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学教育对教师的人文素质比较重视,这就要求师范生有较好的修养,会为师、会育人、会教研、会管理。从目前学校制度与课程设置来看,隐性课程是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的主要空间,对于小学教师的培养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小学教育专业在隐性课程的建设上应具有高等院校隐性课程的特性,营选浓郁的大学文化氛围、学术氛围,培育大学精神,同时突出自身的专业个性。  相似文献   

2.
小学教育对教师的人文素质比较重视,这就要求师范生有较好的修养,会为师、会育人、会教研、会管理。从目前学校制度与课程设置来看,隐性课程是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的主要空间,对于小学教师的培养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小学教育专业在隐性课程的建设上应具有高等院校隐性课程的特性,营选浓郁的大学文化氛围、学术氛围,培育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以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培养为目标,以知识整合为特点,重视文、史、哲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对政教专业而言,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能使专业知识学习得到必要的知识补充。另一方面使得专业发展获得相关的人文知识的支持与人文精神的支撑,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提供前提。政教专业的任选课课程不应走单一的专业类课程设置的老路,可以通识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课程安排,加大文史方面相关课程的份量。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应建构人文引领的课程结构与体系,凸显人文内涵。实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通识教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发挥隐性课程在人文引领中的独特作用,重视隐性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学分制,加强师资建设,构建科学、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行动研究的逐步深入,学校大量的富有人文价值的校本课程资源,特别是丰富多样的隐性课程资源,对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以及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作用日益明显.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各项目学校将重点放在了人文价值教育显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人文价值教育隐性课程资源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基于对人文价值教育隐性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问题分析,从隐性课程开发者、管理者、实施者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以期为人文价值教育深入实施和继续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数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表明:隐性课程的缺失是造成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重要原因。因此,明确隐性课程的特性和教育价值,开展数学隐性课程研究,是提高数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数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表明:隐性课程的缺失是造成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重要原因.因此,明确隐性课程的特性和教育价值,开展数学隐性课程研究,是提高数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红 《文教资料》2011,(10):220-222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摆在高等院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然而,在许多院校“轻通识、重专业”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推进。文章就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不足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借鉴国内外企业管理和培训中的先进理念,依托知名企业文化活动的经典案例.结合专业教育开展教学活动中,探讨解决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对策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新生教育周利用隐性课程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为例,分析了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隐性课程是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介绍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新生教育周构建实施的四种人文素质教育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对通识教育理解不透,出现课程结构不合理,“核心课程”开发不够,课程管理混乱等现象.需要重新领会通识教育内涵、设置“4+1”的课程模式,加强核心课程、综合的课程、主题研讨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强化教育经典导读.注重隐性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课程世俗化是大学课程由古典人文主义向科学实用主义过渡的必经阶段。近代大学课程世俗化的推进既与某些重要人物有关,也与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的发达程度有关。大学课程世俗化冲淡了大学教育的古典人文主义气息,同时也加速了科学实用主义精神向大学的全面渗透。  相似文献   

12.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要素主义课程范式、人本主义课程范式对中国的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课程范式有优越性,也有缺陷性。对他们的批判式思考,可以引发更多的关于中国课程建设的思考。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问题,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士认真思考。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不能太快;否则,课程模式隐藏的问题不容易被发现而留下病垢。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国际化的发展,留学生教育作为高校全校发展规划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发展显性课程的同时,隐性课程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隐性课程是在显性课程之外而包含于学校整体教育中的诸方面,如学校环境、组织制度、教学活动、文化心理等。本文在对来华留学生教育问题上,从隐性课程的角度提出建设策略,以期创造最优化的对外汉语教育环境,使留学生们尽可能缩短来华适应期,在学习、生活、心理及文化等方面顺利过渡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校隐性课程内容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课程论的视野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构成课程的两个方面,重视开发设计隐性课程,有效开发高校隐性课程资源已成为当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就如何通过打造校园文化、完善组织制度、发挥教育者人格作用、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校园活动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隐性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5.
隐性课程: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共同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整体。从心理学上解释,隐性课程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是正向与负向的双刃剑。实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需要把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作为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6.
学校课程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共同构成的,但在学历社会和功利价值的影响下,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显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片面的强调显性课程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本文尝试通过开发校园文化和班集体这两个重要环节探索学校隐性课程开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课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性影响,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性的联系,各种隐性课程因素以间接和内隐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着社会和学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因此,重视并充分运用隐性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具有不确定性。美国课程学家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是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建立起来的全新的课程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课程也具有不确定性。用这种理论观照我国的语文课程发现:语文课程同样具有不确定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活动性、生活性、模糊性、测不准性使语文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都呈现出不确定性。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国语文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杨龙立 《教育学报》2007,3(5):20-27
美国1970年以来兴起一股批判课程理论和实务的风潮,三十多年来这股着重意识形态及人文化的再概念课程观,已成为美国盛行的一种课程观点。这观点有其正面价值,例如促使人们检视课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公或是课程对人文精神的忽视。然而这种观点也遭受一些质疑,例如过度忽略了实务,只取用现象学、存在主义及批判理论等特定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贬抑科学、管理学及心理学对课程的价值。这种见解主张在美国都不具有全面的影响力,近年来却在中文世界快速扩散。人们应多留意它的理论缺失,而不宜照单全收,尤其要避免推广这种不周全观点,造成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利。经由对这种观点的批判,可获致五点启示:课程批判与理解之必要、课程论述强调本土与自主、课程理论与实务应整合、课程学理基础广纳文理各科、课程探究着重关键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20.
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需求,是增强人文教育育人效果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环节。本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个案,对295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调整课程体系及改善学校文化环境等方面均有突出的需求。深刻理解人文教育内涵、强化综合性大学人文教育;优化大学人文课程结构、改进人文课程教学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充分挖掘科学蕴含的人文精神、重视专业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国综合性大学在人文教育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