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19,(4):85-88
经典著作《西游记》在我国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改编动画的"民族化"文化继承和弘扬。本文从动画电影叙事学研究角度出发对其成功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围绕动画电影叙事学中的叙事模式、叙事空间和叙事符号等重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用中外对比的方式,对中国动画电影内部叙事规律结构模式中的特征进行具体研究,探寻民族化动画要素特征,以期为日后中国动画电影的国际化制作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对话中的谐音,无标记语的情形多于有标记语的。在无标记谐音中,话轮内部谐音多于话轮外部谐音。有标记谐音中,谐音元和谐音对象都不是单音节语词,这一类谐音都有相似的结构模式,可概括为:甚(甚么)AB,《西游记》中此类拷贝式结构与谐音的结合,即可形成《红楼梦》中的"什么A(的)B的"结构型拷贝式谐音。从语用角度看《西游记》对话中的谐音,有利于人们深入鉴赏《西游记》的语言艺术,有益于人们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早期白话文经典著作中"蕴藏"的丰富的语言资源;在理论上亦有助于人们解释话语结构、语义和表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四大名著之一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在越南传播已有三百多年的时间,可称得上家喻户晓,而越译本的《西游记》的频频问世,在传播中国典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两个最有影响力的越译本是瑞亭译本和如山译本。本文以这两个译本为依据,重点介绍句对齐、标注及检索等整个一对二汉越平行语料库的创建过程,旨在为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西游记》越译对比研究提供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4.
杨晓丽  安静 《文教资料》2011,(2):31-33,88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源语认知环境中寻求关联并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作出动态适应。关联理论在W.J.F.詹纳尔的《西游记》译本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詹纳尔为翻译《西游记》中的文化内容,采取了多种手法,主要有直译法、意译法、替代法及注释法。本文通过评析具体例句指出,在翻译涉及文化内涵的文本时,译者应灵活采用翻译方法,在忠于原文作者和忠于译语读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实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5.
认知叙事学对叙事文本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预叙影响读者对叙事文本的认知,其翻译的好坏是评判译本成功与否的重要参数。《红楼梦》中预叙体现形式多样,尤以诗词突出。因此,研究《红楼梦》不同译本中的诗词,对翻译作品的预叙认知与预叙重建有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6.
结合标记象似性原则,分析了美国作家马克斯.舒尔曼的叙事语篇《爱情是谬误》。分析表明,作品中标记象似性体现在句法、修辞格、语域方面。标记象似性是刻画人物形象,实现讽刺、幽默等文体效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徐博  王洪华 《现代英语》2023,(16):119-122
文章基于MDA分析框架,借助MAT多维分析软件及RStudio 4.3数据分析工具对比考察了《水浒传》赛珍珠、沙博理两个译本的语域差异,并分析性别负载的语言特征对其影响。研究发现:两个译本分别归属于“虚构性叙述”和“普通叙述说明”子语域,且在6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译者性别对语域差异的影响不显著。文章研究方法及结论可为译本语言特征的对比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指导,从语篇体裁语境的角度,对《西游记》英译文的语篇体裁进行了分析,旨在对解读《西游记》和章回体小说的英译及英汉对比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经过百余年译介历程,终成中国文学异域经典化中的成功案例。本文从经典化的“经济性”“教学性”“学术性”和“社会性”四个维度来考察《西游记》四个主要英译本的经典化历程。研究发现:李提摩太译本属于前经典中的典型,译本虽在百年后通过重版在“经济性”方面取得突破,但仍未成经典;韦利译本经典化属于经济性驱动类型,译本的经济性助推其达成其他经典化条件;余国藩译本属于学术性驱动类型,译本的学术性带动其满足余下经典化条件;蓝诗玲(Julia Lovell)译本属于直接经典化类型,得益于国际书商的护持,译本甫一出版便冠以经典之名。通过考察《西游记》英译本经典化方式可为当下中国文学经典外译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0.
口头叙事是一项重要能力,学生在自述时发表非叙事成分的解释、评论,运用话语标记语增加语篇连贯性。中国学生在自述中使用话语标记语的频次和类型与其所在叙事成分或非叙事成分相关,不同英语口语水平的学生在叙事和非叙事成分中使用话语标记语的特点也不尽相同。研究以叙事与非叙事话语标记语为出发点,利用语料库结合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话语标记语使用的特征,提高学生口头叙事能力。  相似文献   

11.
徐蒙蒙 《海外英语》2012,(24):263-266
该文以关联理论为理论依据,《了不起的盖茨比》为语料,研究well作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在对语料进行仔细的分析,得出well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共有三大功能,即充当连贯标记语,面子威胁缓和标记语,话语理解制约标记语。Well作为连贯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体现为标记话题转变、标记评论和解释和标记解释;面子威胁缓和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体现为标记分歧和拒绝和标记命令;话语理解制约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体现为标记缓延、标记话轮转换和标记信息短缺。  相似文献   

12.
文化词汇的研究在当今是个热点问题,对于文化词汇的翻译是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国内的许多读者对此都未必了解,而在《西游记》中充斥着大量的道教文化(如内丹学),在其译本里,译者又是如何处理这一问题?这样处理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本文将通过《西游记》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对此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分析自建《西游记》汉越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用语料库分析软件CUC_ParaConc将显性案例进行描述,从直译、意译、转译和省略译等四方面对《西游记》越译本比喻修辞翻译进行分析发现:译者运用直译、意译、转译和省略译等交叉使用的方式,不仅将源语文本的文化特色得以保留,同时在语篇结构、句法结构、语体风格等方面也更加贴合越语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自建《论语》英译语料库,使用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 Smith将《论语》的理雅各和辜鸿铭英译本在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的基本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考察两个译本的翻译风格异同。通过多层面对比分析,发现两个译本行文都很地道流畅、语篇连贯、阅读难度不高、译语明晰化和简化特征明显。相较而言,理雅各译本用词更为灵活丰富,句子更加简洁流畅,篇幅较短,语体更加正式,可读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程慧 《海外英语》2015,(2):44-45,50
该文基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余国藩和詹奈尔所译的中国名著《西游记》进行比较研究。詹奈尔的译本主要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吸引了读者,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原著文化;而余国藩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在文中大量加注,使读者易于理解并促进中国文化向译入语文化的传播。最后还对《西游记》英译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在翻译《西游记》这种包含较多文化负载词的作品时,译者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该文基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余国藩和詹奈尔所译的中国名著《西游记》进行比较研究。詹奈尔的译本主要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吸引了读者,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原著文化;而余国藩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在文中大量加注,使读者易于理解并促进中国文化向译入语文化的传播。最后还对《西游记》英译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在翻译《西游记》这种包含较多文化负载词的作品时,译者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语码转换是各种语言口语或书面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有标记的语言符号。为了让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格外关注源语中的语码转换。备受国内外文学界关注的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在人物对话中大量使用了语码转换。笔者从莫里斯的符号学意义三分法的视角,探讨《儿子与情人》原著中的夫妻对话,看到陈良廷和刘文澜在其汉译本中进行语码转换翻译时,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为了内容而舍弃形式,源语中有标记的语言符号在译语中便失去了标记。但由于英汉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源语中的形式常常很难在译语中得到完好再现。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其叙事技巧既独特新颖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译者对原作整体叙事技巧的把握和处理能够影响作品整体艺术效果的创造,因而从叙事学视角研究翻译作品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准确地解读原文。然而,现有文献对其英译的研究大都忽略了其叙事学特征。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出发,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人物话语表达方式和叙述视角两个方面对《阿Q正传》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蓝诗玲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译本基本再现了原文的叙事特征,然而由于汉英语言习惯不同,译者在叙事策略和技巧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在人物话语表达上,杨氏译本的翻译对应重合度高于蓝诗玲译本;在叙述视角转换方面,译者在保留原文本叙述视角的基础上,表现出从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向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转换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刘迪 《海外英语》2014,(9):133-134,140
小说《阿Q正传》作为中国和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其英译本亦千差万别,而现有的研究较少通过叙事学、文体学结合研究其翻译的文体学特征以及导致译本差别的原因。由此,该文应用双语平行语料库,以《阿Q正传》两个英译本为例,从人称代词主语转换和叙事视角转换两方面,对译文与原文进行翻译文体特征的比较。研究发现:汉英小说翻译中,无论译出或译入,人称代词主语在数量和频次上都有所增加,同时都呈现出语际显化的转换类型。但从译出和译入视角考查发现,对比于译出文本,译入文本的显化程度更高一些;叙事视角方面,译出文本倾向于保留原文中的客观视角,译入文本则多采用主观视角。  相似文献   

20.
连接是语篇实现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手段,翻译研究也可从考察语篇连接手段入手。本文对《论语》英译文语篇的连接词使用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发现不同译者在连接词使用方面的异同。研究选取亚瑟·韦利Arthur Waley与刘殿爵英译本,构建《论语》英译文语篇语料库,并运用语料库统计手段,对两位译者英译文语篇的连接词使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亚瑟·韦利译本和刘殿爵译本在连接词的使用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特征,连接词在两译本中均较为频繁使用,且在最频繁使用和最不频繁使用的连接词类型上趋于一致,在最常使用和最不常使用的单个连接词上也基本一致。两者在连接词使用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亚瑟·韦利译本连接词使用总量更多,常使用的连接词类型也更多,但刘殿爵译本对某些个别连接词的使用强度更高。该研究发现对《论语》英译文语篇解读及汉英翻译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