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含义、特征及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常见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旨在寻求如何避免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发生的方法,这对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和法律规定的抽象性,名誉侵权成为难度较大、争议较多的一类案件。美国社会学家DellHymes提出了言语事件构成要素理论(SPEAKING),阐明了言语生成和理解这一动态过程中对言语事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因素,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语境参数分析言语事件。言辞是否构成侵权可通过分析言语事件的构成要素加以认定,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名誉权案件中的分析框架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闻侵权案件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严重损害。新闻侵权主要发生在侵犯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和著作权上,记者的法律意识不强、专业素养不够,以及新闻单位把关不严、新闻法长期缺位、行业协会自律力弱等五个方面是导致新闻侵权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对未成年学生诉学校侵权案件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未成年学生诉学校侵权案件可以分为学校民事侵权案件和学校行政侵权案件。这两类案件的法律关系特征、侵权主体、侵权对象,以及法律救济途径各不同。近年对未成年学生诉学校侵权案件的立案和审理,暴露出我国教育立法的某些空气。要通过立法,以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并使学生获得充分而有效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5.
在最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空抛掷物致害的案件屡次发生,许多地方的法院都审理了此类案件。大量此种案件的发生,意味着此类侵权案件已经发展成有着自身独立特点的特殊类型的侵权形态,再也不是一类个别的情况。所以,只有在侵权法中建立一系列科学完备的有关高空抛掷物致害的制度,才能更好地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安全,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名誉侵权案件逐渐增多,但《民法通则》对名誉权的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因而有必要在理论上解决名誉权的有关问题诸如名誉和名誉权的概念、名誉侵权行为、民法保护的方式等,作为司法实践的参考以补救名誉权立法的缺陷。本文试就这些问题略抒已见。 一、名誉和名誉权 名誉是社会对某一特定主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综合评价。名誉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有如下特征:  相似文献   

7.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的 8项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不作为是否是具体的行政行为呢 ?行政机关不作为侵权应如何提起诉讼呢 ?本文以具体案件为例 ,对此类案件进行法律分析。  相似文献   

8.
对于死者名誉之侵犯属于对其名誉权侵犯抑或对其名誉利益之侵犯,虽存争议,但立足权益保护角度,应该承认死者之名誉权并允许特定主体对侵犯死者名誉权者提起侵权之诉,要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以全面保护死者之名誉权,但同时要铪予必要的限制,以求与其他权益和谐平衡.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的8项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不作为是否是具体的行政行为呢?行政机关不作为侵权应如何提起诉讼呢?本文以具体案件为例,对此类案件进行法律分析。  相似文献   

10.
高职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侵害责任认定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高职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侵害现象呈增长趋势,司法实践中,因立法的缺位,导致侵权案件审理结果各异,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对学校、用人单位和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法律关系及侵权责任认定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拟为司法实践中处理此类案件提供解决途径,为高职院校在实习期间建立有效的学生权益保护体系提供法律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们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而网络作为一个能够使人的精神得到自由放松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用户。网络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名誉侵权事件。每个人都有得到尊重的权利,因此国家很早就对名誉权进行了法律保护,但是对于网络中名誉权的保护却疏于管理。本文通过对网络名誉侵权的整体分析,然后对我国网络背景下名誉权的保护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与名誉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舆论监督与名誉权保护的关键在于准确界定新闻侵权责任的构成。新闻侵权责任在主、客观要件及侵权责任主体上均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缺陷产品侵权属于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的一种特殊侵权,实务界对此类侵权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存在不同的看法。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应由受害人承担产品存在缺陷的举证责任,由生产者、销售者承担免责的举证责任。但是,基于产品侵权的特殊性,立法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明确举证责任分配,以兼顾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4.
最高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首次在侵权领域内规定"第三人侵权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该条规定的制定与实施,为司法实践中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司法解释的规范依据,但是,理论界和审判实践对学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适用存在争论,本文特对如何正确认定学校在此类案件中的过错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舆论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舆论监督往往与监督对象的名誉权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在舆论批评与党政官员的名誉权之间尤为明显。本文从舆论监督和名誉权的内涵和各自价值着手分析,结合我国司法实际,试对两者进行价值选择,以对党政官员舆论批评中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进行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16.
目前摄影作品著作权侵权案件的侵权认定比例较高,由于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常采取固定的模式,在判决中缺乏对摄影作品独创性、摄影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范围的明确认定,导致著作权保护内容无限扩张、公共领域被侵占。因此,应将摄影作品中的公共元素排除在著作权的保护范围之外,以利于公共摄影作品的及时传播。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解决大规模侵权案件时,若运用市场份额规则,探索新的解决损害赔偿模式,能够使得被害人和侵权企业得到更协调的处理。对大规模侵权案件的救济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市场份额规则在我国大规模侵权案件中适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对责任制度研究的最主要目的是救济以及产生保障安全的激励,高空抛掷物侵权责任不同于建筑物及其设施致人损害侵权责任,也不同于共同危险责任。本文认为,高空抛掷物致人损害不能确定加害人时应由国家利用公共资源予以制约以及承担部分替代责任,并从社会保障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对此类案件予以公平、合理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软件产业虽然算是新兴的技术产业,但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保护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近年来,学术界不乏对软件侵权认定的探讨和著述。但是,全面而系统地针对软件著作权侵权认定方法进行论述的却很少见。本文通过对不同侵权认定方法的对比性研究、分析和归纳研究,明确在处理不同软件著作权侵权案件中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旨在促使司法人员更加合理地处理此类纠纷,更为有效地保护软件著作权人的权益,打击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确保民族软件产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加害人不明的侵权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在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则多数判定由全部可能加害人共同承担侵权责任。从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角度出发,这样的判决并不符合任何一个归责原则理论。在当前法律规范并未对此类侵权责任作明确规定的法制框架内,侵权之诉不宜作为受害人的最佳救济途径,而应另寻他路,如介入刑事公权力、工伤赔偿、意外伤害保险、生命保险以及社会保障等,都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