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汉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汉语的内部结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四个角度讨论了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数词“四”被大众偏爱,使用率很高,有其深刻的人根源。本从“四”的佛化性、对称性、保守性三个不同的角度透视出其宗教内蕴、审美情趣、保守心态三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从语言学角度对汉语引进外来词的历史和汉语外来词的构词方式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并从汉语对外来词的处理方法上分析了汉民族化心理的封闭性、包容性和适应性等特点,指出了外来词对汉语和汉化发展的影响,对汉语外来词的研究还需深入进行下去,这不仅对规范汉语词汇而且对研究汉民族化心理的特点都有益处。  相似文献   

4.
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地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中。今天,我们分析这种语言,无论是在语音、文字上,还是在词汇、语法上,无不充满着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5.
从汉语汉字看汉民族的贵和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汉语的语音,修辞,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构形理念等诸多方面,分析了汉字,汉语具有的均衡对称,和谐的特征。从这一特征折射汉民族追求和谐,以和为贵的深层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6.
“汉英夹杂”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英夹杂”这种语言现象的大量出现 ,客观上是由于不同民族的频繁接触和文化交流为之提供了必要的语言环境 ,更重要的原因却是 ,汉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在新时期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有所改变 ,趋新求异和洋化的心态得以释放所至。但是 ,汉民族传统中根深蒂固的“用夏变夷”的文化心理对其强大的规约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网络语言所折射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现象,说明了网络语言是一种多元文化接触、交流、融合的社会文化产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和大众的社会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汉语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语篇中句子表达的顺序,探讨了支配汉语语序的深层文化动因,即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由已知到未知,参照点先于目标的思维特点以及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9.
委婉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形式可以是词语、短语、一句话或一段话。英语委婉语的使用与美化、避讳、避俗求雅和欺骗遮掩等心理有密切关系,研究英语委婉语产生的原因及所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有助于准确理解西方语言,加深东西方文化沟通。  相似文献   

10.
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着一种语言的方方面面。汉民族文化影响着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诸要素,汉民族文化成就了汉语完整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11.
外来词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产物。一种语言对外来成分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该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纵观历史,在汉语动态词汇库的进化中,母语同化外来语、意译排挤音译是主流;但在不少情况下,外语词异化了母语词,音译词淘汰了意译词,也是屡见不鲜的。前者反映出汉民族恪守传统的保守性和汉语强大的传统惯性,后者则映射出面对发展汉文化的宽容博大与汉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2.
陈宏 《文教资料》2009,(32):32-33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外来词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汉语外来词已深入到各行各业.有一些词甚至已经完全融入到汉语体系中,看不出“外来”的痕迹。外来词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其蕴涵着的社会文化心理意义也已经成为语言现象中引人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就汉语外采词的应用及其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心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镜象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可以窥见到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和传统审美心理;而词汇是与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的语言系统,是民族文化,经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所以,透过词义、词义的演变、词语的运用,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变化。“东”,甲骨、金石文字中,其字形都象两端扎起来的口袋。高鸿线《字例》日:“按东,近人徐中玉、丁山均以为橐之初文是也。埠仓有底回囊,无底日橐。字原象两端无底,以绳束之之形。后世借为东西之东,久借不归,乃另造橐字。”“西”,《说文解字》曰:“鸟在巢上…  相似文献   

14.
贾玉平撰文《龙图腾与汉民族的心理期望》认为,龙图腾和龙文化的产生既是物质生产的需要,也是心灵的需要。汉民族的心理需要决定了龙的功能和外表,反过来龙的形成过程,又是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的心理体现。龙是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的重要心理符号,折射着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第一,龙图腾反映了汉民族对神秘自然的敬畏龙图腾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时期,也就是神物崇拜普遍产生的新石器时代前期。  相似文献   

15.
王凤姿 《考试周刊》2011,(25):28-28
本文从汉字的角度,对汉字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汉字的创造及其构形特点,反映出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字的规范和制约作用;汉民族思维方式、认知模式特点及汉字的大一统文化功能,折射出汉字对汉文化心理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乃慧 《函授教育》2003,7(4):108-109
本文通过对汉民族民俗现象中色彩运用的特征进行列举与分析,追溯色彩作为一种文化,其演变的过程,及丰富的功能,从而进一步剖析有关汉民族文化心理的部分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地名属于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专有名词,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的认识成果,积淀了人类的心理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地名亦如此,它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及信仰。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切,其作用和影响是相互的、辨证的。一方面,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文化反过来也影响语言。作为日本文化载体的日语语言同样反映日本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副词“ちよつと”的词义和典型用例的分析,意在揭示“ちよつと”背后隐藏的日本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9.
繁华的大都市,各种“吧”名充斥着大街小巷,令人目不暇接,让人耳目一新。当人们荡漾于现代文明都市之时,也不得不惊诧于语言在商业炒作中的魅力。网吧、茶吧、话吧、剪吧、书吧等“吧”族早已深人民心,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一日在汉口武胜路大街,笔者见到一店名——洗个脸剪个头吧,倍觉这个“吧”名与上所举稍有不同。本文就从这个“吧”字谈起吧。  相似文献   

20.
本从语言与化的关系角度入手,列举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钱”代语,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反映出语言与社会化心理的内在联系,着重介绍了“重义轻利”价值观影响下的“钱”代语,反映传统委婉,含蓄等心理特征的“钱”代语,以及在特殊行业,场使用的“钱”代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