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是否可译以及怎样翻译诗歌 ,这是译界长期争论而未达共识的问题。文章坚持“诗歌是可译的”主张。在诗歌翻译中 ,我们应奉行“诗人译诗 ,以诗译诗” ;“形可变而神不可失”等原则  相似文献   

2.
诗歌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它是由诗歌意象组构成并再组构成整个诗歌文本结构的。诗歌语言是中介,更是“本体”。在由诗歌意象组构成诗歌语言,由诗歌语言组构成诗歌文本的过程中,贯穿其中的是整体性原则和意向性归趋原理,正是这两个原则,使得一首诗歌完整和自成系统。诗歌文本结构,可以从浅层到深层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语音一语义层”、“形象层”、“形而上的超验与感悟层”。对应于这三个层次,相应的阅读态度则应是:“阅读”、“理解”、“倾听”。要想真正读懂一首具备以上三个结构层次的诗歌(有的诗歌不一定具备)必须透过前两个浅层结构,而探入似乎指向神秘和超验,但决不虚幻的第三层,方能达至体“道”和悟“道”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叶相国 《文教资料》2007,(11):162-164
古典诗歌鉴赏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古典诗歌美的形象构成,大致包含“言”、“象”、“事”、“意”、“旨”五个重要层次。高中阶段的审美鉴赏教学应大胆走进“深水”,精选部分佳作进行深度切入和示范性解读,把学生带入古典诗歌美学的纵深地带去获取美感和习得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乃泱泱诗国,诗歌是语言中的珍品,“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诗歌人手”。古今中外的诗歌佳作,犹如语言的盛宴,是先辈给予后人的丰厚馈赠。笔者以为,少年儿童的诗歌学习园地应是鲜花似锦,诗歌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还应得到进一步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蚕妇》是北宋诗人张俞的最著名的诗歌,学生们在读诗时普遍将“昨日入城市”的“城市”理解为纯粹的“城市”,觉得该诗非常平淡。其实,是学生们没能把握住意思,没能领会到诗歌的神韵,此处的“城市”二字应分开解释,分别为“城市”和“做买卖”。  相似文献   

6.
谢佳 《语文知识》2014,(5):83-85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试题设置、考点分布。在“守正”基础上“出新”,更加注重从诗歌的特点、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阅读诗歌的目的等角度设置题目,逐步回归到对诗歌阅读的基础和本质进行考查上来。在此基础上,2014年应活用“三招”进行备考。  相似文献   

7.
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诗歌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中学生应“初步具有鉴赏评价古诗词的能力”。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一、学习目标的转变诗歌学习一般可分为三个层面:语言层面、意象层面、意蕴层面。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而且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对学生而言,比一般的文学语言更有陌生感,所以诗歌教学应该从语言入手。但是,语言理解毕竟只是诗歌学习的手段,最终还是要落在“意蕴”层面,而且最好是“得意而忘…  相似文献   

8.
张秋怡同学问:“在学习诗歌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学习诗歌,要先对诗歌特点有所了解。诗歌具备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音乐美这四个特征。诗歌的“四美”特征决定了学习诗歌的方法应与学习其他各类文章有所不同,要特别从四个方面来学习。一、注意诗歌意境美。意境美从何而来?它是诗歌中的意象通过艺术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要透过字面体  相似文献   

9.
关于当代诗歌的历史传统与分期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当代诗歌的历史传统,有一些过去的定见需要纠正,“天安门诗歌”并不是当代诗歌的起点,这个起点,也即现代性的诗歌源流,应22 60年代算起,其代表主要有活跃在6年代的“贵州诗人群”,以食指和“白洋淀诗群”为代表的地下的和非主流的知青诗歌,关于当代诗歌的分期,应该特别重视1978年前的“前朦胧诗时期”,并在1978至1985年的“朦胧诗”主潮时期之后,区分出两个时期,即以1989年为界,分为“第三代”或“后朦胧诗”的蜕变期,与所谓“90年代”的弥散期,另外也要看到诗歌在进入世纪之交时期“70后出生的一代”崛起之后的新局面,关于当代诗歌的基本评价问题:一是强烈的现代性向度与启蒙主义情结,二是必然的民间性与边缘化同在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诗歌教学应注重“读”.应以“读”字当头.因为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形象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诗歌它可以言志.也可以传情.同时也可以蕴含深刻的哲理且富有音乐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很值得我们好好地读。慢慢地品味.品出诗歌的美,读出它的意境。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诗歌教学应采用三步读书法.即初读——品读一情读。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诗歌教学应注重“读”.应以“读”字当头.因为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形象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诗歌它可以言志.也可以传情.同时也可以蕴含深刻的哲理且富有音乐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很值得我们好好地读。慢慢地品味.品出诗歌的美,读出它的意境。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诗歌教学应采用三步读书法.即初读——品读一情读。  相似文献   

12.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笔者认为本单元的突破口应是分析诗歌中的情景交融。 诗歌重意境。“意”即主体的内在精神,就是这里所指的“情”、“境”即客体的外在对象,就是这里所指的“景”。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就是指能够通过诗中所写之景去领会诗中未写之情。诗歌对景的描写,学生是比较容易感受到的,而景中之情、景后之情,就往往不易捕捉到。因为这毕竟是抽象的东西,还要仔细想一想。所以,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能力的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诗中所写之景去  相似文献   

13.
从框架理论的角度看,诗歌“空白”的本质是语言符号所激活的框架默认值。译者担负着传播文化的任务,处理好“空白”是译者的一大境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隐藏默认值,让目标读者自己通过填补“空白”发现诗歌的“言外之意”;当“空白”成为障碍时,则需要揭示默认值,明示“空白”,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诗的国度,加强诗歌教学对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审美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高职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大都停留于对诗歌进行理性的分析上,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误区,因为中国诗歌历来都强调一个“意境”,而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感性形象,需要的是感悟和体验。诗歌教学应强调其整体性,具体地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入境——审美感知阶段“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意境”,它有“物境”和“情境”之分。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中的“味摩…  相似文献   

15.
有人戏谑说语文教学还是有些效率的,不过这效率多数是“无心插柳”。还举了例子说像写诗歌,阅读教学诗歌不是重点,中学六年也学不了几首诗。作文又几乎没有写诗的训练,特别是各级各类考试统统规定了“不准写成诗歌”,按说学生应不会写诗了吧,但学生中  相似文献   

16.
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们通常对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进行分步骤地、孤立地翻译、分析和附会式归纳,导致把一朵朵美丽的花揉成了片片花瓣。众所周知,语言、意象和情感是诗歌的三个基本要素,但是,诗歌的主要要素还是它的情感,情感性是诗歌的基本特性,诗歌的语言和意象都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因此,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重点应定位于对诗歌情感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吸取人类丰富的化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中外大量的诗歌实路证明,诗歌是本情和主情的,其根本要求是抒情。本论从诗歌创作的真情和情感个性化处理两个方面阐释了诗歌抒什么情、应怎样抒情的理论认识。笔认为,诗所抒发的情性,不是直接的五官感受和一般的心理情绪,而是能够作为审美对象的高级情性,这种高级情性是以真情实感作为基础的。真情是诗人写作的原动力,是诗歌的生命。诗人只有追求并操守真情,才能在作品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诗歌离不开写“我”,具有真情的“我”是诗歌个性的支柱,也是独特色的诗美所在。诗人应以广阔的现实世界和丰富的生活作情感的根基,表现真实、丰富而有个性 “我”,而不是虚情假意或极端偏狭的“我”。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当代文学史上1949-1976年时段的诗歌现象与问题作了生梳理和学理性读解。指出海峡两岸三地诗歌的异同互补构成了“大中国诗歌”的当代格局,对“颂歌”政治抒情诗”“台湾现代派”等概念做了具体辨析,提出在重估诗歌史时应防止道德怀旧与历史虚无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9.
姚鸽 《语文新圃》2009,(8):31-32
中国自古是个诗歌的国度,早在元代诗论家方回就说过:“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失掉了诗歌,文学之林的枝叶不再繁茂。由此想到高考作文中每每提出“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样的要求实在与语文内在的发展逻辑南辕北辙。诗歌不仅不应退出高考语文的园地,而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镇。虽然说诗歌的评判会给阅卷带来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国朝文派”语出元好问所编金诗总集《中州集》,当下学者一般将它理解为诗歌流派,而实际上它应是与诗歌相对的文章流派。国朝文派又名中州文派、唐宋文派。“国朝”主要体现其国家属性,“中州”主要体现其地域特征,“唐宋”主要体现其正统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