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性质是带有公权性质的私权基础上,进而对如果直接适用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一些障碍进行探讨。最后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构建,重点分析论述我国如何利用知识产权法的三种保护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合保护。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同属于人类智力创造的产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保护是有可能也是有必要的。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归属相对明确,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可以通过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正当使用,还可以对公权力进行抑制和监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我们还要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特别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确立知识产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合点,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框架下,运用具体的知识产权制度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且全面评析该保护模式的优缺点,以期完善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是文化人权原则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生态环境权的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最有效的手段是法律。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等制度,以期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于民间非物质文化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间非物质文化成果作为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理应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畴,但目前在我国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中尚缺乏对其进行保护的相关规定,使一些优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因缺乏有力的法律保护而遭到了不适当的开发,许多独有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国外等等。因此,对民间非物质文化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已是刻不容缓。本文着重对民间非物质文化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权利性质以及独创性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对民间非物质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重要的文化权利之一,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在具体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方面则更显欠缺。厘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征,阐述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分析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4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法律保护模式是实施这一手段的重要内容,对于有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和性质特征入手,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主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确立以行政法为主的公法保护模式为经线,以知识产权法为主的私法保护模式为纬线,国内法与国际法相结合的立体、互补、综合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及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品同具有无形性特征,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公共财产属性,同时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知识产权属于私权,其专有性、时间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法律属性存在冲突.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应以公法为主导,并辅之以私法保护,构建上位法与下位法密切衔接,一般法与专门法相互关联,公法与私法相互配合的系统、完善的非物质遗产保护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障碍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产权存在较大差异,但寻求知识产权的保护并非不可逾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知识产权制度有专利权保护、著作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商标权保护等模式.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极其广泛,对它的保护依赖干以整个知识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综合手段.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积淀,不仅在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意义更加重大。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国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却差强人意。文章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属性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社会现状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从而阐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结合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保护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文化是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知识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体系。尽快对张仲景文化传统知识实施有效的保护是摆在我国中医药界重要而紧迫的现实问题。要启动张仲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完善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专门法律,建立张仲景文化传统知识保护名录,明确张仲景文化传统知识产权的受益人,积极参加和制定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是文化人权原则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生态环境权的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最有成效的必然是法律手段。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等制度,以期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于茶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并且由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环境依附性等特征,决定其无法被强制性保护。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远远不能适应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为有效保护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宝库中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对现行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分析论证,选择合理的法律保护模式,完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明确严格的相关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4.
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量很丰富。本文从知识产权的视角,对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提供了知识产权屏障与支持的路径,认为应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类别的不同,结合现行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地理标志权等具体的知识产权制度全方位、立体地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行政保护为主,这一方式已不能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保护客体间的联系,应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6.
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逐步达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社会共识,而知识产权作为保护私权的重要制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保护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建立民族的"文化基因图谱",辅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决策。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存在着技术风险、人文风险和财务风险。上马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必须坚持以保护原生态为目的,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进行周密准备,加强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并建立合理的信息采集标准和体系。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标性特征,传承人是这一特性的物质载体,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核心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有关代表性传承人的法律规定,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式步入依法保护阶段。然而对传承人的法律保护应是全面、系统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传承人的法律认定、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关系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人,更大程度地发挥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方面, 欧美国家有着成熟的经验. 比如政府准确地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价值; 重视对涉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规法律的完善; 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与相应的开发市场的工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从学术方面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相关的工作, 重视对民众的教育宣传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 在法律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 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 也有效地规范了企业、 单位以及个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活动. 文章通过梳理和研究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 试图获得有益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法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已出台的地方立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辨识,立法中也未有相应的设计。因而,需要明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的亟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的在制定相应法律规范的立法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