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吟诵杜工部的《春夜喜雨》,那春风化雨般的语言让我产生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联想——儿童的生命成长多么需要"喜雨"的滋润呀!  相似文献   

2.
从四方面来探讨诗歌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1.诗歌具有“象味”;2.诗歌具有情味;3.诗歌具有含蓄蕴藉之美;4.诗歌具有理味。而真正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应是这四者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3.
从四方面来探讨诗歌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1.诗歌具有“象味” ;2 .诗歌具有情味 ;3.诗歌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4 .诗歌具有理味。而真正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应是这四者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古诗形式短小,语言高度精炼,学生不易理解,因而在教学中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对其意象特征作出准确判断,并依此展开想象,以体会其“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  相似文献   

5.
汉语有其独特的语言风貌:没有形态的变化,词序是十分重要的语法手段,词性变化十分灵活,语法关系较为松散,语义对语境依赖性较大等;这些属性不仅满足了诗歌创作形式上的需要,而且在古典诗歌作品中几乎是天然地创造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这些恰恰都是意境的必有之义。意境的形成与汉语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学作品中,意境是作家通过艺术形象的真实描绘,将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激起人们的艺术联想,从而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又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用唐代司空图的话说,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相似文献   

7.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了诗要有“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好象惝倪迷离。不大好懂。他还提出“离形得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更好象玄妙神秘,不易理解。其实,这些都是很有美学价值,很值得研究的美学思想。 这些诗论的核心,我认为是说写诗不能浅露平直,就事论事,诗意不能停留于字面上所写出来的的景象、韵味,或是停留于照录出生活事物的“形”,而应该通过字面上所写的景象和韵味,传达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表面上没有毫发不差地照录生活事物的形貌,似乎离开了事物的“形”,却能真切地传物之“神”。国画用朱笔画竹,用勾勒法、没骨法画牡丹,  相似文献   

8.
王渔洋的绝句诗具有神韵特色,它通过"象外之象"而传达一种"文外之旨".诗作中艺术形象构成与神韵之美有着内在的联系,从而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司空图的意境理论前人多是经验式的评点,今人是局限性“味外之旨”或“象外之象”的研究上,对司空图美学思想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并没有谈清它们的关系性质,因此而也不能正确阐明句空图的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学意象论中的超象之思的源头应追溯到老庄,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哲学家和诗学家的本体论思辨,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唐代以后,对诗学超象的探究可谓渐入佳境。司空图的“四外说”:“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提出,表现了一个诗学家超象之思的睿智和逼近诗学真理的诗思,对中国古典诗学意象论趋向成熟,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境界说是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主张艺术作品要创作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境界的审美要求,并认为只有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境界的作品,才是具有高格的上品。本文以《扇舞丹青》这部作品为入径进行分析,探寻古典舞蹈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论司空图"韵味"说的接受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司空图“韵味”说接受思想的产生和本体论内涵;揭示“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获得必须依靠接受者的审美体验、审美创造,以及它们在接受中的实现过程;强调司空图“韵味”说对后世古典诗歌接受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试论含蓄美     
极值就是美,文学的极值就是含蓄美.含蓄美的核心是“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用有限去包孕无限,含而不露,隐而不显,给欣赏者留下空白,未定点,在接受过程中去想象和补充,使作品的主题意义逐渐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运用影视手段表现“象外之旨”的“潜镜头”,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即象征性、隐喻性、暗示性、替代性和省略性。  相似文献   

15.
想象是重要的心理活动,想象力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教育中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都非常强调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讲究以有形求无形,以有限求无限,以达到"咫尺之  相似文献   

16.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二十四种意境来阐述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无疑是精细而微约的,但是深加思索,这二十四种风格之中也内蕴着司空图一致的美学思想,如以老庄思想为底蕴的对自然、冲淡美学情趣的追求;司空图“味外之旨”、“象外之象”等美学理论在《二十四诗品》中也有共同而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诵读是学生丰富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诵读,让学生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文章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尽,获得美感体验。  相似文献   

18.
诗歌之意象,乃诗歌之灵魂。假以精炼隽秀的语言,呈现无尽的遐想,旨在将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像契合交融,造就"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散文是一种篇幅比较短小、形式灵活、语言优美、取材广泛的文学体裁,它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都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强烈的抒情性是它突出的特点。它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直抒胸臆,总之都是作者从此境此景出发,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地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散文的这一特点,与我国唐末著名文学理论家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所谓"象外之象",即指由有限之象达到无限之象。这里的第一个"象",是指人们所具体接触到的有限的客观的人  相似文献   

20.
"象外"的哲学渊源可以上溯到老、庄、《易传》,但是上述文献尚未提出"象外"概念。直到六朝,"象外"才进入哲学、佛学的理论视野,进而影响到文艺美学。魏晋玄学语境中的"象外"主要指"象外之意";佛学语境中的"象外"主要指"象外之谈"(象外的佛理),实际依然是"象外之意"。故而六朝玄佛均重"象外之意",而非后世司空图提出并以之知名的"象外之象"。六朝画论"象外"说的审美指向是"象外之精灵",意近于玄佛语境中的"象外之意"。直到唐代,"象外"才正式进入文论之中,这又反证六朝画论"象外"说具有首创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