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来新闻界流传一首顺口溜:“一等记者炒股票,二等记者拉广告,三等记者会上泡,四等记者傻写稿”,虽事出有因,但未免“一竹竿打了一船人”,失之偏颇。不过,新闻界在市场经济这股浪潮冲击下,的确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值得注意。比如,有一批记者、报人下海经商,他们与编辑、记者业务脱钩,或投身证券交易,或开办饭馆商场,或兜揽广告业务。这无可厚非。但确有少数记者、报人在市场经济环境里,有点风来倒去。像近年来有些企业请记者赴会,出现了“五包”现象:包吃、包住宿、包旅游、包飞机票和送红包。有一位负责同志告诉我:有一次去某地举行新闻发布会,对记者除宴请外,送每人  相似文献   

2.
精·气·神     
古语道:"人有三宝:精、气、神"。岁末年初,记者赴江苏采访,5天走7市。虽然是腊梅临冬怒放的时节,但记者却丝毫感觉不出潮湿阴冷,争先创优、干事创业,江苏档案人的"精、气、神",让记者感受到的是盎然春意。江苏省近两年先后开展了"思想作风建设年"和"局馆形象提升年"主题活动,队伍整体精神面貌发生  相似文献   

3.
这里说的新闻官僚主义,是指某些新闻工作者在采编活动中的恶劣“官气”。新闻采编是记者编辑的本分,本来无“官气”可言,但近年来,新闻官僚主义现象在一些记者中确有滋长蔓延之势,不可等闲视之。谓予不信,请看例证: 某些记者“官样派头”,人马未动,官衔先行。胶东某市曾接到省里某部门通知:本月×日,某报某主任要到你市“考察”,由省里陪同,请做好准备。结果市里马上组织秘书班子挑灯夜战准备好了一大课材料。几天后这位主任大驾到了,原来所谓“主任”就是“主任记者”,所谓“考察”就是采访,所谓“省里陪同”,是这位记者在省某部门工作的一位熟人。又如,  相似文献   

4.
我这个人当记者,喜欢一个人背上包到处乱跑,经常一个人混在大众之中。这样,人家就不知道你是一个记者,或不相信你是一个记者。中国到处都讲等级,一个人到处跑,人家也就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等级的记者。或因为看见你是一个人,就认定你是一个等级很低的“小”记者。这就让我接触了许多社会上的有趣的事,这些事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不论是个别走访,还是开座谈会,当记者的都不希望出现这样三种对话:“辩士的对话”、“哑巴的对话”、“聋子的对话”。 记者不是裁判 辩士,本是指能言善辩的人。这里所说的“辩士的对话”,是指个别走访中或座谈会上出现的争论,包括访问对象之间、  相似文献   

6.
当名记者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文字表达能力是重要的,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给郭超人提了个问题:请您用最简练的语言来回答,什么人不能当记者,什么人能当记者,什么人能当好记者?郭超人回答说:一般我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你不能当记者;一般人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而你也能够想到能够做到,你可以当记者,但这只能当一般的记者,不能当好记者,只有一般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却能够想到能够做到,你就能当个好记者。郭超人说的话很对。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而别的人不能够想到不能够做到呢?这里很重要的问题是个认识水平问题。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我到天津,听人说中央报纸有位老记者,专程来这里采写新闻。这样一位老同志,专门出来抓新闻,在今天的新闻界也算是一则“新闻”了。事实上,人们确乎是作为一则新闻来传布的。传布中颇怀敬意,但也不免感慨系之:现在究竟有多少老的、著名的记者还在写新闻?又有多少个写“本报讯”的记者出了名?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办报的人不把抓  相似文献   

8.
我在中东地区当记者时,同西方派往那里的记者常有接触,现在我把自己观察到的西方记者的长处与短处作些介绍,供同行们在业务研究上借鉴、参考。中东是当今世界最动乱的热点之一,是出新闻的地方,也是西方各国舆论机构十分关注的一个地区。西方新闻机构派出大量记者常驻在这里。据统计,除临时来采访的外,每年常驻开罗的各国记者有近400名之多。绝大多数记者来自美国或西欧地区,其中有些人虽住在开罗,跑的却是全中东。有些人在中东辗转十多年,几进几出,被公认为“老中东”。西方记者和西方新闻机构在从事业务活动中,有他们的长处和可以凭依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这里有两组数据:——2008年北京奥运,作为地方媒体,《武汉晚报》注册记者证只有一张,加上先后派出的外围记者在前方总共有14人。这在全国媒体甚至同城媒体中,都不是最多的。  相似文献   

1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记者述评类节目已播出多年并长盛不衰,这无疑得益于它们所特有的说理方法:讲故事。这种新闻评论说理方法虽然在有关的新闻教科书以及论著中从未提及,但它的“求新、求动、着眼细节”所产生的说理效果却是有目共睹和值得借鉴的。这里需要明确一下,“讲故事”的说理方法虽然属于事实论证的范畴,但它与一般意义上的事实论证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是前者所运用事实不仅包  相似文献   

11.
射阳大笔杆子满天挥本刊记者张立苏北老区盐城乃全国投稿大市,盐城所辖8县,射阳、大丰、东台乃投稿大县,其中射阳又是最大的投稿县,这里的笔杆子逾千人。射阳人不光写稿,更擅攒稿,稿子攒成后,油印百十来份,天女散花般撒向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报刊。党政文卫都攒...  相似文献   

12.
<正>如何参与数据新闻?如何使用市民数据服务于社会服务的改善?市民,极客与记者如何配合?看看NBC5,School of Data和Internews的经验。在Beyond crowdsourcing:How to get citizens involved in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众包之上:如何让市民参与到调查新闻之中)的主题演讲中,市民、记者分别站在他们的角度,谈到了这个问题:众包新闻的最新发展以及市民个体如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人的认知中,仿佛只有福建、浙江才是偷渡的大本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发现,在中国东北辽宁,这里的偷渡风潮也一阵紧似一阵  相似文献   

14.
我师萧乾     
唐师曾 《传媒》1999,(1):38-40
既当记者,就要成名。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名记者”是怎样在两代新闻人手里交接的。  相似文献   

15.
工业记者的两种"危险"工业新闻,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向自然界索取财富的新闻.工业采访中有三多:技术多,业务多,数字多.这几年我在学作工业记者的过程中,研究工业问题,翻阅工业部门的文件,参加工业部门的会议,同工业部门的人谈话,总是遇到这三多.不是工业生产建设中没有方针政策,不是工业部门没有沸腾感人的生活,而是这里的方针和政策,成绩和缺点,先进和落后等等,往往都体现在技术、业务问题和数字之中.这里的人们在劳动生活中,甚至在他们  相似文献   

16.
作为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联邦依然是全世界新闻焦点。在这里,仍然聚集着众多外国记者,这些在俄罗斯土地上的“无冕王”有着说不尽的酸甜苦辣! 据俄罗斯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雅斯特然姆斯基(Sergei Yestrzemsky)透露,目前正式向俄罗斯外交部登记的外国派驻记者,就有一千三百人以上。这其中以美国记者近两百人为最多,其次是欧洲个别国家如德国一百余人,日本记者也不少。  相似文献   

17.
慎用顺口溜     
前些天读报,发现在一篇通讯的开头,用引号引着这样几句话:“五十年代人帮人;六十年代人斗人;七十年代各人顾各人。”既然是引文,就该指明它是顺口溜或另有什么出处,但文中并未注明。记者如此行文,是欠严谨的。不过主要的问题不在这里,而在引号里这几句话的本身。  相似文献   

18.
乡村新貌     
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记者出差路过位于长江北岸的江苏省通州市农村,不禁为这里的处处美景所陶醉。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加强农村建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农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尤其是农民的住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美丽的乡村别墅遍布田野,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乡村新貌!本刊记者@朱金平  相似文献   

19.
编辑与读书     
记者的基本功有两条:观察与思考。记者如此,那么编辑呢?我认为编辑的基本功也是两条:读书与思考。 这里,我先把编辑分为四类。 第一类编辑,可称为文字型编辑,亦可喻为理发师。再乱蓬蓬的“文章”,一经理发师修饰,那真叫出门尽是弹冠客,世上应无骚首人。为文章增色,仿佛画家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记者讲述了一个观点:某种意义上,正常的不是新闻,不正常的是新闻。——这是不少新闻理论体系中所开列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之一。中国的新闻教材一般也没有排除这一标准。(一)可以说,我们的记者还具备起码的职业修养和训练,大家在“常规”的理解上有着明确的共识,绝对不至于把“反常”简单地理解为“人咬狗”(虽然人咬狗也是新闻),这里所说的“常规”是:社会共同的规范。意识形态的社会规范有:共同的是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