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的“记”是一种固定的文体,“记”中所写的内容,要求应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实事。因此,一见到以“记”名篇的文章,人们总认为文中所记必有其人其事,并进而去考证、调查。对本篇所写的武陵桃花源,唐代舒元舆在《桃花画记》中说:“桃花源,即武陵之源,分灵洞...  相似文献   

2.
“桃花原”与“桃花源” “桃花原”与“桃花源”,虽仅一字之差,意思却截然不同。“原”者,“原野”也,指“开满桃花的原野”;“源者”,“水源”也,指“绝境”位于“桃花林”水源之处。文中的“桃花林”与“桃花源’”有一个明显的分割处,便是有一个数十步长的,“初极狭,才通人”的山谷。简言之,“桃花林(原)”尚是“世间之物”,而“桃花源”才是“世外之境”。所以渔人发现“桃花林(原)”,并不等于发现“桃花源”。只有在原文第2没穿越山谷之后,才算真正发现了“世外桃源”。当然,因为“桃花林”临近“桃花源”,也属…  相似文献   

3.
九龙洞得名的多种说法,足见九龙洞洞名文化之多彩。九龙洞是桃源铜仁的一处重要景观,集山、水、林、洞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于一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武陵主峰梵净山下的辰沅之源头。锦江铜仁,是桃花源中的城市。宋代命名的湖南桃源县,是人们寻找桃花源八百年而不得的一个精神寄托,是寻找桃花源的出发点而非终点。今日之铜仁,不再是“缘溪行”方可进入之地。她有了铁路、公路、飞机,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桃源春色     
学过《桃花源记》 ,对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十分神往。只是桃源在世外 ,人间何处寻 ?没想到 ,名叫“桃花源”的地方竟有好几个。在桃花盛开的时节 ,我们赶到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这里虽是烟雨迷蒙 ,仍然游人如织。红树青山 ,斜阳古道 ;桃花流水 ,福地洞天。品味着园门上的一幅对联走进园中 ,一片桃树林灼灼其华 ,让人眼睛发亮。一树树盛开的桃花 ,有的粉红 ,有的雪白 ,争奇斗艳。蒙蒙烟雨中 ,桃花显得格外妖艳。特别引人注目的是 ,有几株桃树上盛开着红、白两种桃花。当年陶渊明恐怕也没有这样的眼福吧。“山鸟似犹啼往事 ;桃花依旧笑春风。…  相似文献   

5.
一、妙在“忘”。文中捕鱼的武陵人,是在“忘路之远近”之时,意外地发现了桃花林,进而发现桃花源的。“忘路之远近”就是“忘记了他走了多远”,不知道他走在什么地方。这一笔很妙,把武陵人发现桃花源的地点设置在一个非常妥贴的环境里。一个“忘”字,既为故事的开端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同时又巧妙地回避了从尘世到这个空想社会的牵强过渡,使后文中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和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美丽景色都合理地融化在一个“忘”字中。  相似文献   

6.
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后,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金钱的诱惑下,渔人忘记了当初智者告诉他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训诫,竟把线索卖给了出价最高的电视台,做一次导游,再去一次桃花源。  相似文献   

7.
人教社编的《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上说,这首词写的是春天.我以为这首词写的是秋天。“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当然是只有春季开了。既有桃花,似乎就可以断定是春天了.但这“桃花”是否就一定是“花”?会不会是河川潭泉的名字?事实上,西塞山附近就有不少地方以“桃花”为名的:有叫“桃花墩”的,有“桃源乡”,有“桃花坞”等。再则,张志和遭贬后,厌恶官场,才归隐山林当了和尚,这和陶渊明的归隐何其相似。陶潜梦寐的“桃花源”,不会不使他渴求。同时,也只有在象“桃花源”这样的环境中垂钓,才会那样的超然、安闲、适意,“斜风细雨不须归”。即使西塞山前没有“桃花川”,那末在陶潜的笔下会写出“桃花源”,在张志和笔下就不会写出“桃花川”?况且,鳜鱼在春季产卵,加上食料不足,正是最瘦的时候。而且,在鱼产卵期间,一般人是不捕鱼的,何况遁迹佛门以善为本的张志和?  相似文献   

8.
《山中问答》又作《山中答俗人》,是李白隐居安陆(今湖北安陆县)时所作。诗这样写道: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诗中“余”是诗人自指; “(?)然”为远去貌;“碧山”即白兆山,一名碧山,在今湖北省  相似文献   

9.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闪耀着大同理想的光辉“。落英缤纷”的河岸“,良田美池桑竹”的丰饶“,怡然自乐”的人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逍遥,经过后世文人的诠释与补充“,桃花源”早已成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桃源”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栖泊地、一个自在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文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难解情结。“桃花源“”桃源“”桃源客“”武陵源”等亦成为千古诗人吟唱不绝的经典意象。李白“有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杜甫“有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北征》),戴叔伦有“为问桃源客,何人见乱世”(《送吉中孚校书归楚洲旧山》),张旭“有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之问,秦观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踏莎行》)的感喟。南宋末年诗人谢枋得写道“: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庆全庵桃花》),明王洪有“弱水与桃源,有路从教去”《(卜算子》),清谭嗣同“有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崆峒》)等诗句。词牌名亦有《桃源忆故人》《醉桃源》等,足见中国文人桃源情结的难以消解。瓦西里...  相似文献   

10.
玲珑山拾趣     
青州览胜,在西南群山。驼岭千寻,云门拱壁。但论山势的峻美,当推“玲珑奇秀”。玲珑山峻峰锐起,耸拔空兀,实为一方之冠。《齐乘》中赞玲珑山“四面陡绝,唯一径可登”,的确不为过之。她傲然挺立于青州西南,不象驼山那样雍容,亦无云门山的妩媚。但她高、挺、直,有一种挺拔向上的脱俗之美。假日里,我们踏上了桃花掩映的山路。微风拂过,撒落一身花瓣,披英而行,真象武陵人在寻找桃花源呢!走出桃林,“玲珑奇秀”四个大字迎面而来。我正琢磨“奇秀”时,突兀的石壁上,又闪现出“掩映天趣,顾盼得神”八个大字。结构宽博,似欲破壁…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渔歌子》中的。桃花流水(?)鱼肥”一句,近时有人把“流水”释为“汛中之水”。把“桃花流水”解释成“桃花水或桃花汛”了。张志和《渔歌子》是近时论者所谓的江南鱼米之乡的“春汛图”,还是诗人隐居之乡的风景画,对“桃花流水”的解释,就成了正确评价诗篇美学价值的一个关键问题。对此,有必要提出异议,并试加解释。  相似文献   

12.
正当我写下这个题目,不禁想起2013年春天里的一件事:我和小女去公园玩,她看到落到地上的桃花瓣满心欢喜,便弯腰小心翼翼地拾起,并将它们一一放到流水中,看着随风渐漂渐远的花瓣,她喃喃自语:"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在一旁的我见此情形,甚喜。小女如此深情专注、诗意盎然,这让我不由地想起我们将自己的名字嵌入诗歌,一问一答饶有情趣地背诵李白的《山中问答》的一幕——"我:问余(荻)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荻: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后记     
为写《桃花源后记》,便去南山拜访陶渊明先生。先生正在东篱下采菊。我询问桃花源的消息,先生答:"我亦不知矣,乃听渔人道得。"问渔人住何所,先生曰:"武陵也。"至武陵,见渔人。渔人乐:"前几日曾去,出时处处志之,你若去,随我便是!"便撑船载我同往。逢桃花林,夹岸百余步。寻向所志,至溪水之源。得一山,山有黑漆大门,上有铜环,门上一匾,上书"桃花源"三个金字。渔人甚异之:"前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     
桃花源不止湘西一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只是一篇寓言,怎么可能实有其地呢?并非确指,多方附会也就不足怪。我行其野,抬眼望,遇有桃花源,总想去转转。南边的武夷山、北边的泰山,都有名为桃花源的景观,同湖南的那一处相较,差能得其仿佛。泰山的桃花源,在山之北。《史记·货殖列传》:“故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如果划界,这片桃源美景似应归入齐太公的治下。姜子牙钓于渭水之滨、武陵渔翁缘溪欲穷桃花林,本为一境。  相似文献   

15.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千古传诵。后世点化“桃源”,入诗入词者颇多。如唐代裴迪的《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张旭的《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宋代黄庭坚词《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祭     
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后,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金钱的诱惑下。渔人把当初洞中人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嘱托抛于脑后,和太守回报,寻找无果,他还不死心,又联系到了电视台,相信这些无孔不入的记者是一定能够让桃花源再现人世的。  相似文献   

18.
“洞天”是一个道教术语,最早见于初唐陈子昂诗句。其词义各书均注为“洞中别有天地”。其结构类型,一些专家认为是名+名的偏正式,但笔者认为是主谓式。该词所涉及的语法现象较为特殊。 词的谓语语素,是从原短语中名词宾语升格变性而来。“洞天”由多层主谓短语节缩成词,语素与短语间的对应关系特别。“洞天”的全称是“洞中别有天地”,其“洞中”表示“什么地方”,“有”表存在,“天地”回答“什么事物”,是一个表存现,有三个层次的复杂短语,结构上主谓宾齐全。节缩为双音词时,去掉了动词谓语“有”,仅留下两个处所语素作意义支点。这样,在结构关系上,“天”就由第二层次的宾语,升格为与主语同一层次,对主语作陈述的谓语。其“洞”仍回答“什么地方”,“天”则回答“有什么”——洞中有天,从而维续了主谓结构。  相似文献   

19.
说说武陵渔人自从去了桃花源,对此念念不忘,听说夏冬旅行社有组团“桃源一日游”,就迫不及待地报了名,成了桃花源的第一批旅客。中巴一颠一颠地开到了偏僻的野外,突然眼前的路变得宽了,从四车道一下子变成了十六车道,导游小姐举着小旗对大家说:“欢迎来到桃花源!捌门现在已经进入了景区。”  相似文献   

20.
我在阅读历代诗时,发现许多诗人择花入诗,用以表达自己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情。现辑录唐代以后嵌有不同花名的诗歌各一联,给飨读者。一春花诗1.桃花唐·李白《山中问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2.杨花唐·杜甫《绝句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3.梨花唐·刘方平《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4.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