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黄海鹰 《物理教师》2002,23(11):4-35
题目:一焦距为f的凸透镜,主轴和水平的x轴重合,x轴上有一光点位于透镜的左侧,光点到透镜的距离大于f而小于2f。若将此透镜沿x轴向右平移2f距离,则在此过程中,光点经透镜所成的像点将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透镜成像公式与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图像关系,推导出像距、物距、放大率之间的变化关系,并依此对凸透镜成像问题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趁势进行合理判断。  相似文献   

4.
凸透镜成像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光学部分重要内容之一,物体经同一个凸透镜成像,在物距大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像距大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像到物体间的距离的大小将怎样变化,笔进行了如下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题型:已知物距u和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求解凸透镜的焦距f。  相似文献   

6.
本刊2002年第11期刊登的文章《由一道光学高考题解答引起的思考》,对一个凸透镜成像时物像之间距离随物距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得出了正确结论。这里,再介绍一种证明该结论的简单、易于学生接受的方法,供参考。 题目(1996年全国高考第7题):一焦距为f的凸透镜,主轴和水平的x轴重合,轴上有一光点位于透镜的左侧,光点到透镜的距离大于f而小于2f。若将此透镜沿x轴向右平移2f距离,则在此过程中,光点经透镜所成的像点将  相似文献   

7.
高中物理试验课本(修订本)中有这样一道几何光题,原题如下: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36厘米时,光屏上所成的像的高度为10厘米,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4厘米时时,光屏上像的高度为20厘米,这个凸透镜的焦距是多大?  相似文献   

8.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归纳了物距μ对应的像距v及凸透镜焦距f间的关系.需要注意,当物体(经凸透镜)成虚像时,除表现有像与物是在透镜的同侧,还由图1知道,虚像到透镜的距离大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高考考试大纲中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光路可逆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当高,不能直接用反射定律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来解决问题,又没有什么公式可用来计算,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己主动地确定要调用哪些知识,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特别是这种途径要求学生能把有关的知识如光路可逆,像的一些基本性质等联系起来,多路思维,此路不通还有别路,具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现以—光学作图题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10.
20 0 2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第 19题 :为了观察门外的情况 ,有人在门上开一个小圆孔 ,将一块圆柱形玻璃嵌入其中。圆柱体轴线与门面垂直 ,从圆柱底面中心看出去 ,可以看到门外入射光线与轴线间的最大夹角称做视场角。已知该玻璃的折射率为n ,圆柱长为L ,底面半径为r,则视场角是A .arcsin nLr2 +L2  B .arcsin nrr2 +L2C .arcsin rnr2 +L2  D .arcsin Lnr2 +L2解 根据题意画出光路图。视场角为i,由光的折射定律有 :sini =nsinγ=n·rr2 +L2∴i =arcsin nrr2 +L2 。…  相似文献   

11.
陈利民 《物理教师》2003,24(1):47-47
高二物理有一个光学实验———“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对这个实验学生们很感兴趣 ,实验所需仪器是光具座和一盒附件 .按照课本提供的方法 ,学生们很快就把实验做完了 ,有的人便开始嘻戏 .其实我们可以利用剩余的时间设计一些趣味实验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实验内容 ,还充分利用了现有仪器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平时的练习题 ,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探究性的问题 :(1 )蜡烛成像在光屏上后 ,把透镜的一部分遮住 ,光屏上的像怎样变化 ?(仍有完整的像 ,只是变暗 )(2 )把蜡烛上下左右移动 (物距不变 ) ,观察实像移动的方向及速度 .(3)用光…  相似文献   

12.
13.
2004年第2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题试卷第6题涉及有关单球面折射成像问题。笔者参加了这次预赛试题的评卷工作,发现很多学生对该题没有解答,有的同学只是乱画了一些光路图,没有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本文就从不同的角度谈谈该题的一些解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7小题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郭金胜 《物理教师》2002,23(8):51-51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用试题进行教学反馈 ,这些试题的来源除了课本、参考书以外 ,还有一部分需要教师自编 .要编出一道好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不但要有好的立意、较强的考查能力 ,还要注意语言的严密性 ,尽量避免产生歧义 ,不能单从命题者理解的角度去理解、分析问题 ,要创设一个大多数人能理解的环境或模型 ,使命题者与做题者的理解有机统一 ,这样的题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题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我们常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失误 ,尤其容易受自己惯有的思路的影响 ,使文字叙述中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造成解题者解题的困难 .2 0 0 1…  相似文献   

16.
17.
张和生 《物理教师》2000,21(4):38-38
本刊1998年第7—8期第34页有这样一道高一力学试题:一水平的传送带以速率v1= 2 m/s匀速运行,传送带把A处的工件运送到B处,A、B相距l=10 m,从A处把工件轻轻地放到传送带上,经过时间 t=6s能传送到B处.如果提高传送带的运行速率,工件能较快地从A处传送到B处,要让工件用最短时间从A传到B处,则传送带的运行速率至少应多大? 分析:当工件从A处放到传送带上时,它相对水平地面是静止的,而传送带是以相对水平地面运动着,它俩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由2m/s×6s=12m>l=10 m可知,不存在…  相似文献   

18.
陈凭心 《物理教师》2002,23(9):53-53,56
20 0 2年全国高考“理综”卷第 3 0题 :有 3根长度皆为l=1 .0 0m的不可伸长的绝缘轻线 ,其中两根的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O点 ,另一端分别拴有质量皆为m =1 .0 0× 1 0 - 2 kg的带电小球A和B ,它们的电量分别为 -q和 +q ,q =1 .0 0× 1 0 - 7C .A、B之间用第三根线连接起来 .空间中存在大小为E=1 .0 0× 1 0 6 N/C的匀强电场 ,场强方向沿水平向右 ,平衡时A、B球的位置如图 1所示 .现将O、B之间的线烧断 ,由于有空气阻力 ,A、B球最后会达到新的平衡位置 .求最后两球的机械能与电势能的总和与烧断前相比改变了多少 .(不…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全国高考试题理科Ⅰ第11题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