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就词学研究领域而言,学者关于欧阳修词的思想艺术及其词史地位的评述甚多。其实,欧阳修对词体文学的贡献与其说在于题材的开拓与风格的嬗变,还不如说他更注重词的格调与审美情韵。"人生自是有情痴"的欧阳修合乐而歌的情怀和至情至性的人生,为词学注入了高雅的情韵美,而这正是欧词研究所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2.
"《花间》范式"首先是指由《花间集》所确立的一种词学创作审美规范、词学审美理想。这种规范和理想建立之后,从宋代开始就成为批评家评价词人词艺高下、优劣的准绳和重要标准。所以,不论是从词创作还是词学批评的角度来说,《花间》词的影响都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3.
晚清蜀中文人张祥龄的词学著作《词论》广为人知,但对其生平与交游尚缺乏足够了解。而从廖平为张祥龄和其妻所撰墓志铭中,大致可以知晓其生卒年月等基本生平状况;他与王鹏运、郑文焯、况周颐等词坛大家的词学交游活动也可从相关词学著作中得以考见。其《词论》从词体体格、词体发展、词学风格等方面阐述了他尚雅的词学理念,而将“主文谲谏”“发展变通”观念引入词学与他的经学背景密不可分,从中可以管窥儒学思想对晚清词学的影响渗透。  相似文献   

4.
一代学术大师王国维在词学方面拥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词学思想渗透在他的词学创作《人间词》及词学理论创作《人间词话》中。《人间词话》可以说是《人间词》实践创作经验的总结,它们共同见证了王国维在清末词学领域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历来多以"境界说"为其论述内容。我们对"人间"一词,从"忧生"、"忧世"意识、情感的真切和形象的鲜明作出新阐释,认为王国维选择以美育育人的人生之路,关注人生苦痛、抒发人性之真和语言应该"俗化"的审美标准,共同构成了《人间词话》中的"人间"意识,体现出他悲天悯人的"人间"情怀。  相似文献   

6.
王奎光 《文教资料》2020,(6):35-36,76
悲情论、"造境"与"写境"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论,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重要词论.饶宗颐从自己的词学观出发,对这三个词论进行了分析与批评,并在批评中提出了鲜明而独特的词学见解.饶宗颐的批评及词学见解对当代词论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世贞以"乐府"观念论词,注重词体原生态。他首次对词体"正变"概念进行较完整的阐述,并以"一代之文学"观念论词体盛衰,另一方面又重五代北宋而轻南宋。他认为词应"近情"、"近俗",同时重视词的语言艺术美。他卑视词体,以词为"诗余",为游戏消遣之具,是站在正统文学立场上的词体价值观。其词学观既有精辟深刻处,又有偏激主观的一面,对中晚明词学观念及词风都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碧鸡漫志》是南宋词学家王灼的词论著作,反映了王灼具有时代特色的词学思想倾向。他借鉴了儒家诗学思想,延续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点,打破了诗词的文体隔阂,使词体摆脱了"词媚"的束缚,构建出以词体历史、创作论、鉴赏论和作用四者为内容的词学思想,反映了王灼和当时南宋文人们重经济、重教化的词学倾向。  相似文献   

9.
齐心苑 《文教资料》2012,(26):101-103
北宋时,词在风格、题材、内容、创作手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王安石作为一个文学家虽不以词闻名,但是他为数不多的词,却为词的变化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词,有的化用典故抒写历史兴亡之感,有的以禅语佛理入词,有的则用旧语铸新意即集句为词。上承欧阳修以词抒怀的词心,下启苏东坡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是词发展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蒋春霖的《水云楼词》呈现"汇纳百宗"的集大成特点,词风兼有沉郁、清空、含蓄等风格,与他的词学观念息息相关,远绍《文心雕龙》,近法常州词派。在创作艺术上,蒋春霖更撷采众芳,集诸家所长,主要对杜甫、姜夔、张炎以及花间词、晚唐诗风进行借鉴,于杜甫则因遭际相似,在情感表达和时代性格方面有意无意地趋同,于姜、张则在艺术手法和审美倾向上多所取法,于花间词和晚唐诗则在某些作品的遣词造句角度借鉴化用,蒋春霖将这些前辈的优秀之处熔于一炉,融会贯通,终成一代名家。  相似文献   

11.
"以诗为词"的出现是对北宋初中期颓靡词坛一个强有力的冲击,它改交了词体原有的特征,也改变了词体的发展趋势.它的创作倾向由苏轼处获得成熟定型后,大致形成了以范仲淹、王安石、苏轼式的雄旷激越和以张先、晏殊、欧阳修、晏几道式的风流闲雅为主的两条线,分别影响了以后的"苏辛派"与"周姜派"词人,直至近代.  相似文献   

12.
郭福宏 《天中学刊》2007,22(6):70-73
汪琬作为"清初三大古文家"之一,其作品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而其关于散文理论的论述因散见于文集中,至今鲜有人论及。汪琬的散文以"道"为立论之根本,其散文的创作与实用、审美理论均以此为前提。汪琬兼及儒家和道家的"道"学观,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生成他的自然、道德之"道"和实用、致世之"道"。  相似文献   

13.
宋代南渡时期唱和词在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兴盛起来,被词人们广泛运用于交际应酬,充分发挥了表达友情、交流思想、切磋词艺、逞才角技、交游娱乐、宴饮酬赠等重要功用;它向世人昭示词亦"可以群".南渡唱和词风的盛行,发扬了"诗可以群"的创作传统,增强了词人的群体意识,深化了"以诗为词"的创作观念,推动了词体文学的更大发展,促进了南宋词创作的高度繁荣,其价值意义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4.
晚清词坛,创作繁荣,理论活跃,诞生了陈廷焯、况周颐、王国维等一批著名的词人,产生了《白雨斋词话》、《蕙风词话》、《人间词话》等词学理论名著。他们各自提出了“沉郁顿挫”、“重拙大”、“境界”等鲜明的词学主张,并以之指导词学批评实践,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在词的创作方面具有非凡成就,但在词学理论方面的材料却留之甚少,而辛词之创作确有其词学思想作为背后依据。辛弃疾的词体观念涉及风格论、功能论等多方面。就其功能论,围绕"经济之怀"与"陶写之具"开始研究,将其溯源与分类、研究承袭与新变、并探寻其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宋代《时贤本事曲子集》收录的《渔家傲》十二月节词延续了欧阳修《渔家傲》十二月节词的基本词体样式,内容主要表现江南地区的节序更替,并明显地增强了抒情性,它标志着《渔家傲》十二月节词的创作模式在宋代的定型。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体现了作者尊崇词体的主体观念;这种观念产生于北宋词坛创作繁荣、词学论争的现实土壤,其意义一是确立词的独特个性,从而达到尊词体的目的,二是标志着词开始了由俗到雅的转折.  相似文献   

18.
张綎选定《草堂诗余别录》,并对所选词作进行评点,通过所选之词及评点文字,张氏的词学观念得到彰显。其所选词作以及对词作的评点,充分体现了一代词学家崇古雅、尊婉约的词学观念及其对"豪放婉约二体说"的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填词的成功给他研究词学带来了自信。王国维《人间词》的创作为《人间词话》奠定了感性基础,孕育了《人间词话》的文艺鉴赏理论。虽然《人间词》的艺术成就并未完全达到《人间词话》的理论高度,但王国维以自己的词学理论审视自己的词,努力使两者完全契合。如果说《人间词》以丰厚充实的内容抒写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及人生况味,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那么,《人间词话》则以全新的观念、方法评论、研究词,为传统词学的现代化转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春秋》学在宋代极为发达,成为一时"显学"。作为宋代文坛巨匠的欧阳修也深受其影响,对《春秋》学推崇备至,并有所发展,这在他的文学作品当中有鲜明的体现。本文从欧阳修的碑志文入手,分析他对《春秋》学思想的继承与影响,以期有助于对欧阳修学术思想全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