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映明  杨鹏  刘建中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9):137-138,154
分析云南省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现状和问题,总结和借鉴其它国家先进的科技防灾减灾战略和管理模式,提出增强综合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科技服务的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基于科技服务的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建设意义、研究内容,建设内容以及应用前景,阐明了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正>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2000年以来,云南省气象部门大力实施"科技兴气象、拓展领域和人才强局"三大战略,确立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经过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效益不断增加,在我省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要省份之一。针对云南省贫困现状和原因,从国内外反贫困理论出发,提出反贫困的主要思路是打破贫困均衡陷阱,科技扶贫应采取利用科技增加效率和产出、强化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扶贫与防灾减灾结合、强化金融的支持作用、实施异地扶贫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1课题概况"十二五"末,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承担的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项目"高原山区公路工程防灾减灾综合技术及智能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课题验收。这是我院第一次承担这一级别的科研任务,该课题也是我省交通行业的首个"863计划"科技项目。课题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交通运输业"重点领域中的"交通  相似文献   

6.
在对抗震救灾和科学重建中科技作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防灾减灾科技赈灾体系的设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一模式五机制"的科技赈灾体系,指出建立良好的科技赈灾体系是提高防灾减灾质量的主要保障,有利于开创减灾工作的新局面.文章进一步指出了科技赈灾体系的构成、目标与方向、整合的资源对象,并就优化科技赈灾体系提出了多个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胡晓东 《内江科技》2009,30(6):73-73
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灾害形势,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由于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能力因而在灾害管理方面应用广泛、发展迅速本文综合性地阐述了GIS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对GIS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并且受到季风气候控制,极易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危害严重,是阻碍“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科技与体制机制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跨境综合防灾减灾需求。因此,文章通过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灾害防控能力,深入分析“一带一路”灾害风险协同管理国际合作模式,提出“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科技合作建议,倡导创建新型减灾合作机制,启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科技项目,实施“一带一路”减灾国际科研能力合作。“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推动我国防灾减灾先进理念、技术与模式走出去,构建多国协调的巨灾风险防控信息共享与减灾联动机制,为重大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科学支撑,保障国家重大海外投资安全,培养防灾减灾高级专业人才,整体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和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9.
1 云南省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及处置措施研究圆满结题 项目全面系统总结了云南省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及处置工作成功经验,厘清了存在问题和不足,取得科技创新和进步.摸清了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及数量,总结了成因及发育规律,进行了易发性分区评价,对当地政府防灾减灾及工程建设选址提供技术支撑.归纳总结了地质灾害成灾模式及表征,建...  相似文献   

10.
防灾减灾救灾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本文以安徽省为例,概述了其灾害、灾情及特点,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重点分析了安徽省灾害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全省各类灾害的风险评估及早期预防、理顺和完善各级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基层、社区、公众应对灾害事故的意识与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今日科苑》2011,(11):37-37
<正> 5月12至21日,是福建省科技·人才活动周,活动周的主题是"携手建设创新型省份——科技支撑跨域发展"。5月12日又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其主题是"防灾减灾从我做起"。当日由晋江市老科协与英林镇政府合办的科技周活动在英林镇影剧院广场进行,市科技馆及新成立的市老科协英林工作站参加并支持了这次活动。  相似文献   

12.
空间信息技术减灾应用及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灾害形势和灾害管理需求,强调了环境与减灾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国家防灾减灾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其中环境与减灾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由在轨稳定运行的4颗光学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并根据业务需要进一步增加高轨、敏捷等成像能力,目前第一阶段“2 1”星座已经成功建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无人机监测站合作机制、卫星遥感数据减灾合作共享机制和空间信息服务框架,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利用环境与减灾小卫星数据以及国内外合作机制,把遥感等技术有效应用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澳大利亚火灾等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的响应中。最后针对当前防灾减灾领域应用与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21,(25)
智慧气象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发展智慧气象,有利于提升气象部门业务能力、服务能力、管理能力。本文对智慧气象在大连防灾减灾平台的应用与探索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总结,对未来智慧气象在防灾减灾应用进行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防灾减灾工作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及科研实力等有限,因此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无法有效地覆盖全国,国家主要将大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视为重重之重,而我国中小城市的防灾减灾往往受到忽视.该文提出了我国中小城市防灾减灾的主要特点,对其逐个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我国中小城市的防灾减灾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此作为防灾减灾工作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防灾科技学院"地震预测实验室"是由教育部和财政部"中央高校修购基金项目"联合资助,于2015年建成使用的具有防灾减灾特色的教学实验室。实验室集"产、学、研、用"为一体,开设"地震预测基础"理论与实习实践课程;提供地震科研数据和专业软件服务;指导学生开展地震预测实践,完成毕业论文与设计;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近两年的运行取得良好实效。实验室的建设有助于提升防灾科技学院对地震行业的贡献率,对防灾减灾特色类实验室的建设与实习实践教学也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非工程性灾害防御措施旨在增强全社会的减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灾害知识的传播与学习是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基础,而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则会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宣传内容的传递效率和效果。提出了现在条件下针对不同人群的防灾减灾宣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北京减灾协会是在联合国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国减灾科技活动活跃开展的背景下,由部分专家倡议和几个学会联合发起,于1994年12月8日正式成立的。10多年来,协会一直以发挥自身优势为切入点,做好北京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减灾工作的参谋和助手,联络国内外防灾、抗灾、救灾力量,提高北京市综合减灾水平。组织和协调在京的多学科、多层次、多部门的减灾活动;组织对重大灾害隐患和已发生灾害的现场考察,制定防止和减轻灾害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提出建议和咨询,并参加减灾项目的论证、评估和验收;积极开展国内外减灾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减灾宣传教育,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减灾意识;推广减灾科技研究新成果。作为综合性科技社团,适应了社会需求,充分发挥了综合协调优势。  相似文献   

18.
《科学生活》2013,(7):F0004-F0004
珍爱生命,自救互救我能行——工商附小“防灾减灾日”宣传周系列活动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5月6日至12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工商附小利用宣传周举行了防灾减灾系列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云南省气象部门紧紧围绕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工作,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为核心,不断加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研业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仍存在薄弱环节,科研成果向业务服务转化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高,对气象现代化建设支撑不足。有必要对云南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展进一步的系统研究,认真分析总结我省气象科研现状,学习掌握相关文件规范和最新科研动态,完善云南气象科技管理体制,找准云南气象科研定位和目标,为云南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炎  襄祥 《科协论坛》2014,(10):34-36
<正>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而目前大部分民众防灾减灾意识薄弱,面对灾难,束手无策。要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育,而防灾减灾教育必须要从中小学开始。本文基于对湖北省某县级市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现状的调查,对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了一些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