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海峰 《大学教育科学》2005,(6):F0002-F0002
温故可以知新,鉴往可以知来。当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进行自身学术史的回顾便显得必要。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学科进入一个较高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作一回眸,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简要回顾了建国后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在其条件和特征上明显有别于西方;学科的身份认同至今悬而未决,学科体系的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群之母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应该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着手,为建设本学科的学术规范而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3.
认清高等教育发展特征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征深化本科教学改革,需要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进行剖析。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这种关键阶段有一些特征可以基本反映:第一,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  相似文献   

4.
197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与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大体上可以以十年为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学科识别与界定阶段、探索性发展阶段、突破性发展阶段、深化与规范发展阶段。文章回顾并总结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和学科发展在这四个阶段的成就和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水平如何,需接受科学范式标准的检验。高等教育管理学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它在知识体系的基本问题上处于纷争的局面,研究方法的探索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建制也存在着某些突出问题。今后,要以问题取向的理论研究发展高教管理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探讨,建设学科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20年间,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获得了近10倍的增长,并且从单一的学科体系和院校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门类齐全、层次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对中国高等教育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样态特征,它给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以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可用一条简约的线条表示:经验总结阶段(清末至1976年);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并重阶段(1976-1987年);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阶段(1988年至现在)。但为了研究的方便,本分解放前和解放后两大时期分别来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深受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学这两门学科的影响,其形成大致经历了学科萌动、学科初创和理论积累三个阶段,发展时间还很短,其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还不成熟,需要对其进行改造与建构,才能促使其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同为儒家文化的中韩两国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有很多相似及相异之处,以马丁·特罗(MartinTrow)的高等教育阶段论为参照系,韩国已经到了普及化阶段,中国正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通过研究韩国高等教育成功经验与教训可以对中国目前的大众化进程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内涵式发展始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本质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及高等教育政策演变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可见,探索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进一步明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当下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围绕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这一核心,在高教规模扩张、体制与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以及相关基础性研究与政策研究等众多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展望未来,高等教育研究将日益重视决策、政策与规划研究,关注在更高层次上和多层面上研究质量与效益问题,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学科”基本理论与体系建设,高教领域数据库建设与基础性研究工作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为缅怀和纪念蔡克勇教授仙逝一周年,对蔡克勇教授高等教育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在梳理过程中,深感蔡克勇教授的学术生涯就是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构的缩影,因而同时兼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建构.蔡教授高等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相对独立而又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原华中工学院工作期间,他结合自己工作岗位的切实需要,对高等教育领域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重要创始人之一.第二阶段是调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以后,他继续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并积极参与国家高等教育决策咨询和制定工作,是郝克明同志开创的宏观教育研究的重要参与者.第三阶段是他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迎来了个人学术思考与总结的新时期,并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认真组织了"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年系列研究"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在加强学会学术研究,发挥学术组织作用,促进和推动群众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对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与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步,内容涵盖高等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与发展、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办学和体制改革、高等学校的发展与管理等5个大的方面.今天,我们追忆其学术历程、总结其学术成果、探究其学术思想,既是一种缅怀,更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学习、继承蔡教授等老一辈开拓者身上的优秀品质,更高意义上是要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研水平,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学科建构专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当高等教育学科尚未在中国建立以前,比较教育的著作,只以普通教育为研究对象,虽然也对高等教育有所论列,但都浅尝辄止。自从高等教育学科建立以来,比较高等教育就成为这一学科的重要分支学科,备受关注,发展很快。最早出版的系统专著是1987年符娟明教授主编的《比较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体制中的若干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介绍苏、美、德、日、法五个国家的政策措施与基本情况,并在每一部分介绍之后,分别做简短的比较。其后出版的此类著作,不论以国别为纲,事项为目;或是以事项为纲,...  相似文献   

15.
同为儒家文化的中韩两国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有很多相似及相异之处,以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高等教育阶段论为参照系,韩国已经到了普及化阶段,中国正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通过研究韩国高等教育成功经验与教训可以对中国目前的大众化进程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6.
大学应当研究自己——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与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研究的发端直接起源于学科的建立,并沿着两条并行而又有所交叉的轨道发展,即学科建设与应用性研究。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20多年的研究历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纷纷建立,研究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之中。21世纪,高等教育机构将逐渐步入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研究也将继续兴旺发达。高等教育机构在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将会日益重要,并将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人文精神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论人文精神涂又光①人文精神,在中国,在西方,象一轮喷薄而出的海上红日,正在高等教育中升起。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传说五帝到清朝末年,可谓“人文”阶段;近百年来,可谓“科学”阶段;正在发展为“人文·科学”阶段...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传统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潘懋元张应强现代化问题日益成为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不同学科的学者分别在各自的学科领域研究现代化,高等教育学科领域也不例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是现代化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从高等教育领域来研究有其特殊意义:一方面,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9.
由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部分国家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到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历程的分析,总结出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并进一步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努力寻找出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迁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高等教育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历史价值.通过对其规律的考察可以发现,政治意识形态是决定因素;历史传承是路径选择;社会需求是直接诱因;由被动模仿到自觉探求是发展轨迹.正是在一系列高等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成绩斐然,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提出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理念创新是重要的前提,在这一过程中,仍然要从历史中寻求智慧,鉴古以知今,体现高等教育强国理念的时代性、规律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