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小时候是一个聪明而调皮的学生。有一次,学生们趁老师外出钓鱼,偷偷跑到学校后面的一个寺庙里,偷吃老和尚种的桃子。和尚为此事找到老师告状,并请追查。老师非常生气,表示一定要狠狠地教训这些学生。于是拿着戒尺,板着面孔,来到教室,对学  相似文献   

2.
一天,一位家长很好奇地问我:“老师,我孩子昨天回家可兴奋了,说他得了一块什么‘免罚金牌’,还说是老师奖的。我再问,他却神秘兮兮地不肯说。我想问问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孩子那么看重。我可从没见过他那么开心。”  相似文献   

3.
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班级管理中学生的违纪是班主任经常遇到且非常头疼的问题。如何科学地处理学生的违纪问题,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值得每一位班主任认真地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4.
巧对     
清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时,一日,走到一个村庄,遇上一个庄户人家正在张灯结彩办喜事,顿生嬉戏之念。于是掏出一文钱,写了半副对联,让一随从到这家去送礼。联曰: 一文银钱送礼,嫌少莫收,收者爱财。 随从出来后,片刻工夫,从门里出来一个十来岁  相似文献   

5.
班级管理中学生违纪是班主任经常遇到且非常头疼的问题。寻求班级管理的良策,如何科学地处理学生的违纪问题,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值得每一位班主任认真地研究和关注。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学生:有某种违纪行为经  相似文献   

6.
谌涛 《教书育人》2007,(8):52-52
班级管理中学生违纪是班主任经常遇到且非常头疼的问题。寻求班级管理的良策,如何科学地处理学生的违纪问题,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值得每一位班主任认真地研究和关注。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学生:有某种违纪行为经过多次反复的批评教育,始终不能奏效。如果再对他们采取进一步严格的措施容易使他们对班主任产生抵触情绪,极易导致“顶牛”现象的出现,使师生关系恶化。在实践中对于此类学生,我采用“免罚交易制”,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名人巧对     
葛恩巧对朱元璋 一个冬天,正下着雪,朱元璋外出,路遇葛恩,相互倾谈之后,一见如故。朱元璋想与他结为知己,但不知他肚里有没有墨水,于是口出一联,请葛恩应对,其联曰:“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葛恩略加思索便对出下联:“国难民悉,王不出头谁是主。”朱元璋听了大喜,便相邀共谋大事。  相似文献   

8.
巧对挑食     
你的孩子挑食吗?你是否在为孩子挑食而苦恼呢?宝宝这也不吃、那也不吃,真是让人心焦!一顿饭下来,吃饭的是意兴阑珊,喂饭的是精疲力尽。可是换个角度想想,对于只对少数食物比较挑剔的孩子,有些食物是不是可以不必勉强孩子吃下去呢?妈妈们的担心,会不会太过了呢?  相似文献   

9.
书生巧对     
传说,清朝学子王尔烈进京赶考,遇见一个在路边休息的老樵夫。这个老樵夫看见王尔烈一身书生打扮,便上前问道:“相公是不是赴京赶考?我有句话请教。”  相似文献   

10.
巧对说谎     
我班的大强和小强是孪生兄弟,他们俩共骑一辆摩托车上学。他们家离学校不远,才四个站的路程。可是却经常迟到。迟到的原因,他们有时说是保姆没有按时叫醒,有时说是前晚未买好早餐,有时又说是路上塞车。  相似文献   

11.
赶考巧对     
传说,宋代王安石赴京赶考,住在舅舅家里。有一天,在街上看见一家门楼上挂着一只走马灯,上面写着一个上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由脱口而出:"好对,好对。"马员外是这家门楼的主人,他的一个管  相似文献   

12.
巧对妙用     
戏对识才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才思雄卓,性诙谐, 甚爱才,传说他在江西作提学副使时,发现有个读书人与他同名同姓,在唱片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一联你来对。"于是随口念道:  相似文献   

13.
巧对下联     
古时候,某地有一个寺院,名叫十佛寺,里面住着一位爱做对子的老和尚。有一年,恰逢朝廷大考,许多赴京赶考的书生前来寺院借宿,老和尚一时诗兴大发,想出一幅对联考考他们的学识,便以十佛寺为题,写了一幅上联:“万瓦千砖百匠建成十佛寺”,贴在寺院的寺壁上,看谁能对出下联。考生看了以后,冥思苦想,没有一个能对上的。  相似文献   

14.
<正>完形填空题以其内容广泛和知识、能力有机结合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它也是各类英语测试和竞赛中的重点题。且多数同学认为完形填空题是较难的题型之一。说它难,一是它所测试的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单词、语法、句式、习惯用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都可通过此题进行测试;二是它可以把知识和能力紧密结合,而且是以测试能力为主,基础知识为辅。通过完形填空,可测试出学生综合运用基础语法、词汇、句式、习惯用法等阅读理解能力,及分析、判断、推理  相似文献   

15.
名人巧对     
<正>(一)乾隆年间江南科考,因应试的举子都是当地名士,一连换了几个主考官,都被举子一个个顶了回来。乾隆又命王尔烈到江南主考。举子们听说主考官是个北方人,都想奚落他,居然在王尔烈的馆驿门旁贴出一个上联:"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尔烈看了这盛气凌人的话语,又好笑又好气,于是提笔写了下联:"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塞北"在这里代指北方;圣人指孔子,他  相似文献   

16.
父子巧对     
陈洽,字叔远,江苏武进人,是明朝名士。他自幼聪慧好学,善于吟诗作对。据说他8岁时,有一次跟父亲到江边游玩,但见江面上有两只船同时开发,一只摇橹,一只扬帆。走了一会儿,扬帆的船便超过摇橹的船。父亲见状,吟出一联:  相似文献   

17.
巧答妙对     
明代洪武年间,有个叫陈君佐的御医,屡逢危险,都因其幽默诙谐而逃脱。有一次,朱元璋赐陈以醋。陈饮后,朱问:"此酒如何?"陈答道:"折腹。"朱元璋笑了。因为此话一语双关,一方面"折腹"是说醋酸,肚子受不了,另一方面又谐"折福"之  相似文献   

18.
妙联巧对     
高考巧答对联一九三一年,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是当时高校招生考试出题官之一,负责国文卷。这一年,他在国文考卷上加了这么一道对联试题,上联只有三个字‘孙行者。’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独自抚养他,非常不易.因为家境贫穷,母亲没有钱供他上学,便亲自教他识字.母亲还在院子里铺上一层沙子,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写画画,教欧阳修写字. 除了教欧阳修识字、写字,母亲还教他诵读古代文人的优秀著作,让他学习写诗.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欧阳修慢慢地长大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了,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还将借来的书抄写下来.欧阳修的记忆力很好,往往书还未抄完,他就能背诵所有的文章了.  相似文献   

20.
清朝顺治年间进土张玉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他在朝执政二十年,被誉为太平宰相。据传,他幼年聪明过人:书中精义,一点即通;吟诗作对,出口成章。教书的先生和当地义士都很惊讶,称之为神童。张玉书是丹徒人。一年,其姑父家办喜事。其父带他一起去作客。姑父是官宦之家,门槛高。张玉书人小个矮,跨越困难。姑父见状,笑道:神童足短;张玉书翻过门槛,朗声道:姑父门高。姑父及众宾客闻听大笑。晚宴之后,众宾客都在花园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