说:明昌、承安间,作诗者尚尖新,故张翥仲扬,由布衣有名召用,其诗大抵皆浮艳语。……南渡后文风一变,文多学奇古,诗多学风雅,由赵闲闲、李屏山倡之。屏山幼无师传,为文下笔,便喜左氏、庄周,故能一扫辽宋余习。而雷希颜、宋飞卿诸人皆作古文,故复往往相效法,不作浅弱语。赵闲闲晚年诗多法唐人李、杜诸公,然未尝语于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诗学本体论:诗言“性情”──兼及几个同类诗学命题王济民关键词中国诗学;本体;性情1中国诗学很明显地是早熟的。这表现为它早在自己的童年时代就提出了其基本的诗学命题。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的《尚书·尧典》中提出的“诗言志”,几千年来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就蕴藏着丰富的诗学资源。缘事诗学就是其中最珍贵的资源之一。它滥觞于“结绳记事”的历史意识,萌发于汉代“以事系诗”的《诗》学,发展于唐代“触事兴咏”的《本事诗》,成熟于宋代“论诗及事”的诗话。然而五四以来,中国诗学一般偏重于缘情诗学的转化而相对忽略了缘事资源的开发。发凡缘事诗学,一是要把缘事诗学从中国诗学的隐体系中呈现出来,从而为中国诗学的多元发展提供多种选择;二是要把缘事诗学从西方叙事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为中国诗学本土化发展提供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6.
汉代的诗学,基本上是《诗经》学,而《毛诗序》就是汉代《诗》学的纲领与津梁。“温柔敦厚”的“《诗》教”与《毛诗序》融合以后,“四始”、“六义”,“美刺”、“比兴”,“风雅正变”,“吟咏情性”,“发乎情,止乎礼义”,“温柔敦厚”等重要的诗学范畴,形成了汉代《诗》学的体系,并对汉以后的诗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心雕龙》与汉代《诗》学有极深的渊源关系。刘勰的诗乐观与《乐记》和《汉书&;#183;礼乐志》的关系紧密。受《毛诗序》的影响,刘勰弘扬了“四始”、“六义”。在美刺比兴方面,刘勰发展了《毛诗序》及汉儒各家对比兴的解释。另外,《文心雕龙》还继承和发展了“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论《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文章从清理《诗辨》中的有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初步揭示了《诗辨》中的诗歌创作体论、诗歌文本构成论、诗歌风格论、诗歌本体论四个方面的有机理论构架,并指出“诗道”是严羽诗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兴趣”、“妙悟”均是“诗道”概念的理论展开。  相似文献   

18.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19.
《诗品平议》是陈衍专论钟嵘《诗品》的作。陈衍对于《诗品》以批驳为主,眼光挑剔。究其原因,陈衍是在以“学人之诗”思想衡评“诗人之诗”之论。《诗品平议》是陈衍“学人之诗”诗学思想的一次评论实践,浸染了清末学术风气,也体现了陈衍自己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20.
五等封爵作为中国古代封爵制度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经历了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封爵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金熙宗天眷元年“定封国制”,五等封爵作为封爵制度的重要内容得以确立,《金史·百官志》对金代的封爵制度有较清晰的记载,但并不准确,其中关于金代五等爵爵称的记载就有阚失,未能真实反映出金代五等封爵体系的全貌《金史》除了对国公封爵有较多记载,其他五等爵封史料较少,有的爵封甚至根本无载。查阅碑刻资料,发现了较多关于金代五等爵封的信息,由此得出金代五等封爵先后共有十一个爵称,六个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