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28个汉语常用介词在新加坡中学生作文中的使用情况。首先提出了鉴别新加坡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介词的特点和偏误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认定了新加坡中学生使用汉语介词的4个特点:“被”字句的使用频率、存在句句首处所词语前使用介词“在”的频率、“当……时/的时候”的使用频率都很高,以及目前已经很少使用带“来得”的“比”字比较句:8类偏误:有关框式介词的偏误、介词冗余、介词短语所处的位置有误、介词与介引成分及介词短语与谓语动词搭配不当、介词之间的混用、将介词短语用作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的否定表达有误、语句意义不明;并进而提出了5项教学建议:通过汉英对比强调汉语介词用法上的特点、突出强调时间词作状语和方位短语作定语的结构特点、确立易混淆的介词并加强辨析教学、依据语块教学理论加强框式介词的教学、用认知图式来阐释结构和语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亲自”“亲手”由于语义、句法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在留学生使用时会出现偏误。针对这种现象,文章试图从语义、句法及语用等方面对二者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英语国家学生学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词是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助词“的”是其中的难点之一。本文拟在汉语本体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偏误分析等理论为依据,探究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使用助词“的”时的表现,并从主观及客观的角度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在使用汉语“一点儿”和“有点儿”时,常常把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中的用法套用在汉语中而使汉语语意出现偏误。为了避免这种偏误现象的发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从汉语词义、词性、语法功能等角度入手,为学生讲清楚“一点儿”和“有点儿”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及汉语中各自不同的语法特点,以此来排除学生的母语干扰,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掌握这两个词在汉语中的正确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留学生"比"字句习得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留学生有关“比”字句的使用作了初步考察,发现留学生在使用“比”字句时会出现“误加”、“搭配偏误”、“误用”和“语序偏误”等偏误形式.本文对留学生有关“比”字句不同句式的使用情况作了考察.作者认为,纠正偏误,提高留学生汉语表达能力的途径是加强言语实践,提高汉语语感.  相似文献   

6.
在用被动语态时,动作的执行常置于介词by之后,构成“by短语”。不少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对“by短语”的使用把握不准,以致产生偏误,现就此问题略述如下,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时间方面的表达,并且各自构成系统。汉语的时间表达系统中除了有时间名词,时间副词,表时态词语,还存在大量的时间短语。时间短语指的是由数个词语构成以表达时间概念。本文要考察的是日本学生在学习使用时间短语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情况,考察的对象主要是由“时”,“时候”,“时间”,“期间”,“时代”,“日子”,“天”等作为中心语构成的时间短语,以及由“从”,“到”,“前”,“以前”等构成的时间短语。  相似文献   

8.
“经济人”假设自提出之日起就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质疑,虽然这些批判中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是“经济人”假设就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而言仍然是合理的。通过对“经济人”假设的演变及其招致的批评进行分析,表明这些批判不仅没有消解掉“经济人”假设,反而是对“经济人”假设的补充与修正,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学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最多”和“最少”在共时层面上既可作短语,又可作词。作词时,可分为表数量义、范围限定义和主观评价义三种不同的用法。本文重点探讨不同性质的“最多、最少”在句法语义上的差异,以及它们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10.
的时候子句为主句提供时间框架,文章基于社会语用视角,对这一句式中的的时候的羡余现象进行描述性分析,强调了时点与时段的区别与联系,从深层次提出了时候短语的时点层级系统性,并主张以其表达功能类型来克服这一语用偏误现象。  相似文献   

11.
释"辛"     
此文对甲骨文“辛”字,不同意郭沫若的解释,认为不是黥刀,而是用以剖劈巨木的工具。有新(薪)、析、辟、辨等字可证。引申为刑、法等义,如“大辟”的辟,“辜磔”的辜,也都与剖劈之义有关。比释为黥刀来引申字义更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肯定句中的“无时无刻”与传统的“无时无刻不”义同而形异.不少学者认为前者是误用的结果.肯定义的“无时无刻”至迟于清代即已出现,且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均阐释了“无时无刻”表肯定是既定的事实.“无”一词的多义引起“无时无刻”多义,这为肯定义的“无时无刻”与“无时无刻不”同义而并行提供了语义基础,且《中国成语大辞典》中“无……无……”短语结构的分类为其合理性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3.
“何处”在人们的意识里一般表示“什么地方”的意思,但是,它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也可以表示“什么时候”的意思。这是因为一个词除了有字面意义外,一旦用于一定的语境,它便被赋予了语境义,语境义长期对该词的作用,新的意义也就产生了。根据语境.我们可以判断一个词在使用时的具体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近代汉语中“起头”可用作副词,表示“先前、刚刚”义。近代汉语中有些副词是动词短语经历了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演变而来的,字典辞书往往忽略了这类副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探讨了报刊标题中的“用”字短语。从结构上看,“用”字短语为半自由短语;从使用上,则主要用语标题。本文讨论了“用”字短语的语义功能、特点及标题语境的实用性,从而揭示这类短语的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16.
代词"人家"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人家”是由两个词根语素构成的偏正式短语,经历了“短语——名词——代词”的语法化过程。“人家”在唐代演变为名词;元代始见确凿的旁指代词用法,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第三人称用法,并由三称而转指一称。在演变过程中,“转喻”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是“视角”和“会话原则”。“视角”决定了“人家”所指对象的转换,会话原则解释了“人家”指说话人自己的动因。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的固化及其固化过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讨论“一个人”固化说法的形成过程。“一个人”在明代以后开始固化。当复指短语“指人专名十一个人”作主语时,由于“重新分析”机制的促动,“一个人”从复指短语中分离出来,修饰后边的谓语,意义上也发生了变化,表示“独自”义。  相似文献   

18.
假设连词“使”产生于先秦,由泛义动词“使”发展而来,经历了“使令动词-泛义动词-假设连词”的演变模式。“使+N+V2”格式中V2所表示事件实现可能性的弱化、事件所在时间的变化以及事件关涉人物的变化是“使”语法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介词“向”“往”“朝”带宾情况为经,以介宾短语所修饰或补充的中心语为纬,对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对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差异从语法化角度做出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越南留学生在使用汉语"在"字方所短语时,常常出现句中位置上的偏误。文章采用抽样统计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越南留学生习得"在"字方所短语的句中位置偏误作了统计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两种教学策略:(1)标记理论与"在"字方所短语的偏误教学策略;(2)汉越句法成分对比与"NP+VP+在+方所"结构的偏误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