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   总被引:77,自引:1,他引:77  
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它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 (非农化 ) ,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 (城市化 ) ,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 ,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 (市民化 )。农民市民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一样 ,将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城乡一体化是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城乡完全融合,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笔者认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和非同质性,并从理论上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实现的路径:促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实现城市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化、推进城乡边缘区郊区化、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笔者还指出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城市化是我国扩大内需的“火车头”,是协调工农和城乡关系的“融合剂”.而农民市民化作为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相协调的重要机制,不仅体现在居住环境、职业身份的转变上,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属性的转变与社会意义的重构.德州两区同建的有益实践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就地市民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素质偏低现象已成为制约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新市民"的受教育水平、从业技能,使其更好的融入城市,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本质变化,是当前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问题。实现"新市民"市民化的途径与手段很多,但教育是既稳妥又长久的方式,能让"新市民"自愿、主动、顺利地实现市民化。本文基于城市化进程的目标,着重分析了"新市民"教育的内涵、目标、功能、模式以及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市民化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紧迫性.农民市民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祁林德 《天中学刊》2012,27(3):63-66
城乡一体化并不仅仅是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其实质是城乡之间的融合与共生。城乡之间诸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和保证。城乡差别是城乡融合与共生的基础条件。城乡一体化既是现阶段构筑城乡新格局的重要目的,又是未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7.
“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再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民到市民是长期以来许多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然而在当代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郊区农民的市民化却逐渐成为一种"问题化"了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郊区农民市民化的过程是一种完全被制度化安排的"被市民化"的过程,这种被市民化的结果既会给新市民群体带来许多困境,也很容易引发新的城乡冲突与潜在社会危机。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农民被市民化"过程中的新型中国城乡关系及其问题进行反思,并寻求相关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8.
城乡一体化是现阶段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均质,其基本含义是通过体制一体化,城镇城市化,产业结构一体化,农业企业化和农民市民化,把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充分发挥城乡与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使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的交流和组合。  相似文献   

9.
城乡统筹下农村空间整合研究——以南京市郊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统筹下的乡村发展与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任务,农村空间整合是我国当前及未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南京,强中心、弱边缘的地域空间特征非常明显,郊县城镇体系不完整,村镇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针对城乡空间特征和郊县村镇建设现状,南京市郊县农村空间整合应采取的主要策略:一是以“三城九镇”为重点,规划建设农村城市化三级平台——农村城市化策略;二是以村镇布点规划为抓手,重构农村生产与生活空间——农村空间整理策略;三是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发展策略。城乡统筹发展是农村空间整合的基本立足点和目标,建设农村城市化的核心载体是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前提和基础,整理与重构农村空间则是我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城市化和农村空间重构的主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农民市民化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然而,进城农民市民化在中国却仍是一个障碍重重的缓慢进程。本文从流动与市民化、社会保障权与内在市民化、政府责任与社会保障权利获得三个逻辑点出发,分析了农民市民化的路径,并提出,以社会保障权利为核心的社会权利的公平获得是内在市民化的本质和关键,也是市民化最核心的命题。基于对武汉市进城农民的典型调查,通过Logistic回归和交互分析,本文对影响社会保障权利诉求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责任与制度变革的视角,提出了改进进城农民社会保障权利获得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农民市民化的动因及其支持系统——以上海市郊区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民市民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无论是主动市民化还是被动市民化,城市郊区的农民市民化一般都是在城市土地扩张和城市建设重心外移的背景下,借助于工业化、非农化和城市化的强力推动而进行的.如果我们把农民市民化过程看作一个有机系统的话,它实际上同时存在着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的社会支持结构.可以说,农民市民化是在城乡比较差异和相关政策的社会与制度背景下,依赖于农民自身的人力资本,通过一系列连续的社会网络的综合运作而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与国际上许多国家不同,我国城镇化一般要经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把农民转化为农民工;第二个过程是把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只有相继完成这两个过程,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才称得上真正实现。我国城镇化的主要困难,不在于把农民转化为农民工,而是在于把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农民工指的是农民的身份没有改变,而又进城打工的工人。农民工是城乡差别在城市的缩影,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产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消亡之日.就是农民工终结之时。要把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取决于改革的力度,又取决于发展的程度,而且,改革力度又不能超越发展程度。可见我国城镇化道路之漫长,任务之艰辛。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筹的关键是重构农民群体的社会身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群体的社会身份已经步入一个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在城乡经济统筹政策背景下,农民群体社会身份重构的基本路径有四:政策性禁锢的解除;社会分类标准体系的更新;政治话语权的获取;农村经济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解决新世纪“三农”问题的根本策略和途径。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中,产生了“失地农民”问题。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一项意义重大、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5.
农村传统的社会保障措施严重地阻碍了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改革以土地为保障的农村社保措施,将农村人口纳入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促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三农”问题的根治.  相似文献   

16.
发展县域经济,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从城乡空间、城乡经济和城乡社会角度出发,运用多指标评价法构建咸阳市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均方差分析法相结合对于各基础指标赋权,由此对咸阳11县(市)2011年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咸阳所辖各县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比较高,但是在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城镇化水平较低,就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均衡等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目的是让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以农村和农民为主要变革的领域与主体,在解放农村生产力、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中寻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8.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实现经济协调与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长株潭“3+5”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缓慢,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制约着经济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亟待突破。通过构建一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比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城市群的城乡发展融合度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其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特征及空间格局,找出区域发展症结,并探讨了推动该区域城乡融合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农民市民化”的问题往往被视为“城市化”问题的一部分。如果取另一种视角,以城市社会学为基本范式,从探讨“农民”与“市民”的属性差异、市民化所涉及的人们生活意识和生活式样的变化等问题入手,来解释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实质所在,或许能使我们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达到更深切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