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强奸罪是一种发生率极高、影响极为恶劣的犯罪,传统理论和司法实务认为强奸罪的主体只能是男性,但是女性强奸男性的状况在现实生活中一直存在,本文从女性可以成为和应该成为强奸罪的主体两个方面论证了女性成为强奸罪主体的存在可能性,以期能对司法实务和立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长久以来,强奸罪一直是我国刑事犯罪领域中的一大重罪。我国自97刑法修正以来,对于强奸罪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我国刑法第236条的规定中,不难发现的是,我国刑法关于强奸罪的规定将主体限定在男性范围内,而女性只能作为本罪的教唆犯和帮助犯,而不能单独构成本罪。然而,在实务中,虽然男性对女性的侵犯仍是多数,但女性对男性的侵犯也逐渐数见不鲜,然而我国法律在这个方面却出现了空白,导致现实中规避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旨从我国现行法的规定出发,探究此规定出现的原因以及不足之处,以期促进立法改进。  相似文献   

3.
论妇女作为强奸罪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妇女只能构成强奸罪的教唆犯和帮助犯的主张是极为片面的。妇女不仅可以构成强奸罪的教唆犯和帮助犯,而且可以构成实行犯,包括直接实行犯。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了强奸罪这一罪名,但是仅仅规定了男性作为强奸罪主体的情形,然而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女性侵害男性性权利的案件。刑法规则的缺失导致了该规定与刑法平等原则的冲突,需要对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完善我国刑事立法。本文从《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与刑法平等原则的冲突入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刑法》对强奸罪的主体没有明确规定,只是在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夫妻间又有复杂的同居关系,这就使丈夫能否成为强奸罪的主体成为一个争议。从学术界对婚内强迫性行为的几种观点出发,结合我国法律对强奸罪和家庭暴力的规定,认为丈夫的婚内强迫性行为应分情况而定,具体来说:在有瑕疵的婚姻关系中应定强奸罪,在无瑕疵的婚姻关系中应归入家庭暴力的范围由《婚姻法》调整。  相似文献   

6.
域外强奸犯罪的立法变革源于其人权的张扬、女性运动和对同性恋的宽容等社会现实引起的性文化观念的革新,我国大陆地区由于传统文化观念依然占据主流地位,女性的主体意识,特别是性主体意识和相应的文化观念尚未普遍形成,女性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男女平等观念的确立。因此,在现有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下,不宜立即变革强奸罪立法,而应当积极采取以司法个案推进体现正义和平等的性文化观念,最终实现强奸罪的立法变革是目前大陆地区比较稳妥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强奸罪侵犯的客体是强奸罪社会危害性的集中体现,人们对强奸罪客体的认识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妇女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强奸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它不仅包括女性性的权利,还包括女性的身心健康、人格和名誉。  相似文献   

8.
嫖宿幼女罪,从理论上看,严重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违背了国人的道德底线,侵害了幼女的合法权益,违反了刑法的基本原则.从立法上看,嫖宿幼女罪与强奸罪客观要件存在着完全或部分重合,客观上赋予了幼女的性自由权,与民法规定相悖.从刑法上看,量刑与罪行相应的刑法原则相背离,司法实践中极易放纵犯罪分子.正确的做法是废除嫖宿幼女罪,嫖宿幼女的行为以强奸罪论处,从而在刑法上给幼女身心健康以最大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婚内强奸是否应定强奸罪,在学界有否定说、他罪说、折中说和肯定说。否定说的缺陷在于未能认识到,妻子是独立的个体,婚姻不是性权利的让渡,配偶权不能当然实施性暴力,同居权也只是请求权;他罪说未能清楚识别婚内强奸行为的侵害法益——妇女的性的自主权,因而也不正确;折中说额外给婚内强奸增加时间条件,缩小了强奸罪的外延。从犯罪特征看,婚内强奸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从法律原则看,婚内强奸违反了婚姻自由原则,认定婚内强奸行为构成强奸罪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相似文献   

10.
潘绥铭 《成长》2005,(10):2-3
最近,最高法院做出了一个司法解释:“行为人明知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幼女是否自愿,均应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行为人确实不知对方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未造成严重后果,情节显著轻微的,不认为是犯罪。”  相似文献   

11.
单位犯罪主体认定中的若干疑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但什么样的组织才能成为刑法中的单位犯罪主体,则值得探讨。对于私营企业,一概否认或承认其单位犯罪主体地位都是不正确的,应当根据其人格的独立程度来确定是否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单位的分支机构在主体资格上符合刑法中的单位的特征时可以成为单位犯罪主体;单位的内设机构,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单位犯罪论。筹建中的单位如果具备了法律上的人格,且其实施的犯罪与单位筹建事务有关联,是单位犯罪。境外公司、企业,如符合我国刑法中的单位的认定标准,应当以单位犯罪论.  相似文献   

12.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第17条新增的一项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在罪名、犯罪主体与犯罪对象、客观方面及罪数形态、罪的界限及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衔接方面不仅在理论上存在争议,而且在司法层面上也未能澄清一些疑惑,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无疑对于打击利用他人进行乞讨等犯罪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屡屡出现严重的虐待儿童事件,严重伤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威胁到儿童的生命。然而,对于虐童的实施主体在刑法上却找不到准确的依据对其处罚。浙江温岭幼儿教师虐童事件曝光之后,司法机关以寻衅滋事罪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就暴露出立法空白导致的司法尴尬处境。因此,刑法应尽快增设虐童罪,以期预防和打击此类伤害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洗钱活动的日益猖獗对我国现行洗钱犯罪的刑事立法体系提出了挑战,洗钱罪的主体应当包括上游犯罪的本犯,不能依据“不可罚的事后行为”理论否定本犯的可罚性。上游犯罪的种类及其严重性与洗钱罪的成立无关,从立法者对洗钱罪的性质定位出发,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应当扩展至一切犯罪。  相似文献   

15.
身份犯是刑法所规定的一类"特殊"的犯罪形式,由于对犯罪主体资格的特殊要求而与一般犯罪相区别。刑法学界对身份犯的研究一般是将重点置于"身份犯之共犯"问题的研讨中,而对于身份犯自身体系的研究则鲜有论及。为弥补此一理论空缺,试图将身份犯概念的研究作为重点,以此为前提检视消极身份犯概念。  相似文献   

16.
新修订的刑法第384条有关挪用公款罪的规定,在犯罪主体、犯罪对象、罪名及犯罪的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无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使对该罪的规定具备严密性,还应作必要的修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