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柯成韵 《中国广播》2006,(12):42-43
2006年8月~10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推出了十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特别直播节目《万里长歌》。每期节目直播时长两小时,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本文就《万里长歌》所体现出来的直播节目的“广播化”思维做一个浅显的解析。一、直播的新闻性和现场性在传播的大众化时代,新闻的“新”与不“新”已经很难有确切的判断。在同一时期,全国所有重要媒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媒体)都在对“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进行大规模的报道。这实际上构成了竞争。如何做出广播的特色?直播前期,报道组通过多种渠道搜寻资料,挖掘  相似文献   

2.
蔡万麟 《中国广播》2006,(12):29-31
十集系列直播《万里长歌》也像是一次电波里的“长征”。就广播而言,对一个主旋律主题做异地的、接续性的、累计近20个小时的直播,似乎也是“前所未闻的”事。报道组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有亮点、有突破、有美誉,应当说在情理之中。当然,努力也要有方向,路线错误不能有。事实上,《万里长歌》从一开始策划就有着明确的追求。我们把近些年对于广播的感悟和心得,几乎全部倾注于《万里长歌》。因此,《万里长歌》是以往经验的结晶,也是未来发展的试验。它的成功,印证了我们对于广播理念和实践诸方面的一些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万里长歌》给  相似文献   

3.
姜保红 《中国广播》2006,(12):38-39
笔者认为,《万里长歌》的成功,是把握了两个规律,即广播规律和收听规律。两个规律的实质,就是既要符合媒体自身特点,又要考虑听众需要和感受,做到扬长避短,获取最佳的传播效果。如何把握好这两个规律,并以规律为指导,做好节目?《万里长歌》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一、着眼整体强调节奏平时做一般性的广播节目时,编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内容上。但《万里长歌》有其特殊性,一是题材本身的政治色彩比较浓厚,虽说史料丰富,不乏精彩内容,但也对节目的可听性提出了挑战。二是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高岩 《中国广播》2006,(12):40-42
一个广播节目如果没有好的节奏感,就很难有较强的可听性,自然也就不可能是一个好节目。从这个意义上说,节奏是广播节目的重要形式要素,而一个节目的风格和节奏有很大的关系。任何广播作品,包括新闻、访谈、专题、文艺……都有如何把握节奏的问题,但是对于像《万里长歌》这样每期将近两小时的大型直播节目来说,节奏的问题似乎尤为重要。这种重要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时间较长,如果缺乏节奏上的变化,就很难留住听众;二是变换节奏的手段要讲究艺术。因此,从启动之初《万里长歌》的策划者们就一直把节奏放在了与  相似文献   

5.
王凯 《中国广播》2006,(12):35-37
如果说,《万里长歌》开播以来,得到了业内外好评,我认为主要是在主旋律题材广播直播节目的感觉化和故事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一、新闻直播节目的感觉化何谓新闻感觉化?它是指受众接受和感觉新闻报道刺激的能力,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这种刺激能够给受众带来愤怒、悲伤、压抑、快乐、愉悦等感觉。运用记者或新闻事件当事人、见证人的全部感官,去抓取细小的、具体的细节,给新闻报道一种生命力。可以说,能让受众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能触  相似文献   

6.
红色经典,《长征组歌》是怎么写出来?它为什么会有如此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长征组歌》是为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由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将军亲笔创作的长篇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并得到周恩来、邓小平、贺龙、聂荣臻、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历届军委、总部、北京军区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创排完成的,杨成武、杨得志、廖汉生、孙毅等老首长都曾亲临创排现场具体指导。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姜夔和他的雅乐创作思想渊源作一个简要的概述;其次,讲其雅乐创作中流露出来的"风人之旨"特色;再次,看其创作中"音制主义"的特色;最后,分析两大艺术创作特色在雅乐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方移洪 《档案时空》2016,(12):47-47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系列论述和讲话精神,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年初,常德市武陵区史志档案局抽调力显,查阅、收集,整理长征史料。于10月10日编纂出版了《长征历史知识新编读物》。该书从“数”读长征、长征大事记、中央红军长征重要节点、长征重大事件、长征重要会议、长征重要战役、长征重要人物等24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大千世界,世事纷繁,信息纷呈。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新闻媒体如何才能更好地立足、变革与发展?这是大小媒体都应当认真应对的问题。作为国家主流媒体的驻基层记者站,势单力薄,如何适应激烈的竞争,全天候保持在线状态,全方位关注驻地的新闻、信息,从而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尽可能做到时效领先,内容全面,先声夺人?一条可行的做法是走开放办站的路子,扩大外延,借势而为。  相似文献   

10.
获悉吉安电视台的电视广告片《陶母退鱼》在全省廉政公益广告创作评选中荣获特等奖。全国廉政公益广告创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笔者甚感振奋。回望与盘点吉安台的自创节目.历史题材虽占很小比例.但倾注了创作团队百分之百的热情与心血。《陶母退鱼》的获奖绝非偶然,是吉安台独辟蹊径、狠抓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陶克 《军事记者》2006,(12):4-5,18
10月23日,解放军报第12期“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特刊”如期出版。至此,从8月1日开始、刊登52个版面的长征特刊,圆满划上了句号。回顾这次长征特刊宣传,感想很多,值得思考、总结的东西也很多。从总体上看,长征特刊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在军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宣部有关部门对军报长征特刊给予肯定和赞扬;特刊的很多稿件被其他报刊和网络媒体转载,这也说明特刊得到了新闻界同行的关注和认可。长征特刊宣传所取得的成绩,是解放军报社党委高度重视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特刊启动之初,社长王梦云就多次提出,特刊一定要出新,出思想性、出知识…  相似文献   

12.
历史关照现实。通过历史参照现实社会,解读现代社会,消解现实困惑,成为历史题材纪录片带给人们的审美动因。历史题材纪录片《刺桐石刻》讲述一个普通家庭两代人的命运。笔者在文中阐述了《刺桐石刻》创作如何通过一个家庭的命运,通过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多重关系的挖掘,以审慎的态度将潜藏在历史深处的真实意义上升至理性的高度,引领观众解读历史并反观今日社会,从中获得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邓小平同志历史地位的认识和江西人民对邓小平同志的特殊情感,在邓小平同志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江西广播电影电视局与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电视台共同拍摄了《小平您好》这部六集电视文献片,以此来表达我们对一代伟人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  相似文献   

14.
谈起笔者创作社教类专题《爷爷为我写儿歌》,要追溯到2002年。这位“爷爷”叫欧澄裁,年近80岁,仙踪镇大欧村人。是含山县有名的新闻人物。他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儿歌作家,他写的儿歌很有特色,通俗易懂,乡土味很浓。每首儿歌都是一幅漂亮的画,不仅孩子喜欢,成年人也非常喜欢。50多年他笔耕不辍,发表了1000多首儿歌,一些儿歌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和幼儿园语言教材,儿歌《晒太阳》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里连续五次安排教唱。  相似文献   

15.
赵新慧 《兰台世界》2014,(2):138-139
本文首先对姜夔和他的雅乐创作思想渊源作一个简要的概述;其次,讲其雅乐创作中流露出来的“风人之旨”特色;再次,看其创作中“音制主义”的特色;最后,分析两大艺术创作特色在雅乐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正2007年是南社筹备成立100周年,也是南社灵魂人物柳亚子诞辰120周年。为此,吴江电视台准备筹拍一部历史文化片来纪念这一革命性的文学社团,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的系列片对于撰稿者来说不亚于是一次极限攀登的尝试。近年来,《大国崛起》、《复兴之路》这两部反映历史的纪录片被看作是历史片的一个标杆,这些历史片不但是对于历史的一次回顾,更多的是用一种更为理性但也更为新颖的视角带  相似文献   

17.
邓向强 《视听》2012,(7):41-42
去年4月,佛山电视台三水分台制作的《旧街纪事》系列纪录片播出后,引起观众强烈反响。纪录片《旧街纪事》一共有5集,每集10多分钟,选择了三水西南旧街现存的老人、建筑和商号为载体,用影像记录了他们对这个商埠的记忆与感受,折射小镇跌宕的历史,启迪现代人冷静思考、面对未来。西南是三水几百年来的经济文化重镇,在陆路交通不便的20世纪上半叶,作为广东与广西、云南交通的必经之地。西南镇商埠林立,十分繁荣,是广东省五大商埠之一,被誉为小广州。随着历史的变迁,曾经的车水马龙如今变得冷冷清清。但西南旧街集中承载了三水近现代历史和文化,也可说是三水人的精神家园。在制作片子当中,笔者总结了一些做法,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红歌会》是江西电视台200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策划推出的大型电视活动。该活动创意一经提出,立即获得上下首肯。“红歌”两字组合在一起的概念是全新的,但其所包含的内容又是那样熟悉和亲切:“十送红军”、“映山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伴随着“红歌”二字,每个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首首经典革命歌曲,这正是当今电视人孜孜以求的好创意:既契合大的宣传背景,又符合电视特点,最关键的是拨动人的心弦,撩起人们对青春、对理想、对逝去的光荣岁月的种种怀想。  相似文献   

19.
落木千山天远大,塞雁一声万里霜。在这深秋时节,我这个一生在笔砚中讨生活的人,因年老衰病、视力剧减,本已中绝了“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儿。孰料老友陈世基,却不远万里,寄来他即将问世的大作《征人笔踪》的书稿,要我为之作序。从青春年少到满头白发,交往50余年,推辞不得,我只好危坐窗前,逐篇阅读那数十万字的书稿,再还一次“文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