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作业回放 在教学四上年级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一节课后,笔者看到了学生的作业反馈: 学生一:5187000≈(5200000)=(520)万  相似文献   

2.
丁浩清 《云南教育》2004,(31):13-14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一种主动、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教学中,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它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事实上,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在数的运算中,尤其是估算中,加强数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  相似文献   

3.
4.
教学目标:1.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2.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过程,体验分类和归纳的方法。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处理尾数时怎样"四舍"和"五入"。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出示信息: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排在世界  相似文献   

5.
最近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的近似数,课堂上学生群情激奋,可以说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自以为这节其他教师认为掌握得不好的课,自己上的效果却是很好。可是,学生的作业情况表明却恰恰相反。于是,我不得不认真地反思:自己的失误在哪里?  相似文献   

6.
最近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的近似数,课堂上学生群情激奋,可以说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自以为这节其他教师认为掌握得不好的课,自己上的效果却是很好。可是,学生的作业情况表明却恰恰相反。于是,我不得不认真地反思:自己的失误在哪里?  相似文献   

7.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既要生活化,也要数学化。基于这一思想,这三份案例贴近现实,接近生活,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量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份预案虽都以方法作为着力点和立足点,但其侧重点各异:第一份预案从学习数学最难能可贵的一种精神--"追根究法"出发进行引导,立足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生长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第二份预案采取对比探究法,针对不同的班情进行对比教学,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突出学习的自主性和小组合作;第三份预案则采取观察法,把一组不同的近似数放在一起,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精确度要求进行观察,然后得出不同的近似数。  相似文献   

8.
案例: (一)开放课堂。 我在教学完“四舍五入法”之后。设计了如下开放题:.老师去商场购物,带的钱四舍五入之后是100元,请大家猜想一下老师带了多少钱?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可能有不少教师对估算教什么、怎样教很茫然,或者忽视、淡化它,把它简单地等同于求近似数的教学,没有深入挖掘其教学价值。在西师版的估算教学中,我们的理解是估算应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计算结果进行大致的预算,它的本质就是在不要求精确值的情况下,在允许范围内,迅速找出近似值。然而,估算具有其自身特点,第一,允许有误差,但误差不能漫无边际,而是有一定范围;第二,不是盲目瞎猜,而是有根据的推算;第三,应采用口算形式,也就是在允许范围内,算法越简单越好。所以,估算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在合理误差范围内,能迅速地口算出答案,均应…  相似文献   

10.
11.
李健 《四川教育》2006,(8):75-76
[预案]   教学目标: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并在用近似数进行数据表述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数感;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求出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相似文献   

12.
宋玉燕 《福建教育》2005,(1A):40-40
生:老师,我不赞同课本上讲的“四舍五入法”,比如说65,它离60是5,离70也是5,因此它的近似数可以是60也可以是70,我认为不能说“五入”。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相似文献   

14.
估算是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思维方法,是对运算过程或计算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它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计算方法。下面介绍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实验稿)》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内容。“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即能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实验稿)》,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有良好的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  相似文献   

17.
数感,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理解数和应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能力,是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数概念的教学,谈谈培养学生数感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数感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有效进行计算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数感不只是一个观念,而是由学生自身已有的有关数的经验所发展出的一整套认知结构.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培养数感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数感?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比如,走进一个朋友家,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客厅好大,足有30平方米;看到一个人,你马上有一种感觉,这个人真高,他的身高超过了1米8(80厘米)等。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数感培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教育改革是学生明天的生活,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构建“可能的生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要求我们教学中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例子里,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数学知识得到提升。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使数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创造自己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