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果戈理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也是举世公认的讽刺大师。他是对鲁迅影响较大的作家之一,鲁迅在1907年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摩罗诗力说》中高度评价了果戈理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直至在晚年还翻译了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灵》和中篇小说《鼻子》,在自己的杂文中多次谈到果戈理及其作品,并对果戈理的讽刺艺术作了高度评价。果戈理创作和鲁迅前期小说的创作思想是通过高超的讽刺艺术表达出来的,本文将他们的共同点——讽刺艺术加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果戈理是俄罗斯伟大的讽刺作家,但他的讽刺风格并不是一成不麦的,而是经历了早期、中期.后期三个不同阶段.而果戈理的创作中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外套>为饲,分析了果戈理在创作中期的讽刺艺术特征,揭示了果戈理在这一时期对社会问题看法的变化以及其心路历程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果戈理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本文试从展示果戈理曲折的创作经历入手,启示从事文学创作的青年要有思想准备和深入生活,求真求实反映生活的创作作风。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三年,鲁迅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时写道:“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果戈理的作品,不仅在思想上对鲁迅有所启迪,而且对鲁迅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我从构思、形象、心理描写三个方面,把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和鲁迅的《狂入日记》加以比较,从中可看出鲁迅是如何  相似文献   

5.
从轻松的幽默到毁灭性的讽刺──谈果戈理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俄罗斯卓越的讽刺作家果戈理从发表他的第一部作品《狄康卡近乡夜话》起到《死魂灵》为止仅有十余年,但是在他的全部创作中不仅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俄国的社会生活,同时反映了他是怎样由浪漫主义走向批判现实主义和讽刺文学的道路。在俄国,讽刺文学的发展是和历史生活紧密相连的。果戈理在他的创作中继承了俄国文学前辈的优秀传统──讽刺暴露农奴制现实,并使之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果戈理的创作经历了由幽默走向讽刺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由幽默作家变为讽刺作家,这不止是一种创作风格的变化,也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对文…  相似文献   

6.
果戈理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大作家,有一次他请诗人茹科夫斯基来评价自己新创作的剧本。稍休息了一会儿后,果戈理就开始有声有色地朗读起自己的剧本来。可是茹科夫斯基听着听着,竟然打起盹来,果戈理皱了皱眉头,就停止  相似文献   

7.
果戈理是鲁迅很早接触、并对鲁迅影响最深刻的外国作家.在回忆自己早年的文学创作活动时,鲁迅曾经说过,他从外国作家那里汲取了不少艺术营养,其中果戈理便是他“最爱看的作者”之一.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受果戈理小说的启示而创作出来的.晚年,鲁迅耗费了不少心力,翻译了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篇小说《鼻子》,  相似文献   

8.
马克·吐温、果戈理和鲁迅作品创作风格的共同点是幽默。马克·吐温批判资本主义弊端时“婉而多讽”,果戈理则以幽默方式尽情戏谑俄国官僚集团与农奴主,而鲁迅的幽默不仅洋溢着战斗的激情,而且还注入其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9.
花陈燕 《文教资料》2007,(34):147-149
果戈理的创作有着自己的特色,这种独特的喜剧风格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面对现实,他像一个孤独的歌者,在寂寞的世界里唱着逗乐的歌曲,但是字字句句都暗藏血泪。当世间的一切繁华业已落幕,他带着满身的伤痕走在没有方向的道路上,心在笑声中颤抖。本文主要是从果戈理喜剧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入手来论述他的这种独特的喜剧风格:在思想内容方面从果戈理喜剧作品的题材选择及人物刻画这两方面来着重分析"庸俗人的庸俗生活"描写的生动之处,借此也可以了解果戈理作品对现实的表现深度。不仅如此在他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到作家主观情感的流露,展现出一种分裂的、双重的人格;在表现手法上,本文主要从果戈理作品中的精致的细节描写、生动的环境刻画、别具风格的"叙事性比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这四个方面入手加以分析,希望由此而获得对果戈理创作的喜剧特色的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果戈理是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自然派学的开创,他以“含泪的笑”和“自然派”的创作特色,震惊了俄罗斯坛,人木三分地描绘了俄国农权制的腐朽和丑恶,果戈理以天才的讽刺技巧,奠定了俄罗斯近代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李晓琦 《林区教学》2011,(10):23-24
果戈理的作品中有很多与魔幻相联系、相仿佛的东西,从早期作品中的"神奇的变态"和"不洁的力量",到稍晚一些作品中出现隐喻和象征手段,再到彼得堡时期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超自然因素等等,"魔幻"俨然已经成为了果戈理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巴金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果戈理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的奠基人。巴金先生年青时就深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非常欣赏俄罗斯作家的创作风格。将巴金的《寒夜》与果戈理的《外套》相比较,两部作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果戈理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文学的“文坛盟主”,他以自己不朽的传世佳作,丰富和发展了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开辟了一代新风,并在世界文学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笑的艺术大师,果戈理的“笑”,既是其作品重要的美学特征,也是他创作倾向的自然流露。他很懂得笑的秘密,认为“笑真伟大,它不会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前面,你会低头服罪,就象被捆住了的兔子”。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果戈理一开始就把“笑”作为自己的创作手段,他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表示,他就是要把隐藏在生活中的可笑的事物“转移到艺  相似文献   

14.
从创作主体本身入手,通过对彭家煌身世际遇和个性的考察,来分析其创作过程的思维倾向即都市里的“乡村忧郁”,以有效地挖掘彭家煌乡土小说蕴含的悲剧意味;指出其悲剧创作体现为对传统的批判和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两方面的主题倾向,并对彭家煌独特的审美倾向即果戈理式的“饱含着眼泪的微笑”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与论证。  相似文献   

15.
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在体裁、形式和表现方法上,虽有某些相同或近似,但鲁迅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借鉴。两个狂人貌似神殊。就思想内容的深度而言,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果戈理所难以企及的。二者都采用"以狗喻人",都呼喊"救救孩子",但形同质异,在思想和创作上有着某些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果戈理是鲁迅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鲁迅1907年写的《摩罗诗力说》就提到果戈理,认为他“以描绘社会人生之黑暗著名”,“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鲁迅在以后的文章中又赞扬果戈理的“讽刺是千锤百炼的”,赞颂他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鲁迅亲自翻译了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又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果戈理的艺术技巧。 果戈理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于1835年问世以后,经过83年,鲁迅也发表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这两篇小说均以尖锐的锋芒引起当时社会的震动,也以它们的“同名”引起评论界极大的兴趣。我们从这两篇小说的比较分析中,不但可以看到文学发展长河中点点水滴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学习鲁迅借鉴外国文学时的“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7.
静与动     
胡璞 《小学生》2013,(6):22
每个人对写作环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你是怎样的,喜欢动还是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特点,这不仅是文学风格的不同,甚至对于创作环境也有不同的要求。果戈理与普希金在创作环境的要求上就迥然不同。普希金创作时要求周围的环境必须绝对安静,否则就心绪难平,不能进入正常的文学思维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奥里的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思》,虽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品,但时至今日仍给我们以很好的享受,因为它不仅有较强的思想性,而且在艺术技巧上有可贵的成就,尤其是作为历史小说,有很多地方可资借鉴。众所周知,一个作家必须投身于社会生活中,亲身参加社会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从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得到深切的感受,才有可能用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作基础,对创作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文学作品。在俄国文学史上,《死魂灵》和《钦差大臣》的素材乃是普希金提供的,而果戈理却能据此加工创作,写成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这是因为果戈理生当其时,具有足以处理好这类题材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由此可见,一个作家如果离开了社会生活,就不可能有文学创作。总之,社会生活是作家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是古今中外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2002,(Z3)
俄国作家果戈理,有一天请一位朋友到饭馆吃饭,一份菜单引起了他的兴趣,就拿出笔来往笔记本上抄菜单。饭菜上齐了,他还在埋头抄写。朋友不高兴了:“你是请我来吃饭,还是让我陪你抄菜单?”后来果戈理在一篇小说中用上了这份菜单。果戈理称他的笔记本为“万宝全书”。从这个故事中,我们领悟到像果戈理这样的大作家,他的创作也是建筑在平时勤奋的收集材料之上的。我国当代散文家秦牧说过:一个作家应有三个仓库:一个是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是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提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受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启发和影响,创作出具有中国社会和历史特色的同名小说,体现了文学创造和借鉴的辩证关系.但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狂人日记>,体现了他的独创性与远瞻性,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色.果戈理借狂人之口发出"号哭和叫喊",以他的"泪痕悲色,振其邦人".而鲁迅也借狂人之口向寂寞的旧世界发出了第一声"呐喊",但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的"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两篇作品俱为现实主义优秀之作,但是鲁迅先生把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和现实生活中疯人的病态糅舍在一起,把狂人的"狂态"与"清醒"这矛盾的两个方面巧妙的统一起来,使狂人的形象真实可信,同样的现实主义,却有不同的层次.同样采用日记体,却是不同的风格,鲁迅的<狂人日记>用数码排列,情节结构有头有尾,有起伏,有高潮.同时在日记前加了个文言写的"识"(小序),显得十分别致,耐人寻味.同样的心理描写.不同的民族特色,鲁迅吸收了果戈理心理描写的长处,把它和民族传统熔为一炉,并加以创造,使心理描写不像果戈理作品中那样冗长单调,对狂人每一行动的最隐秘的动机,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直接的描写,而且更加丰富多样,符合中国人的特点和欣赏习惯.同样的行文,不同的笔调.果戈理刻画狂人时,笔调是幽默的,语含风趣略带调侃的意味,又有轻微的戏谑.而鲁迅则用深沉忧愤的笔调揭露、控诉,用狂人的疑惧和反抗来揭露礼教吃人的罪恶.总之鲁迅先生从时代要求出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世界文化中的好经验,经过消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溶化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一种富有民族色彩的独特的风格,为我们借鉴外国文学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