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10月18日,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爱泼斯坦藏书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为中心揭牌,并为中心成立大会致辞。爱泼斯坦夫人艾黄浣碧女士将他生前珍藏的6382册西文图书等捐赠给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面向全校学生设立爱泼斯坦奖学金。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曾建徽、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原主任鲁平、中国外文局原局长林戊荪、中国外国专家局原局长王遁等领导应邀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剑老专家爱泼斯坦家中看望2005年4月1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爱泼斯坦的家中,亲切看望这位在中国工作了70多年的老专家。再过几天就是爱泼斯坦90岁寿辰。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祝爱泼斯坦生日快乐,健康长寿。胡锦涛动情地对他说,几十年来,你亲身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怀有真挚的感情,为中  相似文献   

3.
全国政协常委、今日中国杂志社名誉总编爱泼斯坦是国内外著名的记者和作家。60年来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写下了大量新闻通讯和文章,并为开拓我国对外传播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祝贺爱老来华工作60年和80寿辰,最近由今日中国出版社首次出版了他的新闻作品选。宋庆龄基金  相似文献   

4.
见证近百年历史沧桑,传播七十年中国变迁。在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先生九十华诞之际,《今日中国》为他举办生平图片展览,谨表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的敬重和祝福。此次展览将于2005年4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仪式。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名誉总编辑爱泼斯坦是中外著名记者、作家,宋庆龄挚友。他经历了从国际主义到爱国主义的奇特人生历程,从30年代的美国驻华战地记者到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开拓者,他用如椽巨笔向世界报道中国的历史变迁,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不懈的努力。展出的图片,虽不足以全面展示他丰富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在欢庆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夕,著名记者、作家爱泼斯坦的历史专著《从鸦片战争到解放》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第四版和中译本第一版。著名老外交家黄华在序言中称赞此书是中外读者了解中国百年历史“最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1951年,是宋庆龄女士邀请爱泼斯坦等人在北京一个雅致的四合院里共同筹办了一本刊物,这就是《中国建设》(后来改名为《今日中国》)。在她的创刊号上,一群笑容明朗的农民走在冬日午后的土地上,他们身上的棉衣与脚下的土地一样朴素,那发自内心的欢笑与充满憧憬的目光,在向全世界发出一个信号:一个崭新的属于人民自己的中国已经出现。此后,这一代人就用自己手中的笔忠实地记录着新中国的风雨历程,以及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喜怒哀乐。而早在1944年,爱泼斯坦作为美国记者赴延安采访,并且,经过他改写的第一条英文新闻稿由新华社在延安向全世界播发。如…  相似文献   

7.
“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爱泼斯坦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爱泼斯坦——中国人民尊敬和热爱的老朋友离开了我们。去年4月,本刊推出了一组重点话题《致意,与我们共同走过的外国朋友们!》,让读者认识了几位与中国人民一道,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的外国朋友。同期,开始对爱泼斯坦先生的回忆录《见证中国》进行连载,受到了业内读者的关注。我们现将《见证中国》一书中最为精彩的新中国建设章节分两次奉上,以满足读者的强烈阅读愿望。  相似文献   

8.
1951年的盛夏时节,正在筹备中的《中国建设》杂志编委会副主任陈翰笙和张彦一起,去北京前门火车站迎接爱泼斯坦和邱茉莉夫妇。他们是受宋庆龄之邀,从美国回中国参加杂志的创办工作的。当时,中美关系十分紧张,爱泼斯坦夫妇克服了重重阻力,绕道波兰等国,几经周折才回到中国。没想到,此后的半个多世纪,爱泼斯坦再也没有离开过他所热爱的中国,并成为一位专向世界传播中国的特别中国公民。  相似文献   

9.
《对外大传播》2013,(10):34
9月7日,"中国传媒‘走出去’的现状、影响与愿景"专题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中外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发表了精彩演讲。本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谢维和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史安斌教授作了题为《魅力攻势还是魅力守势:中国  相似文献   

10.
1951年,宋庆龄女士邀请爱泼斯坦等人在北京一个雅致的四合院里共同筹办了一本刊物,这就是《中国建设》(后来改名为《今日中国》)。在她的创刊号上,一群笑容明朗的农民走在冬日午后的土地上,他们身上的棉衣与脚下的土地一样朴素,那发自内心的欢笑与充满憧憬的目光,在向全世界发出一个信号:一个崭新的属于人民自己的中国已经出现。此后,这一代人就用自己手中的笔忠实地记录着新中国的风雨历程,以及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喜怒哀乐。而早在1944年,爱泼斯坦作为记者赴延安采访,并且,经过他改写的第一条英文新闻稿由新华社在延安向全世界播发。如果说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给了世界第一双了解中国革命的眼睛;库恩的《江泽民传》及一些外国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相关撰述,给了世界一双了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眼睛;那么爱泼斯坦则用《见证中国》及他一生的努力,给了世界一双见证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眼睛。在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爱泼斯坦去世后的日子里,凡是了解他生平事迹的人都会为他的去世感到深深的遗憾。2005年6月3日上午,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自为爱老做了最后的送别。我们在网上浏览,截至2005年6月9日,可以看到整屏滚动的关于爱老的信息,足足有145,000条。许多人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着对爱老的怀念。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本刊特推出专题《爱老,中国新闻人的一面旗帜!》,以让我们为尊敬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爱老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