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在展现底层人物悲剧命运的同时,挖掘出了隐藏于苦难背后的复杂人性,透视出作家对笔下人物的同情和对底层人生存命运的关注。田耳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再现真实的底层生活,为"沉默的大多数"代言,将对不幸者的怜悯与拯救作为自己创作的使命,传达出作家崇高的文学理想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回首往事,既喜且忧"是《古韵》的情感基调,在对往事的回想中凌叔华抒发了对童真世界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并对大家庭中女性的不幸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品中诗化的语言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凌叔华回首往事的感伤和甜蜜。《古韵》是回忆诗学这一文学理念的文本实践,和作家一起品味沉浸于回忆中的莫大满足和微微苦涩是它带给读者最美妙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3.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是玛格丽特?杜拉斯在生命晚期谱写的一曲忧伤的情歌:小说用温婉、哀伤的笔调,质朴、唯美的手法演绎了作家少女时期的白日梦。从文本意象入手,厘清各意象的涵义,可以探寻作品中杜拉斯和她的白日梦所蕴含的人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愤怒的回顾》中,剧中男主人公吉米对东方民族怀有仇恨心理、对殖民主义者抱有同情之心,而雷德福上校却沉迷于对往昔殖民岁月的缅怀。剧中人物的这些民族偏见、殖民思想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了他们自己以及作家的殖民情结,而剧中对这两个男性形象的直观描述却直接体现了作家的殖民情结。所有的这一切皆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5.
探讨人性始终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毛姆的三部著名小说《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以及《刀锋》,展现了主人公人性的觉醒及其精神解脱的历程,揭示了作家对人性刻画的真实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层关怀。  相似文献   

6.
《生生长流》是广西作家黄佩华的重要长篇小说,讲述了桂西北山村农氏家族几代人的命运,揭示出了特定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与人性内涵,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即生动展现红河家族的变迁,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意识手法的运用,多元化的叙事视角等。  相似文献   

7.
在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的命运起伏和悲惨结局引起人们的关切和同情。爱斯梅拉达一直处于救与得救的关系中,因而她也一直生活在幸与不幸的命运之中。这种幸与不幸的命运纠缠与宗教密切关联,她最终被送上绞刑架的悲惨结局,其原因都直接指向了小说中宗教的代表人物副主教克洛德。克洛德最终的毁灭,也体现了作家对宗教教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第一位用文学手段来表现人的"异化"问题的作家,其代表作品《变形记》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与戕害。而我国作家贾平凹则一直着力于记录中国农村在改革洪流中的种种变迁,其作品《怀念狼》以几个猎人的故事为切入点,透过他们由人变狼的命运历程展现了民众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困境。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和傅山既有相似之处:一样的异化,但他们的行为在某些方面还是因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自然流露出原罪意识,呈现出复杂而丰富的人性,构成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内在合理性。作者对于人性的弱点有着深切的体认,并倾注了同情和理解。从张爱玲与基督精神的内在联系来看,张爱玲是一位充满悲悯情怀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华伦夫人的职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萧伯纳早期创作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剧作。在《华》剧中,萧伯纳无情地鞭笞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和父权主义行径对女性的压迫,表达出对维多利亚时代受压迫女性的无比同情。此外,萧伯纳还深刻地揭示了具有剥削本性和父权本性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女性受压迫和奴役的基本根源。而萧伯纳提出的这一观点恰恰与半个多世纪后兴起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文章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通过萧伯纳在《华》剧中对维多利亚女性遭受的性别压迫和经济压迫的揭露,探讨萧伯纳对于女性遭受的压迫和歧视、以及对妇女卖淫问题的深刻见解,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掘萧伯纳在剧中体现的早期女权主义观点。接着,本文将深入分析女性受双重压迫的根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质。最后,本文将试图澄清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华伦夫人是一个"不道德妇人"的误解,并且得出结论:萧伯纳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父"。  相似文献   

11.
从"精神阳萎型男人"、"追求理想性爱的女性"、"理想性爱观的不同呈现"、"艺术审美感知的迥异"四个方面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包法利夫人》这两部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这两部作品体现了文学作为"人学"这一特质在不同时空中的一致性,以及作家对人性的关怀的永恒性。一部文学作品只有溶汇人性之光泽才能有其永久的生命力;一个作家也只有深怀对人性的关注,同时以不同的视界去作独特的审视,才能在文学这块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相似文献   

12.
春香是汤显祖在《牡丹亭》剧中塑造的一个婢女形象,她与剧中人物丽娘相互呼应,成为作品中另一个理想角色。她身上负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剧中人性"真"美的直觉展现者,作家启蒙思想的另一个承载者。  相似文献   

13.
杨世宇 《文教资料》2008,(22):18-19
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他的小说植根现实,关注当下,采用儿童视角和"第二"人称叙事手法,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道关怀与人性关怀,这源自作家对命运、性格、人性等的深刻思考,更源自作家的人文关怀、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奠基人弗基人弗洛伊德的《创作家与白日梦》等文章,尽管有种种不足、缺陷、偏颇,但其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运用潜意识心理理论分析挖掘作家艺术家创作奥秘的先河,实为现代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发端。  相似文献   

15.
凡是熟悉、喜爱俄罗斯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俄罗斯文学有一个良好的传统,就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情绪,作家总是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对种种社会现象、人生问题大多从道德的角度、人性的角度去衡量、分析、解释。人道主义始终是俄国古典作家的一面旗帜,把它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旧俄时代,俄国的社会制度是封建农奴制,古典的人道主义既包含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的社会制度的嘲弄和批判,同时也揭示了农奴制对人性的摧残,对人道的泯灭,正如伟大的古典作家契  相似文献   

16.
《大宅门》中“窑姐儿”杨九红的悲剧命运给我们这样的审美感受 :一方面 ,其善良的人性受到封建思想和礼教的重挫致使其遭受众多的不幸 ,让我们感到同情和悲哀 ;另一方面 ,其自以为是的斗争方式———采用报复的手段给一些无辜的人带来了伤害和痛苦 ,又让我们感到愤恨和恼怒  相似文献   

17.
《陈情表》"拒绝"艺术的语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情表》的题旨是"辞不就职",不符合会话的"合作原则",但其作者李密充分运用"礼貌原则"中的同情准则、一致准则、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辩证处理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关系,博得了会话对象晋武帝的同情与嘉许,成功地实现了其言语行为的目的。其"拒绝"艺术有很高的语用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文学"作品带有阶级斗争的烙印,政治斗争充斥其中,人性几乎从这些作品中消失殆尽。由两位女作家茹志鹃、宗璞分别创作的《百合花》、《红豆》却以其人性美,拒绝了当时文学创作的心灵、情感的"荒漠化",是开在文学"荒漠"中的人性之花。  相似文献   

19.
《乡村的夜》一次次把死亡凸现出来,饱含着对下层人的深切同情和对人性的呼唤;而具体描摹的人物命运又给人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它所表现出来的叙事技巧则是故事性和戏剧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施蛰存是20世纪30年代率先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挖掘人物潜意识和无意识心理的作家。《春阳》这部作品较好地从主人公的精神层面诠释了弗洛伊德的白日梦与潜意识理论,展示了作家心理分析小说独特的创作手法,文章将从婵阿姨对于性渴望的无意识行为、白日梦幻想及金钱欲望与性欲之间的关系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