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使我们自1976年以来又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严酷与无情,大半个中国能够感觉到大地的晃动,数以万计的同胞在瞬间丧生.与此同时,华夏儿女以及海外侨胞与友人展开了一场施援救灾,共渡时艰的"人民战争".  相似文献   

2.
对于重大灾难性新闻题材而言,恐怕没有哪一种报道形式比新闻图片的直观表白更能使读者产生震撼了。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使中国在一刹那间蒙受了历史上最可怕的自然灾难。在这场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把地震现场和抗震救灾工作进程中一个个或惨烈、或感动的真实画面截取出来,呈现给读者,以无可替代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和直面现场的冷峻和严肃,以及冷峻背后的人性和理性,及时迅捷地传递信息,有效地吸引眼球,评说事实,引人思索。  相似文献   

3.
刘玉 《青年记者》2007,(22):68-69
作为以传播信息、"监测环境"为职志的大众传媒,对灾难信息的传播是其应有之义。然而,或囿于观念、或囿于利益,当下灾难新闻传播与传媒所要担当的社会职责差距尚远。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搞好灾难新闻传播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程度最大、受灾范围最广的一次灾难。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全景式、不间断的报道.在报道的时效性、报道视野与主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实践对进一步做好突发性事件、灾难报道做出有益的探索,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伟 《新闻传播》2010,(1):66-66
灾难新闻以其震撼力牵动了所有受众的眼球,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本文以四川汶川地震为例,探讨灾难新闻如何能更深入地挖掘新闻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报道视角,更是一种进步的社会价值取向。面对巨大的灾难,媒体记者在第一时间传递信息,通报灾情的同时,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性化"视角传达媒体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灾难新闻的审美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普曼有句名言:“即使写街上发生的一起火灾,也要像写诗那样精雕细刻。”从审美层面来观照灾难新闻,不是颠倒美丑、粉饰美化,而是传者以正确的审美观来报道新闻。“新闻传播的内容应具有审美价值,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者与受者的共识。”①如果传者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健全的审美理想,他就会以独特的视角去报道灾难新闻,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灾难新闻包括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两方面的报道。由于灾难具有破坏性、突发性、多样性、复杂性,又由于灾难新闻的报道的政策性极强,又受历史传统和传统新闻报道理念…  相似文献   

8.
李速丰 《新闻世界》2012,(4):210-211
灾难事件因其灾害性、负面性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灾难新闻因此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灾难新闻的对外报道更成为提高媒体国际地位及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21世纪以来,我国灾难新闻的对外报道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把21世纪我国灾难新闻的对外报道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剖析,并重点阐述第二个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如果人们是通过媒介去感知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真实 的环境,那么,把今年的5月称之为“灾难之月”是毫不为过的:SARS阴云持续弥漫在我们的上空;阿尔及利亚、日本、印尼、菲律宾等国相继发生六级以一地震;乌克兰、尼泊尔飞机失事;沙特、摩洛哥、俄罗斯车臣等地相  相似文献   

10.
灾难事件由于其特殊的负面性、冲突性和震撼性,对社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灾难报道中找准新闻视角是媒体协调各方关系,优化传播效果,增强报道吸引力的必然要求。本文就如何找准灾难报道的最佳新闻视角、报道策划在灾难报道中的重要作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新闻宣传工作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新闻报道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新闻报道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灾难新闻报道的理念更是发生了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2.
自然题材的新闻,越来越在各种媒体新闻中占据一席之地,受到受众和传播界从业者的重视,这当然不能用猎奇消遣来解释,而是有深刻的文化和生活,经济甚至政治的原因,新闻从业者对此应该及早清醒认识,并尽快应用到新闻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大地震检验了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也检验了中国媒体的公共责任和舆论传播水平。在这场与大自然的生死抗争中,广播作为现代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巨大的传播优势和存在价值。面对灾难,主流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权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论文从"5?12"汶川地震后我国新闻媒体的迅速及时、公开透明的新闻报道谈起,梳理了新中国建立59年来新闻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理念上发生的一些转变,并以1978年、2003年的两个转折点为界对这些转变进行了时间上的划分。最后就导致灾难新闻报道理念发生转变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从汶川地震到"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新闻媒体成为救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报道中出现的问题也日趋明显。怎样从人性伦理出发化解这一矛盾,成为学界和媒体从业者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政府新闻发布:媒介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任何一个政府来说,配置社会重大新闻资源和把握社会舆论都是执政的重点之一。不同的配置和把握方式.体现着不同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7.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地震灾区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许多城市和乡村在瞬间化为废墟。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指挥若定,迅速作出抗震救灾的决策,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十几万名解放军官兵、武警迅速集结,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救援队伍、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大量救灾部队源源不断地从空中、从陆路运往灾区,中华儿女谱写了一曲与特大自然灾害抗争的气壮山河的时代赞歌。  相似文献   

18.
在汶川地震中,电视媒体以其优异表现显示了突发事件中电视传播能力的提高。本文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出发,从宏观语境、中观生态和微观运作等几个层面探讨了电视灾难报道中的和谐传播生态内在动因和现实表现。本文认为,电视媒体在汶川地震中以"和谐"对公众、国家、社会负责,以"和谐"面对市场竞争,以"和谐"规约自身存在和发展,实现了其"和谐传播"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新闻传播研究者借用“煽情”这样一个名词来批判电视新闻以视觉文本刺激感官来强化传播效果,也有研究者指出现代电视叙事对视听感官刺激的高度依赖导致了信息内容浅薄化、降低受众对媒介判断力、信任度等传播效果局限问题.在突发自然灾难报道中规避煽情化主要有以下对策:  相似文献   

20.
灾难新闻既是一只魔瓶,又如一口陷阱,如果媒体盲目浮躁,极易陷入被动,讲究艺术,把握适度,才能实现最佳的新闻效应。如何在让灾难新闻不流于俗套,不血腥暴力,不给受众以“二次伤害”,而且还可以深深地打动人,是报道灾难新闻的记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