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丽 《新闻爱好者》2007,(12):38-38
有业内人士认为:"新闻引客,副刊留客。"报纸副刊的"留客",不仅仅体现在版面形式上的新潮时尚,也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应景文章,而是  相似文献   

2.
张恨水先生系安徽省潜山县岭头乡人,他是一位誉满中外的高产作家,又是主编报纸副刊的高手。他自1919年步入新闻界,在长达30年的新闻生涯中,先后主编过《皖江日报》副刊、《世界晚报》副刊、《世界日报》副刊以及北平《新民报》副刊等。张恨水主编报纸副刊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3.
话说报纸副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关元 《新闻记者》2003,(10):33-33
时下,人们对报纸的副刊缺乏孜孜以求刻意经营的精神。尤其是文史副刊,经营乏术,日趋衰落。然而回顾上世纪三十年代,我们一些左翼作家和老报人却深知个中三昧,是十分重视副刊潜在的人文熏陶作用的。 据悉,一些业外人士爱读行业报,甚至长期自费订阅,就因其副刊办得好,人们爱看它的副刊。因为副刊比正刊轻松活泼、有趣味性、可读性强,起着“味  相似文献   

4.
李涛 《新闻知识》2002,(8):33-34
副刊是一张综合性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纸上许多软调子新闻,各类趣味性、知识性的文章,都可以归结为副刊的范围。本文所指的副刊,是专指报纸的文艺副刊,即最具副刊特色的一个版块。  相似文献   

5.
王超群 《青年记者》2008,(15):43-44
早在2004年,<南方周末>就发表了<纸上的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一文,其中引用龙应台的话:"台湾报纸的副刊一个接一个消失……大陆的副刊在转型经济中面临同样的问题.关心副刊的文化人面有忧色:副刊没落了."副刊没落了!一语惊醒梦中人,中国新闻界开始了忧虑、反思和探索,副刊该怎样突破生存瓶颈,重获新生?笔者试从经济学与文学的双重视角,透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媒体的运作方式和运作规则发生了许多根本的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成员利益高度一致,人们的信息需求与评价体系单纯而统一,具有精致和深刻特征的精英文化是最有价值的传播产品。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大众文化的本质表现为多元化,最具卖点的是对于社会需求变化的敏感性和基于这种敏感性的创新和丰富。这种变化在90年代以后副刊格局调整中充分表现出来,而文学传播就在这不断的调整中发生着流变。九十年代初报刊界兴起“周末版”大潮,它标志着报刊业满足受众的多方面特别是休闲娱乐的需求,总体上并未挤占文学副刊的领地。  相似文献   

7.
报纸副刊不能猎奇报纸副刊介绍一些文化习俗、人情世态、礼仪知识等,可以使读者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但是,有的报纸却不加选择地登载一些无聊、庸俗的东西。如10月13日某报刊登了一篇《纽约,妇女可以赤膊乘车》说,49岁的罗西塔,玛鲁拉女士携同另一位女性双双袒...  相似文献   

8.
9.
一、失 网络文化历史上的陌生人 副刊 盛世华章里的孤独者 当今的网络盛行和报纸副刊相共相处的时代,一如公元13世纪初乱世纷争的局势。读历史想到的是今世,读大漠之上的硝烟想到的是纸上的风云。2004年,《南方周末》发表《纸上的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一文,引用龙应台的话:“台湾报纸的副刊一个接一个消失……大陆的副刊在转型经济中面临同样的问题。关心副刊的文化人面有忧色:副刊没落了。”  相似文献   

10.
王超群 《青年记者》2008,(10):43-44
早在2004年,《南方周末》就发表了《纸上的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一文,其中引用龙应台的话:“台湾报纸的副刊一个接一个消失……大陆的副刊在转型经济中面临同样的问题。关心副刊的文化人面有忧色:副刊没落了。”副刊没落了!一语惊醒梦中人,中国新闻界开始了忧虑、反思和探索,副刊该怎样突破生存瓶颈,重获新生?笔者试从经济学与文学的双重视角,透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冯并先生在其专著<中国文艺副刊史)关于副刊的本体,认为"副--佐于报纸,副而成其为刊--有相对独立的编辑形态".此其一.其二,副刊有整体上的文化或文艺的色彩.由是观照,报纸副刊的传统正在淡出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当下的报业,所谓淡出,说的是传统的副刊精神正在丢失.现在的报纸副刊,细读下来,总感到时尚有余、文化不足,消费有余、精神匮乏.报纸副刊传统的淡出是基于对传统副刊的一个判断.  相似文献   

12.
历史发展到今天,报刊如林,市场竞争激烈,我国报纸副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7,(11)
报纸副刊如何创新文/魏尧副刊,是中国报纸独有的设置。从副刊可以看出报纸的格调和读者层次。在当今信息泛滥以致形成“信息焦虑症”的时代里,策划报纸副刊传递最佳信息,已经摆在每一个副刊编辑面前。早先那种单发诗歌、散文、小说的作法显然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历史与...  相似文献   

14.
副刊能否吸引读者,除了所载文章的内容与体裁外,版面的编排艺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那么报纸副刊在编排上是否也有规律可循呢?结合自己从事副刊编辑几年来的体会,试提出如下拙见。要编出一期读者喜欢的副刊版,首先得有一篇好的头条。抓不到一个好的头题,整个版就立不起来,就会显得没份量。因此,副刊编辑要花功夫、下气力,精心抓头条,头条除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外,在体裁上是不应该有什么限定的。可以是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特写、通讯,也可以是文艺评论或是诗歌、小说、散文。总之,抓住了头条,就等于抓住了整个版的“龙头”,这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报业发生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不仅表现为报纸的信息量剧增,各报竞相扩版,报纸变得越来越厚,而且,作为报纸重要组成部分的副刊,也脱胎换骨,从传统的纯文艺性副刊模式中挣脱出来,蜕变成涵盖面很广的综合性副刊。到90年代中期,综合性副刊继尔裂变为版块式周刊,使得副刊的涵盖面更广更细。副刊的容量从来没有这样巨大,  相似文献   

16.
对报纸副刊,尤其是党报副刊的定位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运作理念。有些人主张报纸副刊就是文学副刊,必须刊登“纯文学“的东西,甚至大声疾呼副刊不能离文学越来越远,报纸要为文学留下“一方净土“。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当今时代文学“式微“态势明显,报纸副刊应该逐步走上专刊化的道路,以更宽的范围、更多的容量,最大程度地适应和满足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笔者结合多年的办报体会,就报纸副刊的定位和运作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对报纸副刊,尤其是党报副刊均定位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运作理念。有些人主张报纸副刊就是文学副刊,必须刊登“纯文学”的东西,甚至大声疾呼副刊不能离文学越来越远,报纸要为文学留下“一方净土”。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当今时代文学“式微”态势明显,报纸副刊应该逐步走上专刊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报纸副刊,在报纸的改革中获得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先是“星期天”、“周末”版等文化性周刊,从过去单一的文艺副刊中派生而出。接着,社会性、生活类等等副刊应运而生……这些副刊大都以形象生动的内容,美观活泼的版面,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得到读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报纸副刊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新闻"的延伸、拓展、表现、演绎。笔者认为在做到与时代同行的前提下,报纸副刊的未来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并提出了未来报纸副刊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钱红莉 《新闻世界》2008,(10):44-45
二十多年来,我国新闻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新闻研究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关于报纸副刊的研究却十分薄弱,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论著难得一见。这同我国当代报纸副刊丰富多彩、万紫干红的发展现状是非常不符的.学术研究远远落后于副刊实践。这里,笔者就报纸副刊的定位与走向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