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前 ,对“周”、“易”二字的解释 ,就已经出现了许多观点。关于“周”《周易正义》引郑玄云 :“周为周普”;又引《易纬》云 :“因代以题周”;孔颖达自云 :“《周易》称‘周’,取歧阳地名”。陆德明《经典释文》云 :“周 ,代名也 ,周 ,至也 ,遍也 ,备也 ,今名书 ,义取周普”。关于“易”,《易传·系辞》以为“生生之谓易”,“易者 ,象也”,《说卦》又有“易 ,逆数也”之说 ;许慎《说文解字》云 :“易 ,蜥易”,又引“《秘书》说 :‘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乾凿度》云 :“易”有易简、变易、不易三种含义 ;程颐《程子遗书》卷 1 :“…  相似文献   

3.
凡著书者,必重於立名义,立名以示其意而明其旨,名正方可顺言其意,读书亦然,知名义而后可知其文所言为何。如何理解《周易》命名之义,对於读《易》解《易》及知《易》为何书,实有重要意义,此仁见智见判然始分之初。汉以降,对《周易》命名义说有多种,其对“周”字的解释和理解基本有二种,而对“易”字的解释则较多,本文分而论之。先叙“周”字:一曰“周”指周代。《周易正义·序》云:“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边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故名之《周易》。……”又文王作《易》时,正在  相似文献   

4.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出巡,“过彭城”,曾大规模组织人在泗水捞取周鼎。而《史记·秦本纪》和《周本纪》则明确记载,周王室灭亡时,“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那末,秦始皇又何以在泗水捞取周鼎?《史记·封禅书》又说“……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日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汉书·郊祀志》亦有类似记载。而唐人孔颖达则在为《史记》作注时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本文试对以上诸说作一考辨,并提出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的人学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人的文学》一文中,周作人仅引述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作为“灵肉一致观”的代表。通过研究,有以下发现和结论:首先,周作人虽最先接触到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灵肉一致”的文学史观,但在《人的文学》中周却将厨川I所推崇的“灵肉一致”的代表——“惠特曼”改换为“布莱克”,此改动折射出灵肉问题上布莱克之于周作人的重要性;其次,周的“灵肉一致”思想更直接地受到布莱克《天堂与地狱的结婚》中《恶魔之声》的启发;再次,周对布莱克“灵肉一致”思想的接受,是建立在对其“神人合一”的神秘主义思想的理解之上;最后,周也对布的灵肉思想进行了选择性的接受,即消除布氏思想中的神秘气,反增灵肉思想中的启蒙性。  相似文献   

6.
<正>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论篇》中说:“《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这虽是评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而言,但我认为对纂修二十四卷,几十万字的《黔阳县志》(以下简称《县志》)来说,“兹事体大”,为能做到“体大虑周”,“思深意远”,也是难能可贵的。《县志》在这方面却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现就个人阅读所得,略陈一隅之见,以就正于领导、方家。  相似文献   

7.
"书札"质疑     
本文对《三国志》《谯周传》中谯周“尤善书札”提出质疑,从谯周的师承传授、著作情况以及“礼”字的写法等方面作出考察。认为由于“札”与“礼”字形近似,造成书写之误,“书札”即为“《书》《礼》”。  相似文献   

8.
一本一九七八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激烈地批判了周作人的《娼女礼赞》,称它是“毒汁四溅的黑文章”①;一期不久前出版的《文学评论丛刊》中,也有一篇文章,认为周作人后来堕落到“礼赞起妓女……来”②。这是完全误解了周作人的本意的。《娼女礼赞》是周作人一九二九年所写的《三礼赞》中的首篇。从表面上看,文章批判了德国人柯祖基提出的“在资本制度之下,卖淫成了社会的台柱子”的观点。鼓吹“卖淫足以满足大欲,获得良缘,启发文化,实在是不可厚非的事业”;卖淫“乃寓饮食于男女之  相似文献   

9.
《诗·小雅·北山》第二章前四句“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晚周的解说多异,见载于《盂子·万章上》《荀子·君子》《韩非子·忠孝》《吕氏春秋·慎人》《战国策·东周》等文籍。该章句解说之歧异成为晚周诸子《诗》说的焦点,也是比附《诗》说与本体《诗》说冲突沟合的诱因。中国诗学观念之激发,实得力于“普天之下”章句异解之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0.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先秦诸子的国属一般都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对于庄子,他只是说“庄子者,蒙人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蒙属何国?即庄子是战国时的哪国人?他没有说的清楚明确,这给后代的学者留下了了混乱和纷争。汉代学者一般认为蒙是战国时宋国的邑里,故庄子是宋国人。如《史记·庄子列传索隐》引刘向《别录》云:“宋之蒙人也。”《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庄子名周,宋蒙县人。”《汉书·艺文志》“庄子五十二篇”,班固自注:“名周,宋人。”张衡《骷髅  相似文献   

11.
“畲”字来历甚古,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诗》,《易》等经书中,已有出现。《诗经》的《周颂·臣工》有“新畲”,《周易》的《无妄》有“苗畲”。对“畲”字的含义,各家看法不尽相同。《尔雅》解释力“田三岁曰畲”;《说文》解释为“三岁治田也”(田垦三岁谓畲)。郑玄注《礼记·坊记》时,则主张“田二岁曰畲”,《诗诂》也认为“田二岁为畲”。但不管二岁或三岁,指的都是刚开垦出来的二年或三年的田地。《周  相似文献   

12.
说起《诗经》中的成语,你也许会感到陌生,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诗经》中的成语早已深入人心。请看,“高高在上”(《诗·周颂·敬之》)、“斤斤计较”(《诗·周颂·执竞》)、“万寿无疆”(《诗·豳风·七月》)、“小心翼翼””(《诗·大雅·文王》)、“子...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2年第11期所载周建成先生的大作《“落箨”岂能作“落择”》认为,《青年知识报》署名文章《落榜不落志》一文的作者“不明‘落箨’是怎么回事”,“不加细辨”,“报纸的编者也没有发现毛病”,“此错便最终铸成”。对此,笔者实难苟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称.我们常说“门吉周”,事实上,“周”字内部不是“吉”,而是上“土”下“口”;“冒险”的“冒”,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中曾提到:《热风》中《随感录三十七》、《三十八》、《四十二》、《四十三》四篇,是他的作品,误收入鲁迅杂文集中的。原因是当时他弟兄两人都给《新青年.随感录》栏写稿,又通用“唐俟”的笔名。这并不是不可能的,鲁迅先生对于名利,向来不放在心上,如《会稽郡故书杂集》最初出版时,就是用“周作人”的名义。至于同用一个笔名的事,除“唐俟”外,也还有过别的,如“周(辶卓)”,是周作人常用的笔名(译文《红星林史》等,均用这个名字。),但鲁迅写的文  相似文献   

16.
《诗经&#183;卫风》因爱情诗居多,常被研究者指为“乱世之音”、“靡靡之音”。然而,透过这些情诗,后人也可以一窥两周时期的风土人情。以《卫风》为基础,可探寻当时人们的婚恋习俗。  相似文献   

17.
清初易学家胡煦在《周易函书》里,提出了他对《周易》“象”的种种看法和见解,包括“象”的含义、特点、作用、《周易》取“象”的范围、观“象”的方法等等。文章在通读胡煦《周易函书》的基础上,就胡煦对“象”的论述和见解,做一整理和申述,以期对今人阅读和理解《周易》原典方面,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周紫芝是两宋之际杰出的诗人,有诗文集《太仓米集》、《竹坡词》以及《竹坡诗话》传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16集部四《太仓米集》称:“其诗在南渡之初则特为秀出,足以继眉山之后尘,伯仲于石湖剑南也。”但是由于他官晚而名不显,所以现存关于他生平的资料比较少。昌彼得等人编撰的《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对周紫芝的生平作了详细的考述;但该书认为周紫芝中“绍兴十二年进士”的说法却是值得商榷的。关于周紫芝的生平,《索引》征引资料有:《太仓米集》、《宣城右集》、《桐江集》、《宋史翼》、《楚纪》、《南宋文范作者考》、《宋元学案…  相似文献   

19.
一、有序和无序是辩证统一的 所谓“序”,主要是指秩序、次序。《史记&;#183;周本纪》:“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后汉书&;#183;楦帝纪》:“庶事失其序。”《易&;#183;艮》:“言有序。”引申为按次第区分、排列。《周礼&;#183;春官&;#183;肆司》:“以岁时序其祭祀。”郑玄注:“序,第次其先后大小。”嚼由此可见,有序和无序是一对关于“秩序”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河间市教师进修学校 刘丽颖 初中语文第二册,公刘《致黄浦江》诗歌中有“烂醉如泥的外国水兵”;又如《后汉书·周译传》有“一日不斋醉如泥”的句子。 查《中华成语大辞典》、《辞海》、《辞源》等可知:“烂醉如泥”的含义是形容喝酒过量,醉得昏昏沉沉,东倒西歪,瘫成一团的样子。但都未对“泥”字进行单独解释。 那么,为什么用“烂醉如泥”来形容醉得瘫成一团的样子呢?“泥”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