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讯”的写法“简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与“一句话新闻”的不同之处在于“简讯”不仅有新闻主体,而且还有新闻标题,且字数也多于百十字的“一句话新闻”,通常是三五百字。一、标题。新闻标题有正题、引题、副题。正题:也称主题,用以点明新闻的主要事实或根据“简讯”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例如:“动物园开展《档案法》宣传活动” (原载《北京档案》1992年第2期)。正题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引题、副题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2.
张利文 《军事记者》2003,(10):26-27
与突发性事件报道相比,工作报道因为涉及的大多是问题观点、经验总结等抽象的东西,容易写成材料式、教条式、解释式,往往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如何增强工作报道的可读性与可信性,真正挖掘工作报道的独特作用并展现其独特魅力,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让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工作报道,让娓娓道来的故事代替板着面孔的说教,让亲近随和的平视心理代替高高在上的俯视心理,一句话,使新闻更具人情味,才能使部队工作报道更加贴近读者,实现作者与读者的“零距离”。有“人”无“人”大相径庭无疑,新闻要通过事实来传播信息,但事是人做的,人和事有…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特质在于一个“新”字,其感染力、启发力,也在于一个“新”字。但是,目前有些报纸缺的恰恰是“新”。新闻报道是在读者自愿接受的基础上发挥其指导作用的,它以报道事实、沟通信息、反映舆论、传播知识为读者服务,在这种服务中影响读者、感染读者。报纸不是文件,读者可看可不看。内容干瘪、枯燥、无新意的报道即使上了版面也无人问津,更谈不上指导人们了。这样,新闻报道的作用何以充分发挥?要让新闻报道真正出新,我认为,记者  相似文献   

4.
从前面对“馒头事件”的事实回顾中我们知道,馒头事件本身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很简单,要在过去,它可能就是一组非常普通的娱乐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5.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6.
张秋瑰 《新闻记者》2005,(11):39-39
持续攀升的房价让太多人“望房兴叹”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各种各样的牢骚也已经发得很多了。让我再次发出感慨,感慨“住房梦”难圆、“住房梦”遥远的却是源自大众媒体,源于不久前在媒体上看到的两则简讯。  相似文献   

7.
谈起对一个人的印象,恐怕大多数人会先想起他的眼睛。因为眼睛不仅是人的五官之一,而且也是心灵的窗户,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同样,提到一件新闻作品,让人先想起的也是它的标题。因为标题不仅是一篇完整的新闻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作品的“眼睛”。新闻界有句行话:“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报纸的广告”,讲的正是这个意思。 从整个报纸编辑角度来看。在一个新闻稿件基本确定之后,要想使其与读者见面,并且能达到预期的报道效果,产生相当的宣传效应,编辑能调动的主要手段,只有版面和标题了。然而,在一般读者眼里,版面是“内学”,似乎只是编辑自身的功夫,与己无关,也看不出门道;标题才是“外学”,是在新闻作品和读者之间架起的桥梁。读者可以通过标题窥见新闻作品的“灵魂”,产生共鸣。“看报看题,看书看皮”,“题好一半文”。都是说的标题的重要性。在目前人们生活  相似文献   

8.
刘畅 《青年记者》2006,(3):39-41
中国社会转型中面临着太多的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如何作新闻报道,对认真负责的新闻媒体而言,同样也是个“问题”。你要报道事实,并且报道要客观;你同时要提供认识、引导认识。就像一盏灯,让人看见周遭真实的境况,又要让人看清前方的路。照亮而不煽情,这样的“平衡”确实不易。刘畅讲述的这段经历,相信会引发同业很多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语:“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  相似文献   

10.
徐世访 《新闻导刊》2006,(2):28-28,29,30
“说”——一个极简单的表述启始字,从呀呀学语的稚童,到尚能言的耄耋之翁,张口即来,似乎没什么可说的。但恰恰就是这一个“说”字,却让我们这些“靠语言表述事实”吃饭的新闻从业者犯难,或者犯“易”:往往在需要“说”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说、不明白怎样说、不清楚说的作用和要意。  相似文献   

11.
广播新闻节目在播出之前,都要先播一个提要,使听众对本次节目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根据提要选择所关心的内容.内容提要,是广播新闻中特有的形式.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表现方法.因此,如何制作好广播新闻提要,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广播新闻提要与报纸的标题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其相同之处在于向听众和读者共同揭示了一篇新闻的主题和大致内容.一则好的标题或提要,会给读者和听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或良好的“第一感觉”,起到吸引大家看或听全文内容的效果.然而,报纸标题的明显特点是可以有肩题、主题、副题等三项组成,虚实结合,甚至以虚带实,诱人耐看.而广播提要则以“实式”提要为多,主要是以精练的“实式”文字向听众告知事实.因为广播吹风而过,不像报纸那样可以反复过目.为此,要克服自身的弱点,扬“长”避“短”,就必须让人一听就明.  相似文献   

12.
吕岚  王芸 《新闻前哨》2004,(8):39-40
人之区别于动物,除了有思想,还在于有丰富、复杂的情感。报纸作为“以人为本”的大众传播媒体,其阅读审美的实现自然绕不开一个“情”字。即便是一篇新闻,如果在其客观的新闻事实中蕴涵着可以触发读者情感共鸣的线索,其感染力无疑会“加分”。2003年,《荆州晚报》的《周末》在办报思路、版面定位以及栏目设置上,都一改过去以案件、暴力血腥及猎奇类社会特写吸引读者眼球的模式,注重对“情”字的深层开掘,制定了“六字表情方针”——表现、表露、表达。  相似文献   

13.
吕继红 《新闻记者》2005,(11):66-67
客观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主要手法之一。客观报道的手法,上升为理论,即如胡乔木同志所说:“学写新闻还叫我们会用叙述事实来发表意见。我们往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①如今的媒体上,客观报道的形式似乎有所削弱,各种散文式、随笔式、故事式的报道手法当然可以运用,也都有读者要看。但就报纸总体而言,其客观地报道新闻的原则和方法,仍应该是主要的。如果一张报…  相似文献   

14.
“说”——一个极简单的表述启始字,从呀呀学语的稚童,到尚能言的耄耋之翁,张口即来,似乎没什么可说的。但恰恰就是这一个“说”字,却让我们这些“靠语言表述事实”吃饭的新闻从业者犯难,或者犯“易”:  相似文献   

15.
党报经济报道深度化的形式和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度报道兴起多年,人们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种新闻体裁,而南方日报在经济报道的实践中并不把深度报道局限于一种体裁。深度报道是我们搞好经济报道的思路,而实现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认为,经济新闻中的深度报道关键在于“深度”二字,也就是要揭示新闻背后的本质,要给读者提供思考的空间,对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力;至于表现形式,可以是千字消息,可以是几千字的解剖式报道,可以是追踪式的系列报道,可以是一个专题版面,也可以是一个大型特刊。“包装广东”直指本质在一次评报中,南方日报总编辑杨兴锋提出:“让我们承担起包装广东…  相似文献   

16.
三、除目击的事实外,要注明消息来源。写明消息来源是用事实说话的一条经验。有些不言而喻的事实,如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地理环境、气象条件等,不注明材料来源读者也不会生疑,自然无须写明消息来源。记者目击的事实,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记者在现场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当然也不必句句都加上“记者看到”等字样。但对那些阐明事件的原因、预示事件发展趋势、揭示事实之间内幕联系的材料,一般要注明消息来源。特别是内幕新闻,不写明消息来源,无法使读者相信,甚至还会以为这是记者瞎猜的。  相似文献   

17.
金鸣  金真 《军事记者》2006,(11):15-15
一出好戏,不但应有好的开头,还需有好的结尾,这样才能吸引观众,让人依依不舍。同样,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引人人胜的开头,还应有一个精美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者对其爱不释手。我们知道,写好结尾,能使新闻作品富于严密的逻辑性,给读者以完整、丰满的印象。许多老新闻工作者经过大量的新闻实践后。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写新闻要“龙头、猪肚、凤尾”。要使自己的新闻作品的结尾成为凤尾,邪就得善于创新。紧扣事实不空泛笔者认为,新闻结尾应该紧扣新闻事实脉络不空泛,要有点睛之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眼下,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新闻结尾写的是一套比较原则的话,给人以空泛的感觉。比如,报道某项新制度落实的情况,结尾时有的记者或通讯员喜爱用这样的套话:“推行这项制度后,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等等,这就未免流于空泛。新闻要用事实说话。1980年全国好新闻《随县县委书记走访包产户》,其结尾是这样写的:“消息传开,干部社员高兴地说:有县委书记撑腰,我们广开致富门路的胆子更壮了。”县委书记走访并鼓励包产户,解除了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这点由老百姓自己说出来,显得亲切、自然和实在。结尾的内容要有事实,但这个事实最好不是一般的具体事实,古人强调“收结恒须紧张”,“收处须有完固之力”。新闻的结尾内容要有所浓缩和集中,主题思想应凝炼和有所升华。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的《短秤一两赔罚一斤》结尾是:“信誉赢得了顾客,黎家肉担经常出现顾客排队购买现象,生意好不兴旺!”写进结尾的这个事实就很有概括力,出色地起到了结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刊上期“考考你自己”专栏,公布了新乡日报今年招聘编采人员的新闻写作试卷,试卷要求根据提供的素材写一则较短的消息,并且拟出主题、引题和副题。从新闻工作的实践看,通常五六百字的短消息同时标出主题、引题、副题的情况并不多。可见,之所以这样要求,还是出于检测考生基本功的目的。新闻学,有的人称之为“事学”,媒介一方要向读者、听众、观众等受众一方报告事实,传递信息,分析评价等。结合事实的分析、评价通常表现在各种体裁的评论中,而完全用摆事实的方法让读者体会其中意味则是对消息的要求。通常我们说的新闻“要用事实  相似文献   

19.
一张报纸的版式,犹如一个人的面孔,是其内在素质的外部表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与众不同风格的重要标志。人们从报架和书摊众多的报纸中,不用看报头,一下子就能分辨是哪家的报纸,就是因为读者经过长期阅读,把握了不同报纸版面设计的规律和特点。成功的报纸版面设计,不仅应具有“美化”与“导读”的双重作用,而且应独具风采,让读者一见钟情,激发和吸引其强烈的阅读兴趣,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增强报纸内容的表现和感染力。作为一张地方性的报纸,版面设计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力求生动活泼,给人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感觉,这是报纸密切联系群众,增强贴近性的需要。一个人过于严肃就要脱离群众,一张报纸版式严肃呆板同样会不受读者欢迎。过去的报纸尤其是党的机关报给人的印象除了内容不离所谓“重大”主题、居高临下,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外,报纸的版面往往也是呆  相似文献   

20.
<正>新闻就是让受众了解最新、最快、最活的新闻事实,要抓一个“新”字,在“新”字上做文章。过去,新闻界曾争论过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的新闻性,认为事件性新闻是以新近发生的事件或一个独立的事实为中心组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