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新闻事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更加剧了竞争。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多出精品、快出人才”成为各家媒体的最高诉求。不少新闻单位把“多出精品”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然而。何谓新闻精品?目前已出版的几本新闻学辞典中,都找不到答案。笔者参考目前报刊上已发表的关于新闻精品的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2.
刘保全 《当代传播》2007,(3):99-102
经济新闻是以报道人类社会最新经济活动和最新自然经济现象为内容的新闻.它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其题材、范围与生产力、生产关系有关,它同政治、军事、文教、体育、社会、法律等方面的新闻,构成新闻的总体.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新闻事业是常干常新的事业,总有着广阔的驰骋空间的事业,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报道手法,不断写作有新意的优秀作品。”这段精辟的论述,对于新闻写作出精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同志在《新闻要抓新和实》一文中说:“新闻要指导实际工作。但是,实际工作是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不能老是报道那些人们早已知道的老情况、老问题,总是说千篇一律的老话。我们要随着实际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7,(4):22-24,26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同质化、表象化、浅层化的情况比较严重。新闻表象化、浅层化可以通过采写深度报道、巧妙运用背景材料等手段来加以解决。而同质化,实践证明可以通过选取新闻角度来加以克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  相似文献   

5.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6,(12):34-37
刹长风,兴短文,历来就是端正新闻文风的需要。众所用知,毛泽东同志的新闻作品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早在1942年,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曾批评那些空洞无物的长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做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60多年过去了,就新闻报道而言,那些”懒婆娘的裹脚”仍然经常可见,远没有完全被“扔到垃圾桶里去。”  相似文献   

6.
科技新闻除事实本身以外,还必须有科学性,千万不要想当然,为了使报道能吸引人就随意加点什么东西进去,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相似文献   

7.
刘保全 《今传媒》2006,(10X):38-40
刹长风,写短文,历来就是端正新闻文风的需要。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曾批评那些空洞无物的长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做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60多年过去了,就新闻报道而言,那些“懒婆娘的裹脚布”仍然经常可见,远没有完全被“扔到垃圾桶里去”。读者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篇幅冗长的会议消息,那些头版转二版、二版转三版的领导人的长篇讲话,那些大话、空话、套话连篇的所谓新闻言论和理论文章,那些整版的“纪实新闻”、“社会透视”、“大特写”、“大扫描”和连篇累牍充满水分的所谓“深度报道”等等,不是还接二连三地在报纸刊物的版面上频频露脸吗?  相似文献   

8.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同质化,表象化、浅层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同质化,实践证明可以通过选取新闻角度来加以克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角度选得好,可以以一当七角度雷同,就会浪费题材,影响传播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刘保全 《新闻界》2000,(2):9-11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 :“新闻事业是常干常新的事业 ,是有着广阔的驰骋空间的事业 ,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 ,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报道手法 ,不断写作有新意的优秀作品。”这段精辟的论述 ,对于新闻写作出精品 ,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常言道 :“鱼吃跳 ,猪吃叫” ;“宁吃鲜桃一口 ,不吃烂杏一筐”。新闻本姓新 ,求新是新闻写作的规律决定的 ,求新是新闻的主要特征和写作新闻的第一要求 ,是新闻生命力所在 ,也是时代的需要和受众的呼唤。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同志在《新闻要抓新和实》一文中说 :…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九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尝试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推动、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刘保全 《今传媒》2005,(12X):26-27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战线上发生的新事件、新情况、新进展、新理论、新纪录、新成果等,通过一篇篇科技新闻迅速、及时地传播到广大受众之中,并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的政治、精神、物质文明建设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功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9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推动、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成就报道、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报道、农牧业生产的“四季歌”等,认真写好这些老主题,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无疑是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果将这些老主题的新闻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便会失去新鲜感,就不会受读者欢迎。那么,怎样把老主题的新闻写出与众不同的新意来,  相似文献   

14.
15.
经济新闻是以报道人类社会最新经济活动和最新自然经济现象为内容的新闻。它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经济新闻拥有广泛的受众,它是多数人关注的新闻。然而,在众多的经济新闻中,可读性强的、读者满意的经济新闻却不多。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当然,相对其他新闻.经济新闻总是先天不足——较之时政新闻缺少显著性.较之科技新闻缺少知识性.较之社会及文体新闻缺少趣味性.由此而来的还有专业性太强,难写、难懂、难记……自然,这些都是事实。但也正因为存在这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才成为必要。本文就“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的成功经验.提出经济新闻如何才能出精品的下述诸点看法.供大家深入研究作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作家孙犁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者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者眼里什么也不是,而在有的记者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者写出来的新闻是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者写出来的报道却是一篇精彩的好稿.差别就在于有无创新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成就报道、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报道、农牧业生产的“四季歌”,关于老典型的报道,以及大量涉及民生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报道。认真写好这些报道,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无疑是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果将这些老主题的新闻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便会失去新鲜感,就不会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8.
19.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8,(11):49-51
时下,“脚板底下出新闻”,“脚板底下出精品”这样一句被新闻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一个朴实无华的道理,却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冷遇。这些人认为,在网络、通讯设备高度发达的时代,再提“脚板底下出新闻”已经不合时宜了。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一些记者靠从网上扒新闻,从别家报纸上摘新闻,从通讯员的来稿上窃新闻,从新闻发布会上“剪”新闻。  相似文献   

20.
张卫 《河北广播》2005,(5):74-75
广播作品创优,是每个广播新闻工作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如何创优呢?近年来,笔仔细阅读了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广播精品,颇有收获,那就是广播作品创优必须在“特”、“活”、“深”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