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周年运动导致了地球上具有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在划分天文季节时,一般把3月~5月划为春季;6月~8月划为夏季;9月—11月划为秋季;12月~次年2月划为冬季。显然,这四个季节的长短都是均等的。然而在地理教科书中还经常出现“冬长夏短”、“冬夏长,春秋...  相似文献   

2.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第一章的教学重点之一,而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四季更替是教学难点,这一节知识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今后有关章节的教学,怎样突出重点分析难点,化繁为简呢?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叠加投影片进行演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叠加片的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3.
谈汉池 《湖南教育》2002,(10):33-33
利用地图,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例如,在讲授一个国家或地区时,教师首先运用地图指出这个国家(地区)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关位置),以便学生形成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概念。其次还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指出这个国家(地区)的自然环境各个要素、各个生产部门,以及各种物产资源和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及规律,学生从中获得各种地理分布知识。把握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运用地图掌握变化的规律。例如,在非洲东非高原上,由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引起赤道以南和以北的降水,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相似文献   

4.
邓先武 《教学月刊》2015,(Z1):107-109
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种移动会导致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昼夜长短的状况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密切相关,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有一定的关联性。那么,这种关联性是否可以通过我们熟知的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表示出来?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目前研究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的文章虽然不少,但是大多都集中于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所造成的影响。其中包括各地正午太阳高  相似文献   

5.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引起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从而在地球上产生了四季更替的现象。因此“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这一知识点,又是认识地球公转意义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直观...  相似文献   

6.
付申珍 《地理教育》2012,(Z2):43-44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属于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它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  相似文献   

7.
金剑 《地理教育》2014,(7):49-55
一、考点扫描 二、知能构建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与公转的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由于黄赤交角(23.5°)的存在,加之地球自转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往返运动,从而引起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使得太阳辐射在地表有规律地季节变化(形成四季)和纬度变化(形成五带).具体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8.
基本的逻辑思路 ●气温 地球上自然事物、现象随季节发生变化,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太阳高度 自然事物随季节发生变化是由气温变化引起。是什么原因引起四季气温的变化? ●公转 四季气温变化是因为四季中太阳高度在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太阳高度发生变化? ●地轴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定会发生太阳、高度的变化吗?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太阳高度变化? 这是一个由自然现象的变化追溯变化原因的演绎过程。希望让学生在经历这个演绎思维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他们已往学过的知识,一  相似文献   

9.
以一年为周期,地球周而复始的变化叫周年变化,也叫季节变化。一、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两者的变化趋势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般要注意三种不同区域的情况:(1)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与昼长时间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不一致。(2)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地区,有极昼和极夜现象。从太阳高度看,极昼是指一天中最小(0时整)太阳高度不小于0;极夜是指一天中最大(12时整)太阳高度不大于0。(3)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与昼长时间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二、气温的季节变化研究全球气温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0.
高中地理知识中,太阳高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的大小决定了地面获取太阳辐射的数量,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导致了四季的更替,它在各地差异形成了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在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与时间变化相关联。了解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可以为建筑物合理采光和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探索四季     
《小学自然教学》2005,(10):F0004-F0004
季节是由倾斜的地轴形成的。由于两个半球从太阳接收到的能量不同而产生四季更替。  相似文献   

12.
1 简易四季变化演示器的制作 四季的本质是由于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发生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从而使地面上太阳热能也随之变化,出现季节变化.简易四季变化演示器制作方法和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学文科》2006,(7):17-20
【精讲精练】 考点1.太阳直射点移动及其影响 【精讲】例1,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1)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的这一天,地球上正午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纬度范围是___,太阳直射点从A点移至B点期间,长江流域径流季节变化正值___期,亚平宁半岛南部气候特点为。  相似文献   

14.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的变化,可以判断一地的昼夜状况、季节变化,也可以判断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倾斜角度、计算楼间距等,但是太阳高度角(包括正午太阳高度角)还有几种用途,也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许婉英 《地理教育》2012,(Z2):18-20
一、知识构建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必修Ⅰ模块的重要基础理论,对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看,学生已了解到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及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和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但从学习能力要求看仅限于会用简单方法演示两种运动形式,会用一些地理事实说明地球存在的两种运动形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属于高中地理必修I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它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本课时的内容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又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高中地理(必修I)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重点、难点和考点之一,又是学生今后学好地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属于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它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本课时的内容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又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高中地理(必修Ⅰ)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重点、难点和考点之一,又是学生今后学好地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精讲精练】考点1.太阳直射点移动及其影响【精讲】例1,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1)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的这一天,地球上正午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纬度范围是,太阳直射点从A点移至B点期间,长江流域径流季节变化正值期,亚平宁半岛南部气候特点为。(2)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这一天,北极圈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相差度。(3)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昼长时间北极圈比赤道(多或少几小时),太阳直射点从C点移至D点,期间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呈方向流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移动的规律,以及季节变…  相似文献   

19.
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种移动会导致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昼夜长短的状况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密切相关,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有一定的关联性。那么,这种关联性是否可以通过我们熟知的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表示出来?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目前研究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的文章虽然不少,但是大多都集中于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所造成的影响。其中包括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极夜的范围互求,南北极圈极昼极夜的变化趋势,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凹凸状况。[1]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的讨论也仅仅停留在文字分析方面。[2]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问题有用数学分析和推导的,也有利用黄经推导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δ=arcsin(039.7775sinλ),λ是黄经度。并有分时间段利用日期推导太阳直射点纬度,如在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到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这个时间段,δ=arcsin{0.39775×sin[×n]},n 为从春分日开始太阳运行的天数,n沂[0,186];在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这个时间段,δ=-arcsin[0.39775×sin(n-186)o],n为从春分日开始太阳运行的天数,n沂[186,276];在冬至日到次年春分日这个时间段,δ=-arcsin{0.39775×cos[×(n-276)]},n为从春分日开始太阳运行的天数,n沂[276,365]。[3]但对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至今未发现有人利用函数研究地球昼夜长短情况以及昼夜变化。本文拟对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图进行函数分析,从中找出其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地球在绕日公转的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以一上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使大气、洋流等季节性的变化规律,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一、正午太阳高度(H)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