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健 《中小学电教》2009,(10):13-13
<正>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古语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又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对一个民族而言,历史是一个民族航船劈波斩浪前进的罗盘,了解过去,才能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对于学生来说,学史可以完善个人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我们经常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这一说法,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大体上是可以接受的,但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却是不完全正确的,应当给予分析和研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中国从一开始并非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是由单一民族、局部统一的国家而逐渐形成为一个多民族、全国统一的国家的。但就“中国”这一概念来说,其含义就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国”这个词的含义,也是不断变化的。它最早出现于周代文献的记载,离现在已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可以说一本好书就是一生财富。记得柳斌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相似文献   

4.
思维这世间最美丽的花朵,盛开到现在已硕果累累。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产品,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人类文明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思维发展的历史。所以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赞誉《邓小平文选》是理论思维的成熟,说:“这一理论思维的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可见,理论思维或理性思维对一个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是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5.
《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一书于2003年9月已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从书中可以看到北洋社会动乱、内讧、割据、混战的原因,体会国家稳定的重要。这部以天津为中心、直系为主角的37万言的“纪实”,内容充实,令人信服,涵蕴深广,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该书主编郭剑林教授所说的:“人们可以从北洋历史经验与教训中得出一个深刻的结论:一个民族如果不总结与吸收自己所走过的道路的经验,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了解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而一个没有历史感的民族是没有历史前途的民族,因为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一条…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     
近年来,中国民族学研究有一个悄然的转变,即从过去较为关注“中国的民族”向“民族在中国”的某一个区域转变,从过多关注当下断面的研究向历史的纵向上延展。这种转变,把区域研究与民族研究、现实关照与历史考察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从历史的纵向上去观照区域内族群的互动过程,可以说是既见地又见人的一个值得推崇的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7.
<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指出:“想要让国民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深厚的情感,就必须让国民先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有一个深厚的认识。”此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历史课是现代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承担着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和塑造国民性格的重要使命,是现代青少年认识和了解国家和民族历史的重要渠道。因此,基础教育阶段进行“通史”教学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帮助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过去,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目前统编版中学教科书采用“通史”体例进行编撰,  相似文献   

8.
轻视历史,无视人类的发展,这完全是罪过。历史之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人,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那他就成了白痴;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历史学科越来越处于一种尴尬境地。近年来,中学历史成了副科。现在“3 综合”出台了,然而打着“学以致用”旗号的综合考试依然无法使历史学科摆脱“副科”的命运。历史学习对学生是一种沉重负担,学生纯粹是抱着石头跳舞——既沉又累,无趣且无效。夸美纽斯说:“兴趣是一个创造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要促进学生好奇心的发展,就必须唤醒其个人的内在激情。那…  相似文献   

9.
历史是一个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集体记忆,如果没有共同的集体记忆,这个民族就如同失忆的人一样,不知道自己是谁?现在哪里?要去哪里?也就自然任人摆布,甚至任人宰割。而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文化是灵魂,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支撑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想要灭亡一个民族,首先就要消灭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摧毁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日本殖民者深谙此道,为了达到其永远霸占台湾的罪恶目的,他们开始有计划地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篡改台湾的历史,企图抹去台湾人民的历史记忆,割断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联系。特别是1937年以后大力推行以灌输大和文化及“忠君(天皇)爱国(日本)”思想为核心内容的“皇民化”运动,其最终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摧毁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精神,把台湾民众改造成日本天皇的驯服子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及其先民们,包括曾在这块国土上活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古代民族共同创造的。“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就是在不断吸收周边各个民族的基础上,日益壮大而形成的。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的各个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以坚韧的精  相似文献   

1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从古埃及、巴比伦、古罗马到东方的中国和印度,千百年来都传诵着自己的创世神话。西方的“伊丽亚特”、“奥德赛”,东方的“盘古开天地”等都是一个民族童年时代瑰丽幻想的真实纪录。可以说神话是一个民族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民族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和蹒跚的步履。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她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仪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也是响应胡总书记提倡的“八荣八耻”教育的具体体现。而幼儿礼仪教育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在好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再看看现在教育出来的孩子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傲慢,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明镜可以照影,往事可以鉴今”的说法。历史之所以值得重视,不仅因为它是可见的存在,而且还昭示着尚未到来的明天。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不能割断历史,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优秀的传统在保证民族文化生命力方面从来都是不可缺少的。但目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古人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历史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审视世界时局变幻的眼光,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人类历史、对民族历史和国家历史的了解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与培养.将历史教好,让学生将历史学好,这是每位高中历史教师的心愿和教学目标.针对目前班级授课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实行差异性教学策略能够很好地促进历史教学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革命先辈李大钊曾经说过:“无限的过去,都归结到现在。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指出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一脉相承的,不能贸然割断。任何发展阶段都必须以史为鉴。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记者任鹏杰与台湾的历史学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相似文献   

16.
神话、传说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它不但向世人展示了古老的思维方式和表意方式.更向世人展示了人类生活尤其是历史记载甚少的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同时,羌族作为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神话传说所蕴舍的扑朔迷离的历史图景就更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从羌族民闷故事出发简单的分析了羌族女性的社会地位变迁。  相似文献   

17.
软件新闻     
《华章》2012,(22)
自己也“云”一把 现在很多网络服务商都提供了云存储服务,例如360云盘、115云盘等,想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云存储”服务器,如何才能实现呢?  相似文献   

18.
婚俗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历史,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外在表现。姚安县马游彝族的婚俗自民国以来至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族内婚俗和“超哩若麦哩卓”两种婚俗演变为现在彝汉趋同的现代婚俗,并日趋简化而具有现代气息。婚俗的变化,主要根源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彝族婚俗变化的直接表现是普遍的彝汉通婚,其既是彝汉民族融合的起点,也是民族融合的催化剂,也将是民族融合的终点。  相似文献   

19.
“货币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的高度凝练”,当我们玩味各国货币时,确有一种翻阅历史、与一个民族对话的感觉。纸币虽然是金钱的标志,但那票面上的图案却往往与“财宝”“富豪”无关,高雅别致,表现出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美元的票面图案分别是一系列美国总统的形象,但并非所有的总统都进入画面,其选择反映了美国人的价值取向。华盛顿、林肯、杰弗逊等人备受推崇,大都与“独立宣言”和民主宪法有关,而林肯作为道德领袖,不仅是5元券的主角,还上了1分硬币。英镑的票面图案可以说是英国国家精神、民族历史的概括和图说。英镑的正面图…  相似文献   

20.
斯拉夫派与俄罗斯民族哲学张百春当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开始成熟的时候,它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该民族的历史(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一个民族自我意识开始关心自己的历史的时候,才标明它走向成熟。我们可以称民族意识所关心的历史问题为历史哲学问题。俄罗斯民族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