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温暖的亲和力,是一种具有明显传播优势的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获取资讯、信息交流、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首要工具。微博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文化传播方式的诞生,也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获得了新的发展载体。高校如何借助微博新载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本文从"开通高校官方微博,建设特色主题微博,正确引导微博类兴趣爱好型社团,培养大学生‘微博意见领袖’"四个方面作了回答。  相似文献   

2.
微博便捷多样的参与渠道,使得人们可以更容易实现信息的及时分享与交流。微博的传播特性也使其成为网络问政的"利器"。一方面,政务微博构建了一个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政民互动的新平台,扩大了民众的政治参与。但另一方面,发展不均衡、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面对微博问政的热潮,作者建议:一是加强涉及民生、司法等职能部门的政务微博建设;二是政务微博的传播内容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建立科学的舆情评判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转型和数字媒体兴起的双重语境下,微博与传统媒体以及其它网络媒体共同构建了我国多元化的舆论格局,对国内舆论生态的意义非比寻常。微博的"舆论微动力"在政治意见、经济预警、文化主张、民生诉求等诸多方面形成舆论张力,造就了公民社会的长足进步。本文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视角,围绕如何构建微博理想言谈情境予以共时性分析,旨在对当前微博交往行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随着微博用户呈几何式增长的态势和微博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微博在中国风生水起。文章从个案出发,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微博个人用户的使用心理进行探究,并运用传播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为了解微博用户的受众心理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相似文献   

5.
林岳 《职业圈》2012,(31):41-41
在博客和交友社区(sns)之后,微博变得异常火爆,已经成为互联网社会化媒体中用户最为活跃的平台,不仅改变了普罗大众分享信息、了解资讯的方式,更颠覆了媒体和企业的信息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6.
邵丽 《对外大传播》2011,(11):54-55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使之成为与群众沟通的新平台。“平安北京”在仅仅开通两个小时内首条微博被转发469次,“成都发布”在开通之后20分钟内首条微博也迅速被转发60次,显示了政府微博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7.
美国驻华使馆自2009年3月起开通了以中文为主要传播语言的博客和微博平台,成为各外国驻华使馆中利用社交媒体践行公共外交的最早行动者之一。我们对美国驻华使馆微博博客的分析发现:让中国公众更加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尤其是核心价值观是美国使馆微博外交的重要使命;从中国公众的关注点出发整合美国文化资源、利用重大事件所吸引的注意力资源、  相似文献   

8.
随着微博的蓬勃发展,让许多企业看到了微博传播性强、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开始借助微博进行营销和品牌推广,随之催生了一种新兴职业——微博运营专业人员——微博营销师. 最近,武汉的一家购物网站在招聘微博运营人员时,开出的待遇是"2000元底薪+绩效+提成"的优厚条件,"我们热烈欢迎‘微博控',粉丝人数当业绩,关注指数挂钩奖金."他们招聘的基本要求是要有微博账号,要求每一位求职者都要提供自己的微博地址和粉丝数,最好有半年以上的使用经验,粉丝数、评论数、回复数等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9.
柴玥  张璐  王姝  冷泉 《文化学刊》2013,(3):150-155
自2010年"微博元年"开始,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媒体,表现出了与传统纸媒所不同的活力、辐射力和震撼力,微博传播对纸媒传播的方式、模式、效应等方面都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同时也开始了两种传媒文化的融合。在这种背景下,大连市各家报纸如《大连日报》、《新商报》、《大连晚报》、《半岛晨报》等都开辟了微博平台,本研究以上述四份报纸的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从开博之日起,到2012年9月30日为止,分别统计了总体微博条数和粉丝数量,并每月抽取5、15、25号这三天的微博进行数据统计和文本分类,总结当前大连报纸微博总体现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卓越 《职业圈》2011,(1):50-51
微博提供了一个能够积聚人气的空间,却未能形成留住人气的平台。"搜狐将把微博地位提升到最高级,由我本人亲自来抓,对微博的发展将进行不封顶的投入,而且名人战略必须得走。"近日,张朝阳高调宣布微博之战开打。  相似文献   

11.
柴玥 《文化学刊》2011,(3):62-65
微博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媒介,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日益受到重视,微博传播也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格局和模式进行了改造,并逐步在公共领域显现独特的舆论强力。本文以2011年初的微博热门事件"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为例,探讨微博作为新媒介的传播特性,以期对微博传播的优劣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2.
虽然微博的出现迟于Twitter,在诞生伊始亦未引起外媒的普遍关注,但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它对中国舆论环境和传统媒体行业的影响却是快速而惊人的。对传统媒体行业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以微博等“自媒体”为平台的“公民报道”已成为传统媒体做好突发事件报道不容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言论集纳     
正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陈雪飞在《国际论坛》2018年第4期发表的《美国与俄罗斯在中国的竞争型公共外交——基于两国驻华使馆新浪微博的分析》一文中认为:尽管"新公共外交"的理念更注重对话与合作,但竞争型公共外交依然是各国处理彼此关系的常用手段,社交媒体为这种竞争提供了新的场域,各国都希望借此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14.
刘杉  方明豪 《文化学刊》2013,(3):139-144
受众对媒体的偏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偏见来自于媒体的报道偏向,也源自受众对媒体的主观认知偏差,即所谓的"敌意媒体效应"。敌意媒体效应研究近些年在西方学界不断深化拓展,但在国内研究领域却鲜有提及。对此,本文将对敌意效应理论加以简要介绍,并进行本土化解读:一方面用案例说明这一理论在国内传媒研究的适用性;另一方面探析其在媒介效果研究的理论拓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微博逐渐成为了一种营销工具,一个品牌与顾客之间沟通的持久性平台。企业只有把握微博的特电,方能够相对低成本地开展精准的、具备扩散威力的营销活动,并从中受益。 一个做互联网分析师的朋友在新浪发出一条微博。“求收留:由于房租大涨,所以计划把房子退了,把行李放朋友家。”  相似文献   

16.
荣振环 《职业圈》2012,(1):54-55
微博逐渐成为了一种营销工具,一个品牌与顾客之间沟通的持久性平台。企业只有把握微博的特电,方能够相对低成本地开展精准的、具备扩散威力的营销活动,并从中受益。 一个做互联网分析师的朋友在新浪发出一条微博。“求收留:由于房租大涨,所以计划把房子退了,把行李放朋友家。”  相似文献   

17.
<正>2009年11月23日英国驻华使馆以卡梅伦访华之旅为契机在华创建了首个驻华使馆微博账号,一时间粉丝数量飙升至三万多。之后各国纷纷效仿,"抢滩"微博外交。美国继英国之后于2010年5月21日在华创建了第二个使馆帐号,截至2014年5月9日,其粉丝数量达到了87万之多,比上一年增加了20万~①。社交媒体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国际传播平台,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开展对外传播成为重要议题。研究美国在这方面好的做法,对我国如何开展对  相似文献   

18.
消息源在媒介议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决定了受众获取的信息,同时也呈现出社会的背景与形象,①对于受众的舆论引导是嵌入式的、潜移默化的.当前国际传播呈现传播主体多元化趋势,在外媒涉华报道中,新华社等传统外宣媒体不再是占垄断地位的中国消息源,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已成为外媒涉华报道的重要消息源之一.本文通过对近五年来社交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被外媒引用的情况,来分析社交媒体平台在塑造中国形象中的角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李俊超 《职业圈》2014,(1):16-16
在微博活动平台组织活动一直是企业微博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担任营销顾问的一些企业中,微博活动甚至成为其官方微博最主要的获取粉丝、提高粉丝活即主的手段。但是随着新浪微博生态的持续恶化,微博活动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差,逐渐沦为鸡肋。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时代,话语权下放到每个能独立言说的个体上。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的流行,一种基于比特载体的社交型言说形式已悄然盛行。高校社团也纷纷开通官方微博,在线上展示社团风采,营造组织文化。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社团微博的运营情况,考察当代大学生基于媒介素养的创作与传播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