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名篇《文学和出汗》的第二段,以批驳对方论据的荒谬性为突破口,驳斥梁实秋等人的“文学倘不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就都被消灭了”的虚伪性。如何理解这段文字三个句子内在的结构层次,是值得推敲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教学参考”)上,对这段文字是这样分析的:第2段总共只有三个句子,第一句“这真是”三字,鄙夷语气溢于言表;接着连用转折复句,前句用一个“竟”字指斥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完全归咎于“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是违背文学史的客观存在,是  相似文献   

2.
高中第五册鲁迅杂文《文学和出汗》中有这么一句:“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对这一句结构层次的理解,现行统编教参表明:这一句包涵两个转折复句,我们认为:这一句  相似文献   

3.
鲁迅著名的杂文《文学和出汗》作于1927年12月,是批评梁实秋的;后者的《文学批评辨》一文宣传文学应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其说似是而非,理所当然地要遭到鲁迅的批评。应当注意的是,梁实秋的《文学批评辨》1926年10月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其时鲁迅正在厦门,未必注意到这篇文章,事实上也未见他有什么反应。1927年秋鲁迅到达上  相似文献   

4.
《文学和出汗》中一引文的出处段忠林《文学和出汗》是鲁迅的一篇著名杂文。它的主旨是批评当时一位"上海的教授"宣传文学要写所谓"永远不变的人性"的。文中鲁迅先生在讽刺"上海的教授"时说;"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关于这句话中的...  相似文献   

5.
A:刘再复在《论文学的主体性》(以下简称《主体性》)中说:“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把人(包括作家、描写对象和读者)看做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这些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以下简称《拿》文)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也是高中语文的传统重点篇目。《拿》文以其结构严谨、思想深邃、语言精粹为显著特征,通常被作为教引学生从总体上领悟议论文写作的范例,因而展示《拿》文的结构提纲是帮助学生理解《拿》文的有效教法。1990年及以前的人教版老教参中解读为因果推理结构的《拿》文提纲,因其对总体结构把握不准且较为粗糙,已鲜有采用者。近年来影响较大和最有代表性的是200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新教参”)中提供的《拿》文的结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我的教…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众多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本文拟从策士进言艺术的三个彼此独立且又相互掣肘的方面,即从思维支撑、内容建构、目标指向三方面阐发,以期有规律地解读《战国策》中有关策士的相关篇章,其中包括《苏秦始将连横》(以下简称《苏》文)、《庄辛说楚王》(以下简称《庄》文)、《冯谖客孟尝君》(以下简称《冯》文)、《鲁仲连义不帝秦》(以下简称《鲁》文)。一、因果推理:论辩的思维支撑《战国策》中策…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五册课文《文学和出汗》的第一段说: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这里“上海的教授”一语应作何理解?历来有这样两点比较流行的解释:第一,上海的教授就是架实秋;第二,认为作者之所以用“上海的教授”加以指代,乃是寄寓嘲讽、鄙视之意。我以为这种解释不尽妥当。诚然,《文学和出汗》中所涉及的反面材料,均出自梁实秋的《文学批评辩》和《卢梭论女子  相似文献   

9.
《语文报》2 0 0 1年 3月 6日高中版第 370期登载 ,岳泽和先生《白璧微瑕》(以下简称《白》文 )一文指误邓小平同志《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以下简称《我》文 )这个历史性文献中的语误 ,有毛疵之处可以吹求。《白》文例一指误《我》不合逻辑、互相矛盾的第一个问题 ,既有因忽略语境而导致的对原文的误解 ,也有语法和逻辑知识方面的欠缺。《白》文认为“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 ,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 ,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没有别的选择”一句 ,“下野”和“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互相矛盾。理由是 :“下野”是指执…  相似文献   

10.
《文学和出汗》这篇文章是鲁迅针对梁实秋的谬论而写的一篇驳论性杂文,本文深刻地揭露了梁实秋之流鼓吹的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虚伪性和反动性,痛斥了“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的超阶级文艺观。语言犀利,入木三分;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实为一篇难得的讲授逻辑论证的好教材。下面,就笔者粗浅的理解,来谈谈这篇驳论文的逻辑论证。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简洁的文字,转述了梁实秋的荒谬  相似文献   

11.
在所有注释、研究《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著作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注》或《段注》)可以说是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一部。当时以及后世的学术界一直给予极高的评价。段氏《说文注》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其在词义训诂方面因声求义的问题进行讨论。主要内容是:一、考察段氏《说文注》为贯彻因声求义的原则所采取的一些具体作法;二、考察段氏《说文注》因声求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除医学价值外,其"半韵半散"的文学语体,大量使用的修辞格,使这部中医典籍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语言学价值。《内经》中"回环"修辞手法的运用,既起到强调的作用,又使语言富于变化,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使本来枯燥难懂的医学道理变得富有节律美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尽显"医文互通"之美。  相似文献   

13.
以下将本刊1982年第四期中的《答读者问》简称为文(1),将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许莼舫初等几何四种》简称为文(2)。关于如何写命题 (甲)若两个数都是偶数,则两个数的和是偶数。的否命题,文[1]的解答不全面,特补充之: 文[1]采用文[2]的方法得(甲)的否命题为 (乙)若两个数中有一个是偶数,另一个不是偶数,则两个数的和不是偶数。  相似文献   

14.
《语文知识》1995年第11期发表的山西长治建设西路学校王效中老师的《拼凑词语二例》一文(以下简称《拼》文)认为“惊怖”和“一往直前”均为“临时拼  相似文献   

15.
<正>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下简称“《醉》文”)的命意到底是什么,从它面世之日起,就有不同的看法。元代文学批评家陈秀明说:“东坡尝云:‘欧阳作此记,其词玩易(着重号系笔者所加.下同),盖戏云耳.’”①金代文学批评家王若虚的观点也与苏轼的看法类似:“宋人多讥病《醉翁亭记》,此盖以文滑稽。”②他们都是认为  相似文献   

16.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以下简称《岳》、《醉》)是两篇精美的抒情散文。比较两文的构思立意和布局谋篇,既有同也有异。一相同点1.文体相同。两文都是抒情散文,同  相似文献   

17.
读《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史巧芝同志《说李白<赠汪伦>》(以下简称《说李白》)一文,总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原因之一:史巧芝同志《说李白》一文的引文,出处以至观点同罗忼烈先生《话李白》一文如出一辙(罗忼烈先生的文章见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  相似文献   

18.
王圣俞在《苏长公小品》中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是随事记录便是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下简称《文》)一文,便是最好的注释。元丰(1079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见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太白山记》(以下简称《太白》)被人誉为“新聊斋”、“禅宗体小说”,也有人以“气功文学”目之者。笔者认为,将《太白》看作寓言,或可洞见别一天地。  相似文献   

20.
李圣华 《文教资料》2001,(1):140-149
明代文人结社研究是治有明一代政治、学术、文学一大关键。郭绍虞《明代的文人集团》( 1) (以下简称郭文 )、陈豪楚《两浙结社考》( 2 ) (以下简称陈文 )二文 ,及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一书 ,奠定了明人结社研究的学术基石。郭文广泛搜辑明人社事 ,列目 174种 ,颇具文献价值。拙文对郭文略作增补 ,以隆、万之际诗社为主 ,数量众多的时文社和禅社不录 ,共增辑考订重要诗社 2 1种。张东沙甬上诗社全祖望《鲒土奇亭集》外编 2 5《句余土音序》 :“ (甬上明之诗社 )三举于张东沙。”陈文谓张东沙结社已不可考。郭文沿袭陈文的说法。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