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从宗法制度中的行为规则逐渐扩展到国家政治生活领域,形成“以礼治国”的政治理念。贾谊受儒家影响最深,他的思想源流可以追溯到荀子,其礼治思想主要是对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贾谊也受到了汉初占统治地位的黄老思想的影响,但他思想的主线仍然是儒家思想,吸收黄老思想的目的是为了使儒家思想更具有时代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儒墨并称,墨家"非儒"色彩鲜明。第一,墨子针对"儒"群体中分化出的"小人儒"所宣扬的"礼"进行了批判,指出其所称之"礼"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繁文缛节。第二,墨子提出了"非命"思想,反对儒家所谓的"天命论",旨在破除人们对天命的迷信顺从,号召人们积极行动以改变不堪的命运。针对以上墨子"非儒"之议,本文经辨析后指出:在孔子那里,"礼"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道德"。孔子的"礼"与道德教化密切相关,有别于小人儒赖以谋生的繁文缛节。其次,孔子的"天命论"并不等于"天的决定论",孔子是假借宣扬天命来自述肩负的社会使命,他还是主张同时顺天命和尽人事的。最后,本文提出,不要将孔子思想固定化,应注意到孔子本人与儒家学派的思想差异。同时,本文还提到了思想的"历史性"问题,指出应结合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氛围及其经验来解读其思想。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儒家文化和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儒家关注人的生命、注重修养、崇尚健康,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体育思想进行深入剖析,认为:“重文轻武”与“废力尚德”思想抑制了我国的一些民族传统项目的现代化发展;“无争”与“有礼”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与基本面貌;“中庸”与“和谐”思想对于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荀子(约公元前313—238年),是我国著名的法家代表之一、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新兴地主阶级的教育家。《劝学》篇就是比较集中、系统地论述他的教育思想的一篇具有代表性著作。认真研究荀子在这一论著中的教育思想,对于批判儒家反动教育思想,清除刘少奇、林彪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流毒,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驳斥国内外反动派胡说“法家无教育”的反动论调,也是十分必要的。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服务的。荀子所处的战国末期,封建制基本上在各国确立,进而消灭割据局面,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已成为人心所向,  相似文献   

5.
贾谊是汉代最早系统论述儒家治国方针的人,对汉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尤其是荀子的礼治思想,继而形成了自己的礼治思想体系。贾谊认为只有实行礼治,才能最终实现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以贾谊的《新书》为主要文献资料,分析其对礼与法、礼与仁之间关系的相关论述,旨在揭示其礼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形成更系统、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当时各国新兴的地主阶级通过夺权与反夺权、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已基本上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封建统治。苟子从其儒家立场出发,兼采法家之要旨,提出了一整套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思想。他在其著名的《富国》篇中提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对社会如何进行生产和消费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试图就其"节用裕民"的经济思想做一简单探讨。一、艺子"节用裕民"经济思想的认识基础苟子"节用裕民"经济思想的认识基础来源于其"义利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7.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末期,法家一位杰出代表韩非,出生在韩国一个贵族家庭。韩非青年时代很爱读李悝、商鞅、申不害等法家前辈编著的“刑名法术”一类的书籍。他曾经和李斯同学,都是著名法家荀况的学生。韩非一生认真学习和研究法家思想,在和儒家的斗争中发展了“法治”理论,著有《韩非子》五十五篇,给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作了理论准备,成为当时有名的尊法反儒的杰出战士。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韩昭王曾任申不害为相,用法术治理国家,使韩强盛起来。  相似文献   

8.
“文化大革命”变通运用了儒家“治世—治人—治人心—灭人欲”的治世思想,但又人为地背叛了儒家关于“仁”、“德”、“天命”和“中庸”的正统观念.这种背叛是儒家思想历史局限性和现实中被反动势力利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战国末期,列国争雄,社会急剧变动,真是天下大乱! 这时候,在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作过乡间文书的李斯,正跟着著名法家荀子学“帝王之术”。一天,李斯把他对天下政治形势的看法,讲给老师听,他说:时代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不可抗拒地要改变,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必然要建立。而只有变法比较彻底的秦国,才能统一中国。他兴奋的表示:“现在,秦王打算统一天下,我要去协助他谋划统一。”荀子见他已学到了法家理论,很是高兴。  相似文献   

10.
贾谊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礼治思想,在礼治思想的传承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针对秦汉之际局势的转变,提出一系列以礼治为核心的治安之策,为汉初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了解决方案;他继承了先秦儒家以伦理制衡的方式来限制君权的政治追求。同时,贾谊认为通过对太子的道德教育就可以塑造理想君主,具有较强的理想化色彩;“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的前提,是以外在身份为依据来判断主体道德素养的高低,这些都体现其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丁宝兰同志在《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载《哲学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中,对于柳宗元世界观矛盾而复杂的现象加以探讨,并批判了“四人帮”把柳宗元看作“杰出的法家”的谬论,这是有意义的。但是,丁同志认为柳宗元世界观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反天命思想部分仅仅“居于被支配的、非主要方面的地位”,因而他的世界观的实质是唯心主义的,甚至说他没有“一星半点唯物主义战斗精神的气味”等等,这种观点,我们还不敢苟同。这不仅关系到对柳宗元这一唐代著名哲学家的评价问题,而且还涉及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在对待天命问题上受到孔子“纪异而说不书”态度的影响,主张保持天命的深微与崇高特性,反对将天命教条化和方术化,反对滥用占星术。这种天命崇高的思想是司马迁既提倡天命又揶揄和贬损神仙方士、阴阳家和不合规范的占星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有钱的人财产布满天下,穷苦的人冻饿死在路边。”这是北宋社会的真实写照。北宋统治阶级用儒家的路线统治人民,大地主霸占了全国十分之七的土地,弄得社会衰退,政治日益陷入困境。这时,地主阶级内部出了一个进行改革的人,名叫王安石。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他在少年时代跟随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对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感到儒家那些陈腐的理论对社会有害无益,不能利用。他对商鞅和桑弘羊等法家人物非常崇拜,认为只有按照他们的政治  相似文献   

14.
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时期的又一位儒家大师,其道德教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荀子发展了孔孟的理想人格目标思想,对理想人格所包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阐释,他提出的独到的道德修养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孝德的养成看,先秦儒家认为是天经地义;颜之推则认为父母威严而慈爱是前提条件。从事亲的内容看,先秦儒家认为敬亲、顺亲更为重要,强调精神事亲;颜之推认为养亲最重要,强调物质事亲。从事君的内容看,先秦儒家重视以"心"忠君;颜之推更重视以"才"忠君。从事死的规定看,先秦儒家要求厚葬,并祭之以礼;颜之推反对厚葬之风,并且主张不必拘束于烦琐的祭祀之礼。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一文中说:“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在列举的人物中,孔子就是一个。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重人事、轻鬼神的主张,重视人的作用;在政治上他主张仁政,反对暴权,认为“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子》)这些都是有利于人民的进步思想。因此,孔子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从五个方面对荀子“化性起伪”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对人们进一步理解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礼学思想不仅传承、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礼学思想,而且也对汉唐时期的礼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两宋理学的兴起,荀子思想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其自汉唐以来在儒学史上所形成的学术地位也岌岌可危。礼学思想作为荀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宋儒的非议和批判。然宋儒在批判其礼学思想的过程中,也对其中的部分核心内容进行了积极吸收和借鉴,并实现了其在理学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9.
韩非(公元前二八○年——二三三年),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著作《韩非子》集中了先秦法家思想的优秀成果,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论述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思想政治路线,提出了一整套建立“法”、“术”、“势”相结合的地主阶级专政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度》篇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 ,“养情”说是荀子美学的重要观点之一。“养情”是礼义借助于艺术 ,通过对人“气”的影响而作用于人心的过程。“养情”说是对“化性起伪”思想的具体化 ,是沟通荀子关于人性、礼义、艺术三大思想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